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激情四射 何娴倩:致敬成唯一主题

发布时间:2019-10-14 16:46: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伍策 常跑跑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重走黄公望之路,从富春江到新安江”。6个国家与地区的18位著名水彩艺术家将百里写生,古今对望,用手中之画笔,致敬黄公望,致敬黄宾虹,致敬张大千,致敬新安画派。


“重走黄公望之路,从富春江到新安江”。10月10日正式启幕。来自6个国家与地区的18位著名水彩艺术家,将用10天的时间,沿着河流,漫游360余公里。他们,将以今日之眼光,重新品味《富春山居图》;他们,溯富春江而上,至新安江,与青山河流对话;他们,百里写生,古今对望,用手中之画笔,致敬黄公望,致敬黄宾虹,致敬张大千,致敬新安画派。



跨时空跨领域合作 中西文化碰撞将激情四射

10月11日,本次活动特邀嘉宾、艺术家何娴倩在雅集上表示,“重走黄公望之路,从富春江到新安江”,是跨时空跨领域的合作,期待六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彩艺术家在收放之间,绘制出独特的视觉盛宴。她认为,中国书画的装裱形式是独创的,主要就是立轴和手卷。立轴和手卷按现代科学解释就是坐标,不管是横的手卷还是竖的立轴,在这个轴线上都可以无限延展,特别是手卷,作为怀袖之物,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尤其是手卷展开的方式非常特别,一边是左手把画卷展开,一边是右手把画卷收拢,这一展一收之间,使长长的手卷在观赏时分割成无数视觉空间。



何娴倩强调,中国山水画经由宋元人的静思沉淀,一直有意无意的把它上升为哲学,呈现着反绘画的倾向,反形式、反色彩、反客观,借助于书法的革命成果,要远远的逃离形象写实,在自然中揣摩出它的秩序本质,在笔墨中也提炼出一种秩序本质,二者结合起来,同一与理,以写实为媒介,表达着更多的内心。

何娴倩认为,如今中西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有趣,就像瑞典水彩艺术家Anders Wallin所说:我可能最后呈现出来的画作不是山山水水,而是这一路听到的风声,飞鸟……

“作为一个中国书画工作者,非常期待这次活动结束后,水彩画家们将怎样把他们的内心和情感分享在这方寸之间。” 何娴倩如是表示。



《富春山居图》撩拨人意 鹳山写生快意对话黄公望

何娴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昨天,蒋金乐老师用相机拍了一段富春江到新安江的沿江风貌,做了一份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对比手卷,真真的“笔笔有出处,笔笔又虚无。”撩拨得人就想立刻拿着写生工具,追寻先人的足迹去,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

10月12日,各国艺术家们都带着满腔热情来到富春江边的鹳山,寻找各自据点,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意开启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何娴倩自己也不例外。对于她来说,今天的江边水天一色,水汽蒸腾,晕染的岸边景色气韵流动半遮着面。所谓 “人不会才尽,尽的是情绪。”此时此刻,便是最好的佐证,笔墨情趣从写生中来,面对如此美景,各国艺术家们洋溢在脸上的都是才思喷涌的情绪。



于何娴倩而言,最深的感触,让人通透了许多。她说,今天的写生地点特别好,在鹳山上远眺沿江美景,她脑子里突然浮现宋沈括《梦溪笔谈》里对李成画作的点评: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居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会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房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此时此地,此刻此景。何娴倩深深体会到中国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的博大精深,又可感悟“黄公望为元代绘画首冠,跳出三界外的宽容大度。”

“重走黄公望之路,从富春江到新安江”活动由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上海圣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协办,中国网、澎湃新闻为战略合作机构,贵州茅台集团茅源酒、黄山市祥源度假酒店、齐云山自由家特别支持。(伍策 常跑跑)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