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去辽宁博物馆看“大唐”绝代风华

发布时间:2019-10-08 16:01: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忠厚 高爽 龙雷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10月8日讯 在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10月7日,“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开幕式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求发,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一军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启幕。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致辞并为展览启幕。

进一步借此提升辽宁文化形象

举办“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对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际行动。本次书画文物展由国家文物局和省委宣传部主办,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以唐代书画呈现大唐风韵的展览。

展览分为盛世画卷和浩荡书风两部分,以珍贵的绘画和书法展品形成两条主线,辅以重要的出土文物,全面展示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民族融合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体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

展览也是展示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辽宁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展览“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精彩纷呈、主次分明,努力为参观者提供一个“梦回大唐”的胜境。

陈求发指出,这次展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辽宁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灿烂,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我们要守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中华文化,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辽宁形象和辽宁文化形象,努力营造振兴发展的良好氛围。

更多人走进辽博 普通观众也能看得懂

本次展览在“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日闪亮登场,其空前盛况为辽沈百姓的黄金周文化生活画上了完美的一笔,更证明了这一世界范围规模最大以唐代书画呈现大唐风韵的展览的魅力非凡。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三个月时间里,“又见大唐”将会流传在更多人的口中,将会成为更多人走进辽博的理由。

74岁的张英模和老伴儿到得很早:“辽博有新展览,我是必到的。这次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辽博把看家的宝贝都拿出来了,当然更得来了。”四名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的研究生结伴而来,“我们是学国画的,这样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李奕澎同学说。

每一个人都有不得不来的理由,这也许就是“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魅力所在吧。更重要的是,本次展览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这将是一个普通百姓看得懂的展览。

以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之一《北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为例。张萱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掌握多种绘画技巧,尤其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等题材。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原作早已佚失,本次展出的是北宋时期的摹本,学界大多公认其出自宣和画院的画家之手,颇具盛唐特色。画中造型丰腴、端丽,色彩鲜艳、明快,人物服饰华贵,表情闲适、潇洒。

以上只是展览中对画作内容的介绍,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展板上,用“寻找虢国夫人”的大字标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画上的9个人当中,谁才是虢国夫人呢?研究者有三种不同的答案,或是依据人物的服色和坐骑的规格,或是依据绘画中心点的原理,或是依据人物的神态表情。如此专业严谨的学术问题,却用浅近的语言和生动的示意图,让观众轻松地看懂了。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平添了乐趣。

自信与奋进 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中盛世

沈阳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研究生宫睿歆在《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卷》展览专区的一侧抚琴,从《高山流水》到《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酒狂》,时而深远厚重,时而飘逸空灵。琴声配上来自千年前的泛黄画作,唐风古韵扑面而来。几名佩戴“志愿者”胸牌的参观者,比其他人看得都要仔细,互相讨论着每一个专业术语和生僻字的读音。

如他们一样,“又见大唐”让众多观众梦回大唐。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者在跟身旁的人介绍《北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1993年的时候我就临摹过,你看这神态、肌理……百看不厌。”想必是位画家。另外两位女士则议论道:“不是盛世丰衣足食,哪有心思画出这样祥和的气象。”

每个人都对大唐有着超越时空的亲切感。原因何在?也许从办展者的介绍中会找到答案:“唐朝承秦继汉,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影响世界,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社会和谐的大唐盛世,成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高峰,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地位。”

盛世情结,是中国人心中千年不变的心理基因和情感密码。每个人从“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中所见的都有不同,但一定会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每个人见到的都不仅是千年之前的大唐,更是那个给予我们文化血脉与滋养的大唐,那个给予我们自信和前行动力的大唐。(杨忠厚 高爽 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