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当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外围向中心、从初级向高级推进时,合作大于竞争、竞争服从于合作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性基调,并将进一步成为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6月8日,香格里拉首届旅游业发展论坛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酒店举办。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前院长陈文杰作了《创新推动大香格里拉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分享。他表示,香格里拉是云南乃至全国极具潜力的旅游目的地,是国家重点推广的12条黄金线路之一,是集观光、休闲、度假、探险、科考的大旅游区域,是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品牌。
陈文杰说,大香格里拉是一个广义的地理概念,是滇川藏大三角地区跨省域的大旅游区域,是青藏高原向川西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主要包括滇川藏九个地州市,包括云南的丽江市、迪庆州,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西藏的昌都地区、林芝地区,还包括青海的玉树地区的果洛,以及甘肃南部的部分地方,整个幅员面积超过6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千200万人。
该区域内雪山耸立,森林茂密,大江纵横,湖泊星罗密布,有很多藏族藏族同胞所称的神山圣湖,自然风光壮美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多样;这里的藏传佛教、康巴文化、母系文化、土司文化别具一格,加上横断山脉、藏彝大峡谷、茶马古道以及民国西康省历史遗存,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被游客称为“中国最美的地方”、“蓝色星球最后的桃花源”,这就是大香格里拉的魅力所在,成为独一无二的旅游、度假兼具的目的地。
“大香格里拉破局在即,即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应该从2015年就开始,过去几年只是开了个头,相信还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陈文杰如是判断。
陈文杰认为,纵观近20年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的总体状况,大香格里拉旅游业区域内各种竞争,主要是各地都是在“以我为主”思路支配和主导下进行开发与竞争,本质上是基于行政区划、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竞争,实际上是狭隘、无序、消极的内耗,不但沒有形成合力,出现很很大的弊端。即使后来在政府的倡导下开展合作,但也仍然非常有限,对于整个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弊大于利。
目前,大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对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发展缺乏更具体的规划和指引,未能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很好协调区域内各省区的旅游定位与协同发展。这是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开发与发展的一大遗憾。
二是旅游开发同质化严重,旅游线路地域化,从区域发展看趋于碎片化。近年来,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内各地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各不相同,各地发展规划虽然都将大香格里拉的主要景点景区包含在内,但是明显缺少旅行服务者的线路组合和旅游度假者线路优化选择的视角,像香格里拉的重点是普达措、德钦梅里雪山、虎跳峡、香格里拉大峡谷、维西塔城滇金丝猴“五大国家公园”;丽江的重点是“一体两翼”,即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为核心,泸沽湖、老君山为两翼;四川甘孜提出发展“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 ”,对游客而言这么多的“重点”到底如何组合?区域内如何配合协同开发才能更有利于业者和游客的优化组合与组合,这些都想得太少。受行政区划及归属地影响,滇川藏三省区在大香格里拉区域进行旅游开发时,四川以成都为中心沿318 国道由东向西推进,西藏正好相反,沿318 国道由西向东开发,而云南则沿214 国道由南向北重点打造“大(理) 丽(江) 香(格里拉)”旅游线。三省区均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纵向方式,横向之间缺乏联系。目前,该区域内重点旅游线路基本上都处于“点线型”的模式,如成都—康定—理塘—稻城—亚丁、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丽江—泸沽湖、拉萨—林芝—昌都等线路无不如此。通常是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又从终点原路返回起点。这些线路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各自辖区为涉及范围,以邻为界,泾渭分明,鲜有以景区景点的优化组合为特征的跨区域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三是跨省区的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彼此呼应不够,低效化严重。如四川亚丁至云南三江口公路是连接亚丁、香格里拉、丽江、泸沽湖等重点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最便捷的通道本应优先实施,四川方面率先建设工期长、难度大的亚丁至泸沽湖公路,绕道木里增加里程100多km,致使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的丽江—泸沽湖—亚丁—香格里拉—丽江旅游环线难以成型,迟迟不能发挥作用,今天不少重要路段的高速公路仍未开通,仍未能形成环形线路。同时,受地方利益驱使和行政思维的支配,违反资源配置最优化原则的情况时有发生。同属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区域范围的泸沽湖和亚丁两地直线距离仅100 多km,云南和四川却同时投入巨资兴建两座规模相当的旅游支线机场。与此类似,在著名景区虎跳峡的金沙江两岸,丽江和迪庆也先后修建了两条接待量远远不饱和的旅游栈道。此外,在重点景区之间的旅游干线网络建设上也不尽如人意。如此思路尽管有立足现实条件考虑的客观合理性,其范围 却多属于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外围甚至边缘地带, 打破了规划的整体性,碎片化趋势愈加明显。
四是区域旅游品牌趋同,区域内欠缺组织合理的推广和营销,外界度区域的品牌认知混乱。作为中国最具号召力的旅游品牌,大香格里拉无疑应该一个整体,但现实各地却自说自话,各唱各调,使大香格里拉品牌概念认知度和美誉度大打折扣, 不利于整体品牌的建立、传播和推广;彼此间缺乏对接的途径和纽带,导致相邻旅游目的地之间很难“借力用力”,更谈不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客观上,区域的整合营销做得很不理想。这不但造成游客时间、精力和旅游支出的浪费、不利于旅游性价比和口碑效应扩大,更严重的是制约客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四川稻城亚丁为例,尽管距离年游客接待量超过千万人次的丽江不到300 km,但是几乎很少有游客从丽江方向进入亚丁,这也是亚丁游客量一直很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文杰认为,当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外围向中心、从初级向高级推进时,合作大于竞争、竞争服从于合作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性基调,并将进一步成为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以共有、共享、共用“香格里拉”品牌为前提,以整体保护和统一开发为原则,以健全和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为重点,以旅游要素资源整合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消除内耗竞争弊端,避免“零和博弈”,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和发展,推动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维护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长远利益和兼顾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导入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等相关原理,分别从宏观( 规划) 、中观( 公共) 和微观( 建设) 三个层面进行分类别指导、分层次推进、分阶段实施,加强大空间、广范围、深层次的区域联动,改善旅游基础软硬件条件,构建跨区域旅游产品,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小步快走”式的渐进突破,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实现大香格里拉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陈文杰指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虽然拥有富集且品味极高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行政区划分割、沟通协调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只有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并举,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通行效率,降低进入成本,同时打破区划界限,树立大旅游、大循环、大发展的观念,优化要素配置,扩大市场影响,整合旅游资源,消除行政壁垒,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和利益共享,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才能推动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也才会指日可待。(一元)
(本文根据陈文杰在2019迪庆端午赛马节暨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闭门会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文中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