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以茗为羽奔小康:贵州翁台村的十年种茶路

发布时间:2019-04-04 15:32:42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莫宇 丨 责任编辑:安平


中国网4月4日讯 贵州独山县影山镇翁台村卡边组一间100来平米的厂房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杀青、揉捻、烘干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茶香飘满了整个车间。一个身材瘦小的中年男人在人群和机器中往返忙碌,刚刚细致的检查完茶青萎凋的情况,就箭步走到烘干机前给实习生讲起了捻茶技巧,他是这间茶厂的主人——刘富金。

这个衣着朴实的庄稼汉,靠着一手种茶、制茶的好手艺和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持,盖起了三层小洋楼,买上了小汽车,供着两个子女上了大学;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掀起了安吉白茶种植的高潮,村民们纷纷搭上茶产业发展的东风奔向了小康。

2007,在外打工的刘富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安吉白茶结缘,当即就萌生了种茶的念头。说干就干,当年,他与年近七旬的父亲刘合高到浙江考察调研,并带回来200株茶苗进行试种,这200株茶苗,如今成为全村茶产业的星星之火。

刘家父子敢想敢干的闯劲和安吉白茶的市场前景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由政府出资6万元购买40万株安吉白茶茶苗在全村推广种植,在多数村民还摇摆不定的时候,刘富金率先垂范,将地里丰产的橘子树全部砍掉,领种了6万株20余亩,成为全村的种茶大户。

2010年,茶叶开始采收,跟着刘富金一起种茶的村民们却为销路犯起了愁,为了坚定村民的信心,刘富金收购了全村的茶青进行加工,挑起了茶叶销售的重担。“那个时候家里就一台机器,为了抢时间制茶,曾经四天四夜没合眼。”妻子龚安英回忆起那段时光,眼中不禁泛起泪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富金带着茶叶到浙江寻找销路,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当地茶商在品完茶后感叹:“安吉白茶在贵州找到了好归宿。”翁台的茶叶,一下子在江浙一带打响了名声,市场的肯定,更加坚定了刘富金的发展信心。

在刘富金的影响下,在外打工的族弟刘富海也回家种起了10余亩茶叶,小两口自产自销,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在我们村里,很多人家都是在富金的带动下种起的茶叶,好多人都是他徒弟。”刘富海告诉记者,因为两家挨得近,刘富金在自家茶厂忙碌之余,经常到他厂里串门,讲授茶叶加工的技巧、询问销路,这让刘富海对茶产业发展更有了底气。

一路摸爬滚打,刘富金成了当地的茶叶“土专家”,时常有茶农通过电话咨询或到家中讨教种茶、制茶技术,事无巨细,他都耐心讲解。村民们都说,老刘不光是种茶能手,还是大家的技术员、茶叶种植的领头羊,带领着大伙奔向好日子。

为了将茶产业做精、做细,2014年,刘富金投资30余万元在寨子里办起了第一家茶叶加工厂,并将儿子送到了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进行学习。刘富金告诉记者,自己和父亲都没多少文化,在种茶的路上吃了不少亏,希望孩子能够学好专业知识,少走弯路。

如今,刘富金的茶园已经扩大到60余亩,其中丰产40余亩。每年收茶旺季,采茶、加工等用工量达到70余人,每天销售额达到五六万元。每年这个时候,儿子会带着同学到茶厂实习,女儿也会请假回来帮忙收茶,一家三代人在车间忙碌的场景,热闹而温馨。

2007年,刘富金用200株安吉白茶苗,种下了一家人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种子,更点燃了一个边远落后贫困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燎原之火。在刘富金的带动下,村里种植茶叶的农户越来越多,仅他所在的寨子,17户人家中就有9户办起了茶叶加工厂。

据了解,截至2018年年底,翁台村茶叶种植13000亩,有大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50余家,全村97.3%的农户参与茶叶种植,共798户,户均面积达15.85亩,茶叶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2016年3月,翁台村被独山县委授予的“茶叶专业村”称号,该村依靠茶产业发展,从全县最边远落后的“一类贫困村”摇身变成人均年收入1.18万元的“小康村”,越来越多的“刘富金”们插上茶叶的翅膀奔向小康。(莫宇)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