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娴倩:从富春江到新安江 一场超时空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9-10-11 17:52: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何娴倩  |  责任编辑:宋卿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山水最能抚慰人心,或纯粹渺茫,或平淡天真,或从容孤寂,或波澜壮阔,你我普通之人偶尔游历其间,便会心发生意,更何况隐匿于山水间的痴人。


自古有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有一篇著名的骈体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此文在描写了富春江到新安江一代山水的秀丽俊美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身愿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中国文人,历来如此,宋元更是把这种情意表达的淋漓尽致,黄公望便是达到了这样一个巅峰,特别是他的存世作品《富春山居图》,透过山水画作,把自然、生命、哲学高度的融合在一起。此图是他在72岁时为无用和尚所画,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浙江省富春江沿岸的秀丽山水。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长卷这种形式。长卷是中国书法绘画独有的创造。

首先它便于收藏和携带,怀袖之物,随时添补,随时展玩。据画后金士松题跋中所言:“起至正七年,成至正十年。”历时约四年。如果以一个画者的心从时间长廊里去推测,画稿初成后,画者又往往会在状态极佳时,展开长卷添上那么几笔,这几笔便是当时当地精神气韵,心性通透的神来之笔,凝结了他那一刻所展现出来的毕生精华。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说道“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山石树木皆用此。”《富春山居图》中笔墨互带是一法,书法线条入画谓之笔,又是一法,书画本是同源,此图中多披麻皴,用行草篆隶手段入画是最自然不过的,皴笔起首多为藏锋,或朴拙或空灵,或甩笔出锋,或笔画荡漾犹如逆水行舟……画面用笔如此挥洒流利,又丰富变化。所以有史论家评判他的《富春山居图》“一笔不多,一笔不少”。于是,这一卷画,一方面以极其精确的视感和用笔,增加了经验技法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思想的通透性,这都需要时间经验的累积和情感的淬炼,手卷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



其次,手卷可以无限的延展时空。黄公望从松江出发,于南楼开笔,一路游走富春江沿岸。

从短时间里讲,画者使用散点透视展现一路所看所得,或陆路或水路,沿江两岸,山峰树木如何,流水民居如何,渔船渔民如何,所看所得,所得所画,观者在展玩此手卷时,也能顺着这视角一起同游。从章法布局上来说,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提到“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黄公望以这样的手段,使《富春山居图》布局疏密有致,远近层次变化多端,完美延展了中国画中对“时”与“空,还有”时空“的展示。

从更长的时间来讲,手卷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长河中,让更多的生命进入以此种形式绘制的图画的视觉行进中,手卷里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朱红印章和笔墨字迹,都已成为《富春山居图》不可或缺的部分,手卷可以连绵不断的叠加,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展示着一个个后续的相关故事,这便是这种形式所特有的魅力。《富春山居图》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变化,朝代更迭,藏家的爱宠与火劫等等遭遇,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富有最真实生命的《富春山居图》。



山水最能抚慰人心,或纯粹渺茫,或平淡天真,或从容孤寂,或波澜壮阔,你我普通之人偶尔游历其间,便会心发生意,更何况隐匿于山水间的痴人。心境一直是元代山水画家在写实技法上自然而然强烈焊接地精神追求,到了黄公望更是发展到极致。《富春山居图》中所体现的清幽恬静,超逸神韵也是黄公望历经沧桑苦难后的明心见性。他经历过天资聪颖的幼年,热情奋发的青年,命运多舛的中年,到了老年加入全真教,寄情山水,修养生息,正是因为这样的命运经历,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不断地把这种安静逍遥的情意透过山水,透过笔法,悄然传递给看画之人。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一文中提到“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摸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于是,在元代的他从富春江到新安江,“公望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性颇豪放,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摹记……得于心而形于笔,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



此次一支由六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知名水彩艺术团队,将带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烙印,不同艺术感知,透过“时与空”,沿着富春江到新安江的历史踪迹,沿着山水文人的精神路途,去幻化 “噫!此大痴之笔所以神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哉”的今日山水之胜景;同时,我们热切期盼着,憧憬着,以手中之笔,心中之意,“其设境也,随笔而专,而构思随笔而曲,而气韵行于其间”的今日山水之生命。

(何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