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全世界知道良渚古城?就是到这来看看

发布时间:2019-08-12 15:11:5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一元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8月12日讯 玉器文明、稻作文明、城市文明、水利文明……良渚文化丰富而多彩,如同璀璨的繁星点亮过遥远的过去。如今,良渚遗址以温润淡雅的姿态亮相在世人面前,每每步入其中都不禁感慨:原来,时空的穿越,不过是俯仰之间。



无论是去良渚古城遗址踏野寻古,还是去感受良渚那代表着东方温柔优美的生活方式,抑或去品尝这道有着5300年中华文明史作为背书的文化大餐……都是良渚的打开方式。

如果问小蜗:“了解良渚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借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的一句话来回答:“让全世界知道良渚古城最好的方法,就是到这里来看看!”


探寻:良渚文明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众所周知,良渚古城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五千年看似很长,当把衡量的坐标系放置宇宙,纵横至人类发展的时间线上,“五千年,按25岁一代人来说,我们前面也就站了200个人。”

说这句话的人是良渚博物院前院长蒋卫东,细品一下,是不是突然觉得良渚文明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呢?甚至感觉拍拍前人的肩,“他/她”还能回头冲我们眨一眨眼。



对于那些对良渚文明了解尚浅的访客来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可能更像是一个有着多彩自然风貌、生态环境优良的湿地公园。公园里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姿态悠然镇定踱步的白鹭、纵横发达的水系、池塘边的稻草屋前青翠的桃树……俨然是一派向往中的生活场景,并不像想象中考古遗址的样子,这是为什么?



其实,稍作了解就会知道,当年的良渚古城因为营建在沼泽湿地之上,河网密布,犹如一座水城。如今访客之所以看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大面积的湿地,是因为公园特意保留和还原了原先的湿地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才吸引了大量珍贵的鸟类前来栖息。而大面积的稻田,则是为了反映良渚文化稻作文明的特点才套种的。



流火夏日,很多访客顶着骄阳前来参访不免抱怨:公园怎么载种那么多的低矮植被,不多载种一些大树给大家遮阳纳凉?!

访客们莫生气,这就需要回到良渚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初衷上。要知道,每位访客踏入公园起,脚下就是辉煌灿烂的良渚文明。因此,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不是一般的城市公园或主题公园,而是以遗址为内容、以公园为形式,整体都建设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



公园建设遵循的是“保护为主、考古先行、面向公众、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其中“保护为主、考古先行”是重中之重,而且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园区仍将持续开展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挖掘与研究工作。

所以啊,按照“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真实可逆”的原则,园区很多区域只能种植浅根系植物,即便是有些大树,大多也是根据考古研究,在良渚时期就有的树种。


守护:20年前的良渚古城并不长这样



上个月,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的“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特展上,接受媒体采访聊起他与良渚的故事时提到,他第一次去良渚时,良渚古城遗址正在做保护规划,而且遇到很大的难题。当时遗址区域有很多乡镇企业和临时建筑,环境问题也很严重。后来再去良渚时,让他感到震撼的是,那些压在遗址上面的“单位”和建筑都离开了,这说明当地政府为了保护遗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单院长说的话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感慨。



良渚考古始于1936年,但良渚遗址的保护开始被提上日程则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而那时的良渚周边,开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矿,曾经盛极一时,石矿开采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营生。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墓葬发掘,发现了“瑶山祭坛”和11座良渚文化墓葬,良渚遗址考古从单体遗址点考古过渡到遗址群考古阶段。那时,人们关于遗址保护的观念才逐渐从保护遗址本体扩展到对周边古地形地貌的保护。

2002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始从更高层级、更大范围内统一协调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事宜。伴随着我国经济近年的高速发展,良渚遗址分布区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这恰恰是遗址保护最大的“敌人”。此后的17年间,良渚周边大大小小的石矿厂皆被关停、重点保护区域内的农民外迁、改建道路……关于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间的博弈从未停歇。



其间的各种不易不再详述,世人需要铭记的是,当地的政府、村民、企业都为良渚遗址保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还有良渚考古人一代一代的坚持,正是因为他们这么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保护、传承、利用,才让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使良渚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多次表扬良渚遗址的保护工作,“《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有高度,有效地控制了遗址周边建设,保护了遗址周边环境,良渚遗址是中国大遗址保护的样板。”


参访良渚圣地应怀崇敬的朝圣心态


那么,问题来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究竟应该怎样参访才算不虚此行呢?”

在参访前,需要明确的是,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并非旅游胜地,不能怀着娱乐的心态来旅游,而要带着崇敬的心态来朝圣;不是来休闲,而是通过朝圣厚重文化来加持。



想要真正走进良渚、更好地了解良渚文明,在前往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参访之前,小蜗强烈建议访客们先去一趟距公园仅5.3公里的良渚博物院。

良渚遗址在哪里?良渚文化有多远?良渚人长什么样子?良渚人吃什么?良渚王国神秘消失,良渚人去了哪里?良渚遗址为什么是圣地?关于良渚大部分的困惑都可以在这里得以解开。

而且,良渚博物院的打造可谓别具匠心。这座由英国建筑大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漂亮建筑在2018年经历过一次闭馆提升改造,突破了过去遗址博物馆的传统模式,在展陈方面利用文物讲述良渚文明故事,集中体现了考古队员和专家近10年对良渚文化、良渚古城的认识和学术进展。



“稻作文明”、“玉器文明”、“水利文明”、“原始文字”、“城市文明”、“早期国家”,以上是良渚博物院的艺术墙上关于良渚的关键词。可是,这么多关键词一般人也记不住呀?别担心,良渚博物院改陈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啦,观众参观完能够记住其中两个关键词就够了,即城市文明(这是一个大城)、早期国家(这是一个国家)。

了解了最核心的两个关键词,访客们就会了解良渚为什么是圣地,才会更加珍惜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所看到的一切;也会明白,为什么良渚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更会理解,在预约购票时,那份情词恳切的《倡议书》背后真正的分量!


良渚优质参访体验背后的故事



Q:如今,访客们得以舒适地搭乘观光车畅游在良渚古城遗址之间,伴着拂面的凉风和岸边的稻香、蛙鸣,感叹着光阴的流转和良渚灿烂的文明。这一系列周至参访接待服务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他们做了些什么?

A:事实上,为了给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访客提供最为优质和舒适的参访体验,在开园前期,关于如何妥善解决遗址保护与访客接待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营部门案头上的第一大难题。由于涉及到多部门、多角度、多诉求、多需求的协调与求同,制定《访客接待服务方案》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最终,蜗牛景区管理集团与阿里、腾讯在良渚方的组织下,系统工作,协调作战,反复论证,多次模拟,按照访客预约、到达、接待、参访、离开五大流程,向访客推出了一整套《访客接待服务方案》。

Q: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经亮相,很多人便对其“有限开园”感到非常的好奇与不解。为什么要有限开园?为什么每天只能来3000人?为什么还要预约?

A:一切的一切都要归结到——良渚遗址保护!没有什么比保护遗址更为重要。因此,良渚秉承最小干预给予遗址最好的保护的理念,同时也为了给访客提供最为优质、舒适的参访体验,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中的相关规定,以及《ICOMOS申遗评估报告意见》中“控制游客数量以及游客与遗址的直接接触”的要求,综合考虑公园现阶段设施和服务的承载量等因素,最终决定,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自2019年7月实行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访,每天预约人数不超过3000人,每个时段预约量均为500人。



Q:不止入园人数有限制,入园后,也不能像去其他公园一样随意游览,只能搭乘景区观光车,这也是为了遗址保护吗?

A: 是,也不全是。出于遗址保护的需要,遗址公园内许多区域被列为保护非参访区,内部主要道路较窄。为避免人车混杂造成的安全问题,同时考虑访客的参观感受,公园城址区内部采取公交化的参访方式。不过,为了增强访客的来到圣地的仪式感,园区很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访客护照。



因考虑到公园面积较大,共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鹿苑十大参访区块,各个参访点之间均采用了观光车接驳,游客凭“访客护照”可在公园内的观光车站点多次乘车进行参观,充分满足访客的参访需求。



Q:一个月来,作为一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良渚能够做到让访客流连忘返、能够将深埋在地下的土遗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来、能够让文物自己开口“讲故事”、能够让孩子们喜欢上这古老的文明……足以证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展陈方面做足了功课,同时也具备了高水平的文化诠释系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做法呢?

A:为更好帮助访客了解良渚故事,传播良渚文化,解说服务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南门访客中心和各参访点已建立定点解说点,让访客们在入园前就能够形成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空间及历史文化的感知、对公园接待设施和游览服务的感知;此外,公园还配备了将定点解说与巡回解说结合的智慧导览服务设备,都能够充分地将公园基本信息、文化价值内涵、公园服务信息等介绍给访客们。



为了提升公园的可读性、可看性、互动性、参与性,生动地向访客再现五千年前良渚文明的精致与辉煌,公园在保证遗址本体安全的前提下,运用绿植表示、考古遗迹模拟展示、小品雕塑、数字演示、场馆展示、互动体验、解说系统等展示手段,最大限度地将已回填的考古遗迹及其所揭示的遗产价值进行视觉化再现,并为访客提供了基于考古发现的考古互动体验和良渚人生产生活的互动体验。



“与自然协作,体现人文关怀”是蜗牛的价值观,蜗牛愿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道,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利用文化和自然资源,助力良渚文明的传播推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