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成果发布 保护次数超12次

发布时间:2019-04-26 12:26: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尤紫璇  |  责任编辑:尚槿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4月26日讯 今日,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成果发布会在乐山大佛景区举行。




新闻发布会现场。


根据景区文物部门对乐山大佛的长期监测,发现大佛胸腹部2001年修缮附加层出现起鼓、开裂 、脱落,且有加速发育趋势。为确保文物和景区旅游活动的安全,大佛景区管委会多次邀请国内石窟寺保护著名专家到景区实地考察、研讨保护措施,并根据专家意见于2017年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计划,同年9月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7】1398号)批复,同意“先开展前期测绘、病害调查评估和研究等工作,进行实验室和现场实验,提出科学有效的本体保护措施”。



中共乐山市市中区区委书记、大佛景区党工委书记、苏稽新区党委书记陈有波致辞。


乐山市委、市政府和四川省文物局高度重视和关注此项目,相关领导多次到勘测工作现场调研和指导。大佛管委会为此成立了由景区党工委书记、景区管委会主任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根据勘测项目工作计划,项目总周期约15个月,分为现场测绘和病害调查评估、实验研究和现场试验、保护措施方案编制三个阶段。2018年10月8日启动勘测工作,在勘测过程中发现大佛胸腹部病害严重,邀请专家现场评估,专家建议应当迅速启动对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进行排险加固,经报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批准,及时实施了“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排险加固工程”。截止2019年3月完成了现场勘测和排险加固工程。





中共乐山市委副书记曾洪扬致辞。


在项目实施期间,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采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等手段,对乐山大佛及胸腹部开裂区域进行测绘;采用地质调查手段,对乐山大佛赋存岩体进行精细化勘察;采用薄片鉴定、易溶盐检测、压汞试验及微观测试,对不同高度、不同深度岩石进行检测;采用现场调绘、手持探地雷达检测、材料劣化性检测等手段对胸腹部历史修复材料开裂病害进行现场勘察及检测;采用现场调查、室内实验测试,对大佛周边区域植物进行调查;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胸腹部区域岩体内含水率分布进行检测;采用大地自然电场法对大佛本体两点间电位进行检测;首次在石窟寺病害勘测中采用荧光碳点示踪法对岩体内部渗水来源及路径进行检测;首次在石窟寺病害勘测中采用光纤监测系统,在文物本体布设光纤监测系统,长期有效的采集位移、渗压、温湿度等监测数据;采用人工监测方式,对大佛胸腹部渗水点进行50天的连续监测;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开展乐山大佛保护材料机理、性能研究。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苗玉砚致辞。




发布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阶段性成果白皮书。


通过以上勘测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果:一是对乐山大佛修缮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和总结。历史上有证可查的大佛本体保护次数达12次,即宋代2次,民国3次,建国后7次。二是获取了传统捶灰材料和替代材料如混合捶灰材料性能、材料比。三是查清了大佛整体病害类型为风化、水害(渗水、降水、凝结水、地下水)、生物植物侵蚀、佛身小型片状或块状岩石发育脱落、后期修缮材料空鼓、开裂、脱落等。四是查清了大佛胸腹部病害、范围及成因。病害表现为2001年修缮材料层空鼓、开裂、脱落,面积约30平方米。病害形成原因有以下四点:1、大佛胸腹部岩体带状渗水产生溶蚀作用并产生静水压力,导致粘接界面失效、修缮材料层逐渐剥离;2、修缮材料本身劣化;3、修缮材料层热胀冷缩,形成微裂缝;4、植物在修复层裂隙处滋长,加速修缮层起鼓、开裂、失稳。空鼓区域共发育裂缝52条,其中横向30条,纵向22条。五是查清了大佛维管植物病害种类、分布。佛体及两侧崖壁范围内共有维管植物32科53属56种。佛体及两侧崖壁范围内维管植物木本植物16种,根系发达的是构树、黄葛树及栾树。六是获得了大佛赋存地层岩石微观结构、小构造特征、易溶盐分布特征、岩石孔隙特征、氧化物及元素分布特征,标识了渗水层并初步查清岩层渗水原因。七是完成乐山大佛头部发髻病害调查并开展了日常维护工作。八是获取了乐山大佛脸部修缮层结构特征和病害数据。



大佛景区、上海大学遗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根据以上勘测及研究成果,依据《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临时性排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实施了排险加固工程。对开裂残损区域植被进行了清理;对开裂残损部位进行了揭取和预加固;对揭取后暴露的文物本体进行了无损检测;对开裂残损区域内基岩表面及排水系统进行了清理和疏导,确保整个排水系统有效运行;对垫层和面层进行了修复;对面层材料强度进行了无损检测;对修复区域进行了做旧处理。修复完成后,大佛胸腹部开裂险情得到排除,胸腹部生物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文物本体更加安全。



乐山大佛日常保养维护队成立授旗仪式。


近年来,大佛景区管委会围绕大佛保护,还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编制了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管理规划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含灵宝塔)、麻浩崖墓、离堆(乌尤寺)等专项规划;二是认真贯彻落实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积极实施乐山大佛保护工程。建立了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实施了“乐山大佛左侧危岩加固工程”等。三是加强文物环境保护,完成了景区麻浩河环境治理工程,正加快建设S104过境公路改道工程,改善乐山大佛保存环境。四是成立乐山大佛保护专家组,聘请了国内石窟寺保护著名专家,并多次召开乐山大佛保护研讨会,探讨乐山大佛病害及防治的技术手段、技术途径等,为乐山大佛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佛守护人”代表证书颁发仪式。


乐山大佛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针对乐山大佛现状,我们按照《乐山大佛保护规划》,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工作。一是加强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建设;不断引进人才,强化保护队伍建设。二是不断加大保护经费投入,保障乐山大佛保护所需。三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乐山大佛保护研究。四是开展乐山大佛科研,实施保护项目。主要有: “乐山大佛保护设施(大像阁或遮盖物)建设可行性研究”,“乐山大佛修复材料研发”,“乐山大佛风化及机理研究”,“乐山大佛危岩体加固技术研究”,“乐山大佛水害勘察和治理工程”,“乐山大佛九曲栈道勘察和加固工程”,“乐山大佛附属文物造像龛群保护工程”,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监测系统二期工程,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项目后续工作等。(尤紫璇)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