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村:以花为媒文化立村 忠清气正育传人

发布时间:2019-06-14 10:13:54  |  来源:钱江晚报  |  作者:姚水林  |  责任编辑:尚槿
大字体
小字体

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普宁村以国色天香的大牡丹闻名于世。

距杭州老城区20余里的普宁村村名源自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年)吴越王钱氏所建之大普宁寺,据《杭县志稿》载:“普宁寺有大牡丹极盛,传为于忠肃手植,尚存。”于忠肃即于谦,明朝杭州府钱塘县人,忠君爱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明史》赞其为“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并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普宁牡丹有三绝

普宁村牡丹为“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于谦“手植”?谁都不敢言之凿凿。但是,口口相传500多年,总有其大义所在。生于1986年的村党总支书记嵇萍说:“这个事情未见正史明确记载,近代的《杭县志稿》也以一个‘传’字说与后人,只是我信其有,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爷爷们是这样说的,爷爷们的爷爷也是这样说的。”

暂时绕开这个难有定论的话题,年轻的女书记说起了普宁牡丹的奇特之处。她说,普宁牡丹有“三绝”:

一曰“普宁牡丹移栽难”。普宁牡丹种名“玉楼春”,为江南牡丹之名品,植株高大秀丽,花形富贵婉约,在尚未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 护单位之前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有杭州植物园花港观鱼、杭州佛教协会某寺院、余杭超山大明堂等单位相继移植,却均不成功。这不仅令专业人士百思不得其解,也让普宁百姓欣欣然。

二曰“普宁牡丹喜食荤”。牡丹一般以禽畜粪便等有机肥为养料,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吃素的普宁寺和尚们却用猪羊下水、鱼禽杂碎经发酵后施之,寺内牡丹因此更加枝繁叶茂,花形硕大。后战乱频发,普宁寺屡毁,抑或是和尚们自顾不暇,不再用荤腥“喂食”牡丹,原18丛“玉楼春”至民国仅存6丛,到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只剩下了3丛。

三曰“普宁牡丹不同叶”。通常的牡丹叶子“二回”“三出”的复叶。普宁牡丹二回裂口却有深有浅,顶生三出小叶有宽卵形、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复叶每每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普宁村的牡丹园里,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美丽乡村花为媒

嵇萍说:“历来以农耕为主的普宁村,因杭北名刹大普宁寺而留名。千余年来,普宁寺几毁几建,饱经沧桑,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寺院已不复存在。而普宁村却因其后社队企业的勃兴而成为当时的经济强村。只不过,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普宁村人未能及时顾及被祖祖辈辈视为“村宝”的普宁大牡丹,在村办企业造成的大气污染下,仅存的几丛“玉楼春”变得奄奄一息了。”

后来,村办的砖瓦厂等企业因土地和环境保护等原因关停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大受影响,到2017年余杭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普宁村,唯一可与别人一比的“财富”,就只有老书记马金林带领他们那一代人精心保护和重新培育起来的普宁牡丹园了。

马金林2008年上任村支书之后,心痛“玉楼春”的遭遇,又心念于谦手植传说深刻含义,决心在普宁寺的废墟上重建牡丹园。他咨询杭州植物园的专家,又派专人按古法养护“玉楼春”,还从洛阳、菏泽、日本引进新品种,2009年,占地400平方米的普宁牡丹园终于建成,园内87丛各色牡丹中,被人称为牡丹王的那几丛“玉楼春”,更是花大如盘,生机盎然,总领群芳,吸引了远近人们前来观赏。

嵇萍说:“马书记2017年把村里的重担交到我手上的时候,重获生机的“普宁村牡丹花会”已经办了12届,且有了‘以花为媒’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措施和行动。”

2019年4月,第十五届普宁牡丹花会被仁和街道接办,短短的花季里,小小的普宁村共接待了八方赏花客5万多人。花会期间,普宁村还适时推出了“水乡民俗一条街”“传统婚礼仪式表演”“时空穿越到此一游”“国色香满园文艺演出”等等特色节目,让游人在欣赏天姿国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亲身体验普宁村深厚的古水乡农耕民俗文化的底蕴。

今天,一个占地33亩的普宁牡丹公园已经初步建成,5000平方米,内有2000多丛20多个品种的新牡丹园,将在下一个牡丹花开的季节里,以普宁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工程的名义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以花为媒,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是普宁村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大特色。

忠清气正育传人

在普宁村,因其牡丹有于谦“手植”之代代口传,于谦的忠清气正直贯古今。美丽乡村建设中,普宁村坚持“以花为媒,文化立村”,在打响普宁牡丹金名片、开展“清洁家园”“美化庭院”“五水共治”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乡文化展示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普宁村借于谦手植牡丹的故事,在村里建了一座“于谦纪念馆”,常年展示于谦的生平事迹。这里是普宁村的孩子们每年必到一次的课外学堂,他们诵读着于谦12岁时写下的明志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从小立志做一个坚强、正直、廉洁、高尚、有为的人。

2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是普宁村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仅有农家书屋、书画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还有每年为期两星期的假日学校,设有道德讲堂,聘请乡贤宣讲家风家训,主持每年一次的重阳节敬老(全村80岁以上老人参加)仪式和全村学童开蒙仪式。

为了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生活,村里除了每年一次的牡丹花会,还举办健康讲座、安全培训、故事会、文艺演出、花季相亲大会、牡丹诗歌吟诵会、烘青豆茶会(或战豆大赛)、汉服婚礼表演、水乡民俗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既传承了中华古老文明,又丰富了村民健康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全村的文明程度和村民的文明素养,为“正气育传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普宁村不仅有自己的篮球队,还有自己的文艺演出队,文艺队在女党员陈国英的带领下,多次在余杭区“美丽洲大舞台”上亮相,并获得好评。普宁村村歌《牡丹花开》荣获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全省村歌比赛一等奖。年过八旬的马桂英老奶奶,担纲普宁刺绣社,十几位老中青绣娘所绣的虎头鞋、牡丹手帕,每每成为牡丹花会期间“风情一条街”上的亮点。

普宁村专业经济合作社还建立了普宁牡丹、月季培育基地,开发注册了“沏味鲜”烘青豆七味咸茶,牡丹花会期间吸引了无数花木爱好者和茶艺爱好者的追捧,并正在成为“网红”商品。为大众免费提供赏花的普宁村,也有了一份意义非同一般的经济收入。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普宁村不能与动辄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搞建设的那些富裕村比,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国色天香的普宁牡丹,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于谦精神。

他们要的不仅仅是花美、村美,还要人更美!

(姚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