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树刚谈文旅融合:增强文化活力 优化旅游环境

发布时间:2019-04-15 16:35: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伍策 楠雪  |  责任编辑:路遥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12月10日讯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今天在北京举行的2018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表示,要注重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这一重要工作,以人民美好生活引导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要坚守意识形态和安全生产两条底线。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提升公共文化效能,增强文化产业活力,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三大目标。

雒树刚说,要坚持产业报国的理想,始终与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相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所做出的系列指示和重要论述对于理解旅游产业,做好旅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活力;旅游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领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旅游业在扶贫、教育、就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农家乐、民宿、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美丽乡村建设、在线旅游平台的投资与运营,旅游业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发展为旅游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雒树刚在致辞中指出,2017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39亿人次,国内旅游者50亿人次,全国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全国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8000万人,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达10.28%。在此进程中,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扮演了关键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企业类型多、规模大、增长快,是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的坚强支撑,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2.79万家,旅游景区3万多家,住宿机构45.78万家,旅游集团20强交易总额达到1.53万亿元。随着研学旅行、科技旅游、休闲旅游、养老旅游、定制旅游等新需求的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随着政府在旅游和文化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的扩大,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通行,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前所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旅游企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雒树刚指出,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节假日及高峰期出行难、停车难、入园难、赏景难、如厕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强迫购物、欺诈消费、酒店和餐饮卫生不达标、服务不规范、游客不满意的现象在很多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游客满意度不高,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广大旅游企业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在新时期做出新贡献。旅游集团要率先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用好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社会投资等新动能,进一步巩固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自觉担负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服务。旅游企业要坚持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搞唯利是图那一套,努力把旅游行业建成精神文明的窗口和提升文化自信,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雒树刚表示,旅游行业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遵循游客至上、服务至诚的国家旅游业核心价值观,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获得感。要守法经营,诚信为本,针对已经反映出来的服务质量问题,尤其是在在线旅游企业订单不实、酒店卫生屡遭诟病、黑导游屡禁不止、境外旅游安全问题增多等广大游客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拿出切实的措施,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坚持创新为要,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和产业发展质量。广大旅游企业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以文化引领,以科技、教育和人才为支撑,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稳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雒树刚说,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要用文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用旅游传播文明,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文化企业30强和旅游集团20强要多沟通、多交流,探讨并务实推进项目投资和市场经营等领域的具体合作。广大旅游企业要用好大众旅游需求增量,进一步激活数量巨大、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存量,既要传承五千年文明演化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也要面向当代,面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旅游系统和全行业应努力践行“见物见人见生活”的总体要求,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要创造国际视野和中国风格的当代文化。要充分利用我国地理空间广阔、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增加弹性供给,开发多样化的冰雪旅游、避暑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新产品。

雒树刚表示,产品要研发,品牌要培育,业态要创新,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现代旅游市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但是总体来看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资本、智库在旅游业改革创新中的作用,特别是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新手段,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推动智慧旅游向纵深发展。

雒树刚强调,旅游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社区参与和一线员工作为企业增长的第一动力。广大旅游企业要自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旅游集团是行业佼佼者,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本着“文旅融合、扶贫扶智”的原则,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观念滞后、资金匮乏、人才短缺和市场开发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把文明旅游、红色旅游、人才培养、应急救援、绿色低碳、公益慈善、社区参与、国际交流等社会责任工作纳入企业战略层面,引领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游客有体验和消费的权利,社区居民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离开了社区参与和居民发展,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如何通过旅游投资促进乡村振兴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提高原住民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准,最大限度地让妇女、残疾人和低教育年限者等特定群体从中受益,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现实课题。企业要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乡村民宿、旅游小镇、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务实有效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发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作用,更要紧紧依靠广大职工。旅行社的社调、基调、导游、景区和博物馆讲解员,酒店和餐饮的服务员、保洁员,旅游汽车驾驶员、旅游购物场所的服务员,在线旅游企业的研发工程师、产品策划师、定制旅游师和客服人员等,他们工作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领着普通工薪阶层的报酬,但他们是直接向游客提供服务,也是旅游服务质量的最终呈现者。如何从思想引导、情感归属、报酬提升和事业发展等方面关心员工,依靠员工,特别是让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都能够有职业尊严,是办好新时代旅游企业的关键要素。

雒树刚提到,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在文化旅游领域对外和对港澳台工作中持续凸现融合发展的主题,在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提倡文明旅游和安全旅游,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治理等方面也是紧紧围绕融合发展的主题,稳步推进旅游系统的规范建设和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各地文化建设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38.0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4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出入境旅游总人数2亿人次,同比增长5.8%。这说明旅游市场了基础更加稳固,国庆假期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90%以上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78.3%的游客在文化体验上的停留时间为2天以上。这表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开启了文化建设和旅游惠民新篇章。

(伍策 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