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13日讯 除了被人们熟知的“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你对沈阳这座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还了解多少?
东北唯一的特大城市,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事实上,这里还是中国国粹、旗袍的诞生之地,还有你从未听说过的“沈阳故事”。
本月24日,首届中国旗袍文化节曁盛京1636第三届沈阳国际旗袍文化节即将举办,届时,中外宾朋可共同感受沈阳的城市发展与记忆,体会不同的旗袍文化与韵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唯一的“曼陀罗城”
沈阳是清入关前的都城,是在明沈阳中卫的基础上改造、增拓而成。不仅继承了中原传统的都城规划理念,还保留了满族固有的建城传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吸收了藏传佛教的“曼陀罗”的构图理念,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曼陀罗”城的范例,从而创造了人类城建史上一个不朽的杰作。
公元前229年秦开建侯城,是为沈阳城之始。1634年,皇太极正式命名沈阳为满语“谋克敦”,汉译兴盛京都,从此沈阳城称为“盛京”。
有关学者认为:深入考究,沈阳城的形制除了遵循《周礼·考工记》王城规划原则和满族自身的建城理念以外,最主要是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也就是“曼陀罗”构思。在“曼陀罗”构思下的沈阳城格局分为宫城、皇城、罗城三道城垣,内有两方,外有一圆。皇城内的井字街道如同轮毂,从皇城至罗城圆廓间呈放射状的八条路恰为轮辐,环形的罗城圆廓形成轮辋。从而构成了典型的“曼陀罗”图案轮廓。
尽管历史原因让沈阳的大部分城墙消失了。所幸宫城还在,中心庙还在,“四塔四寺”还在,今天沈阳人还能看到复原的当年皇城的城门和角楼。
从未出台过地方性保护主义法规的“中心之城”
沈阳城在多个历史交汇处,在有意无意间都扮演着中心角色。这种中心意识或说中心角色也不是盲目的,而是由悠久的历史沿革、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人文积淀所形成的。
纵观沈阳的历史,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们以智慧、豪迈、旷达和勤劳创造了5000年的文明和近400年的繁华,成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2300年的沈阳建城史,经历了大约九个阶段,同时也留下了九个充滿个性,统领一方,有着中心意味的名称——侯城、玄菟、沈州、沈阳路、沈阳卫、盛京、奉天、承德、沈阳。
地理位置上,沈阳占据着东北大平原最为有利的位置和优越的环境。而在人文积淀上,从七千年前的木雕鸟艺术开始,到夏商时期高台山、郑家洼子骑马持剑的青铜文化;从辽金时期的佛教文化,到明代的长城文化;从清代的陪都文化、流人文化到民国“二张”时代的全面振兴与文化聚合,沈阳都积淀了厚重而独特的历史。
三百余年“旗袍故都”的独特文化韵味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工业的发展给沈阳积淀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城市文化。改革开放又让沈阳在振兴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人文性格。
2017年,经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沈阳获得了中国旗袍诞生地的称号,并由中国纺织与服装行业协会授予“旗袍故都”,确立了沈阳做为“旗袍故都”的文化地位。
虽然旗袍在沈阳诞生,并非是满族人的凭空想像,而是与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的服饰文化相关联的。但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它延续的生命力却具有独特性。
旗袍规范了中国女人的形体、情态与修养——这是旗袍所独有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
其文化意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彰显了含蓄、清静、优雅、端庄的精神传统,最大程度地塑造出了具有和谐之美的东方女性形象;其美学内涵还在于那高高的竖领和流线型的收腰,以及恰到好处的开衩。具有这种意蕴和内涵的旗袍在世界服装领域内是独一无二的:成熟而充满活力,时尚里暗寓古典,雍容中藏有性感。
当身着各色旗袍的女子,如花似玉地徜徉在朦胧的霓虹灯下和灿烂的阳光里时,不仅是都市的怀旧者,就连时尚的弄潮儿,也不可回避那一抹光影陈香。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旗袍的出现,更不是随便一个女人都能够穿出旗袍的风情。
而眼下,想要近距离的与旗袍接触,“品旗袍之源·圆盛京之梦”,那就来沈阳吧!(蓝天 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