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月5日讯 “我以前住在漏风漏雨老木房,屋里就我一个人,现在不一样了,比以前强多了。”住在荔波县社会福利院的莫玉娥,高兴的讲述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原先居住在甲良镇新场村拉守三组的她,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找到了大家庭的感觉。扶贫养老,正如一粒种子深深植根在大地,种下的是温暖和谐,收获的将是老年人的幸福安康。
莫玉娥是甲良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解决像她一样的贫困户晚年养老以及生活问题,甲良镇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实施“扶贫+养老”模式,多措并举保障老人老有所养,助力全镇5068名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走孝善扶贫养老新路 使老有所居
实行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政策,针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或者无人照料、长期留守的老人,以建设敬老院为安置点的形式进行移民搬迁,变分散居住为集中安置,变留守无依为邻里互助。敬老院安置点采取“产权归公、免费入住,进退有序、滚动周转”的方式,每个宿舍面积为20至30平方米,卫生间和简单家具一应俱全,统一厨房,统一吃饭。截至目前,甲良镇有敬老院一个,安置建档立卡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165名,集中供养五保,三无老人36人,有效解决了移民安置区内贫困人口老龄化、无劳动能力的问题。
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 使老有所依
通过将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与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比对,摸清建档立卡对象中需要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范围的人数和具体需求情况。目前,甲良镇已有4898名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享受社会兜底保障政策,2779个享受政府代缴一半,自己缴费一半养老保险政策,1658名建档立卡贫困老人在享受其他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年均增收1612元,780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享受高龄生活津贴。
健全村级互助养老新体系 使老有所乐
推行“村级主导,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模式。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为重点,由党员带头,邻里互相帮,定期到留守老人家中,和老人说话聊天,并监督其子女的孝善行为。建档立卡定期“晒一晒”,“比一比”,将养老孝善发挥到极致,形成人人争先养老尽孝的良好氛围。聘请接受公益性岗位的贫困户。照料年老者,定期帮助送餐做饭、帮助清洗衣物、帮助打扫卫生、帮助家务农活、帮助外出代购。每天上门走访查看老年人在家中吃、穿、住、医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老人所需并提供服务。通过“政府 拿一点,村里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子女也出力”的原则,形成”子女孝善基金““公益性岗位支持型”“社会爱心捐赠型”“综合资金投入型”等多种资金筹措模式,确保养老扶贫模式长效运行。在村内选聘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公益岗位人员,实现贫困户互相帮。通过设置互助养老公益性岗位2个,63岁的妇女解决了照顾留守老人7个,每月增收500元。
(覃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