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24日讯 2019年4月23日下午,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为拍摄纪录片再次回到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与苏昆“小兰花”们旧地重游,品茗赏曲对话历史,乘船揽色与水为伴,感受戏里戏外的周庄生活,17年前首次游周庄的记忆变得生动鲜活……
初遇水乡,入红尘
2002年,冬日细雨,白先生应苏州昆剧院蔡院长之邀第一次来到周庄,江南水乡美景入目,青石板小路几分湿滑。到古戏台观看演出途中,一摔如觅知音,昆曲艺术的青春灵感刹那间被触动,与周庄、与苏昆、与“小兰花”的缘分就在这水乡开始了,白先生由此走进了“摔了一跤,误入红尘的十年” 。
2004年,白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让中国最美的古典戏剧再放异彩,一扫昆曲界的寂寥,备受年轻人推崇,昆曲走进国际视野,走进现代人生活。青春版《牡丹亭》水磨腔的优美、笛声的悠扬、唱词的韵味处处表露出昆曲的诗意和精致的灵魂,恰如一场四百年萦绕不绝的情梦。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不觉中17年就过去了。
一样情怀,共追梦
2001年,百戏之祖昆曲起源地昆山的南部水乡-周庄,在昆曲发展最艰难的时期,斥巨资修建古戏台,以九百年历史积淀的“中国第一水乡”为环境,以地道的江南水乡景致为背景,联合苏州昆剧院等专业团体,打造全国首家面向游客的开放式昆曲+旅游展示空间,苏州昆剧院作为驻场演出剧团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入昆曲演出场地的常态化旅游演出的昆曲演出团体,向游客展示昆曲经典文化,成为弘扬昆曲的先行者。戏联“泽曰南湖誉满摇城二千年,腔称水磨风靡昆山六百春”是其最好的诠释。
“我有个愿望,我希望我们华人世界的年轻人,至少有一次接触到我们中国传统的美,然后能因为这个再来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白先生源于振兴昆曲艺术的情怀,催生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意,青春与昆曲、青春与《牡丹亭》的完美结合,焕发了昆曲新的生命。
始于传承昆曲的梦想,白先生与周庄,成为一场注定的相遇。
梨园再会,觉惊梦
17年后,白先生与昔日从周庄古戏台走出去的“小兰花”们,如今已是戏剧梅花奖得主的俞玖林、国家一级演员沈国芳、吕佳和国家二级演员陈玲玲,再次回首过往,畅谈感悟,畅想昆曲传承之梦。
17年后的周庄古戏台,升级为清风明月•周庄梨园,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扩大江南传统戏曲的影响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文化创新,打造“夜周庄”新体验产品,将观赏的脚步从白天延续到黑夜,浅唱低吟的昆曲水磨腔之“夜戏”给予了游客全新的感知和体验江南戏曲文化的特色魅力。
一个古镇的文旅融合创新,让周庄有戏;一曲《牡丹亭》让白先生的红尘故事演绎,放飞了昆曲文化传承梦想。
周庄是杨明义的“发现”,是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是三毛的“乡愁”,也是清风明月•周庄梨园昆曲为媒白先生的“红尘十年”,微笑和期许有清风与明月为证。
(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