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在改革中重焕青春

发布时间:2019-06-21 17:06: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韩宇 强勇 王松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6月21日讯 73年前,哈尔滨回到了人民手中,在东北解放的战火硝烟中开启城市建设的新征程,有力支援了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为新中国奋斗——是她最大的动力。

73年后,处于东北振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哈尔滨,集中精力向发展中的短板发力。在新时代奋进——是她不变的使命。

这座中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之中重新焕发青春。

昔日荣光 成就重要工业城市

1946年,18岁尚在读书的林楠,见证了哈尔滨解放这个有着非凡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回首那段岁月,已91岁高龄的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会副会长林楠仍有些激动。

“那时候物价居高不下,尤其金价一涨其他就跟着涨,黑市很猖獗。”政府开始重点打击黑市,并由当时设立在哈尔滨的东北银行成立了生金银处,统一掌管金银业务。林楠成为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之一。

几年间,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工商业、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成功推行、落地见响。哈尔滨成为当时东北解放的重要战略大后方,输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军工军需产品,有力支援了全国解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哈尔滨迎来了工业发展史上的辉煌一页,投入到建设崭新国家的洪流之中。“把哈尔滨建成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这是哈尔滨的新目标。”林楠说。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部部机器轰鸣震天,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锅炉厂……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崛起。

到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哈尔滨与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排在全国大城市工业总产值的前列,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刮骨疗伤” 促老国企“新陈代谢”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作为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最早、退出最晚的地区之一,70多年间,哈尔滨历经发展起伏,在新时代面对东北振兴的重大考题再出发。哈尔滨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要突破口,着力补齐体制机制短板。

近年来,优化发展环境一直是哈尔滨推进改革的主战场。哈尔滨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释放改革红利要先从政府改起。

2014年,哈尔滨市级自设57个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在全国有立法权的城市中率先做到了自设审批“清零”。2015年以来,哈尔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推进大处室改革,迄今全市38个政府部门减少处室100多个,平均精简比例约三成。

截至目前,哈尔滨“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0%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减少到最多5个工作日;“新官理旧账”整治政府失信392件……

2018年,国内19个市(区)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哈尔滨名列其中。

动能转换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是哈尔滨补齐经济结构短板的发力点。

被誉为“中国铝镁加工业摇篮”的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高端合金知名。2016年8月,东轻成功研制了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打破国外封锁。不仅如此,还迫使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减半。

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遥说,坚持自主创新,看似短期内投入增加,但长远看却是企业发展的根基。

2017年5月,全球爆发某勒索病毒事件。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团队连续工作超过72小时,在国内最早发布了事件分析和解决方案。作为一家专攻反病毒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安天连续10年蝉联“国家级网络安全应急服务支撑单位”。

安天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柏松说,安天在全国陆续建起7个研发中心,专利授权数量保持较高增长,拥有专利授权近300项。

创新驱动 离不开政策的实招

目前,哈尔滨拥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500余个,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却长期存在重学轻用问题。

近年来,哈尔滨把科技成果产业化摆到创新驱动的中心。通过破除体制机制藩篱、释放科研人员积极性,越来越多“待字闺中”的科技成果向发展动能转化。

该市科技局打破市校间管理体制障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16个大学大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3年来转化科技成果1000余项,“科技富矿”正成为产业建设的动力源泉。截至目前,哈尔滨校所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总数,已占哈尔滨科技企业总数30%以上。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今天,哈尔滨这座有着厚重历史和光荣梦想的城市,正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改革、创新,仍是她不变的底色。  (韩宇 强勇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