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28日讯 沉睡在沈阳故宫的旗袍珍藏,历数百年岁月的遮掩,于日前再次跃入人们的视野。
作为首届中国旗袍文化节暨“盛京1636”第三届沈阳国际旗袍文化节中的一个活动亮点,这里正举办“花样旗装——沈阳故宫馆藏清宫后妃袍服展”。记者了解到,该活动已吸引大量观众前往,共同感受旗袍的文化魅力。
“皇太极确立和规范了旗袍的服制,由此旗袍成为大清国家礼服。”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介绍说,旗人穿的旗袍,源自满族传统服装,最初由东北地区的满洲人设计制作。
沈阳故宫创建于1625年,它是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代帝王的皇宫,以及康熙至道光历代皇帝东巡盛京的行宫。有史料记载,曾有满、汉大臣多次劝说皇太极放弃旗人服饰、改用汉人服制,都被皇太极拒绝。从1636年开始,旗袍成为清朝国家礼服。清入关后,八旗官兵开始驻防各地,盛京旗袍也被带向全国。
可以说,作为清王朝和旗人的龙兴故里,盛京沈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旗袍故都。
李声能表示,沈阳故宫作为清宫服饰的重要典藏之地,馆藏的清宫旗袍和各类旗袍衣料享誉海内外。本次沈阳故宫精选并展出珍藏的二十余款旗袍,它们均是清宫后妃日常于宫苑里所穿用的便服,由清宫造办处和江南织造等地承做,种类丰富、纹饰吉祥,材质精美,制作繁复,既体现了清宫女性服饰的精致奢华与高雅品位,又以其独具的民族特色和东方气韵美感,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通过观看这些雍容华贵、典雅秀丽的旗袍,使观众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旗袍的历史渊源,了解旗袍从古至今的演变,从而体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盛京沈阳作为旗袍故都,当年的第一位“旗袍皇后”是谁呢?专家给出了答案——孝端文皇后哲哲,博尔济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极正宫皇后。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封了五大福晋。孝端文皇后为国君福晋,正宫皇后,居中宫。因此在清开国典礼上,她是当之无愧的“旗袍皇后”第一人。
旗袍传承至今,样式也几经改良。但作为中国女性国服,国粹之一,却依然簇花绸底,韵味幽深。
专家介绍说,早期盛京旗人穿的旗袍样式为无领,袖口收紧,腰身较紧,衣襟右掩,不开衩,衣长至脚踝,风格朴素自然,色彩较素雅。清入关到北京后,逐渐受汉族服饰影响,样式进行了改制,衣身为左右开衩或不开衩,平袖;清后期,袖口加大,衣领增高,袍身多绣有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花纹精美,装饰繁琐,十分华丽考究。1911年辛亥革命后,旗袍仍为大多数妇女所穿用。民国初期,被规定为女式礼服。近现代,受西方服饰文化和不同时期审美需求的影响,逐渐融合并演变为东西合璧的现代旗袍。从外形和结构来看,突显了女性的曲线与柔美,使得旗袍的整体表现力更为完美,更具时代性,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服饰。
此次在故宫展出的清宫后妃便服,其样式主要是长款式的长袍和氅衣等。长袍的具体形式变化多样,源于满族以游牧生活为主,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蹄袖长袍。其基本形式为,圆领,大襟右衽,长袖接马蹄形袖端,左右开裾,镶石青色领袖边,直身式,满身多织绣当时流行的吉祥圆案,做工考究、装饰华丽。后妃便袍的另一种形式是圆领、大襟右衽、平袖口、左右开裾的直身长袍,做工亦很精美。(陈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