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 |山水对话 行者无疆(图)

发布时间:2019-10-19 17:00: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周懿  |  责任编辑:宋卿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10月19日讯 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面孔黢黑,眼神略显疲惫但依旧清澈……一个个矿工形象在周刚的画笔下呼之欲出。仲夏时节骄阳似火,周刚与他的创作团队刚从西北的矿区回来。杭州城西的工作室,大气而精致,书卷气息浓厚,画板上还裱着未完成的矿工作品草图。恐怕很多人想不到,眼前这位举止优雅穿着讲究的美术学院教授,已经深入矿区10余年,还成了山西大同廿庄煤矿的“名誉矿工”。这次,周刚与我们聊起水彩、聊起矿工、聊起他的东方情怀。



硬汉的柔情

周刚出生在大西北,从黄土地走来,却在江南扎根。他的性格中透出几分性情,几分坚毅,几分爽朗,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言语间缓缓流露出对艺术的感悟:艺术,是一种力量。黄土地的生猛刚毅与江南水乡的浪漫柔情,交织在他的作品中,成为其艺术的底色。

他说,“我的艺术创作和我的追求都是奔着一个目标和方向去的——本土现实主义的坚守。我到云南,在陕北,到矿区,每年的冬天到苏州去画园林,就是画我最熟悉的、生我的、养我的这片土地,想表现中国的精神,东方的情怀。”

有人说,在观看周刚作品的时候,脑海中能浮现出:敦煌的壁画、永乐宫壁画、塞尚、野兽派、王维新的水彩画、罗马尼亚的油画大师巴巴、席勒……与当今水彩圈中流行的那种精美漂亮、小清新、小资风格全然格格不入。周刚的风格无疑是强有力且男性化的,甚至“粗狂而霸道”:粗硬的线条,铺色简单粗暴,刻画看似潦草,也没有炫目的水彩运水技巧,加上非常阳刚的“周刚”二字,大大咧咧,特立独行,又绝然不可复制。



但是,这份“刚”的背后,是他细腻入微的对生活、对生命的温柔观察。他画矿工,寥寥数笔,观者却可以从矿工的眼神中,挖掘到他们作为物质生产者纯净的精神世界;他画苏州园林,水色氤氲,观者可以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寻找到东方文人至高的理想家园……在滚滚时代的洪流里,他用一种大视野,体恤着作为人的温情,捕捉斗转星移中不变的人类理想。他的创作,往往带着一种社会研究到使命感,像人类学研究学者一样,用几年、几十年记录下时代前行的视觉文本。

每个人都只是这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而艺术家却是幸运的,因为伟大的艺术可以不朽。“当一个艺术家从心中已经选择了生活、自然、平凡和真实,他便与一切历史化了的、思想观念化了的内容告别,这时,那些朴素的、寻常的物象才能进入他的视野,一个过去看来没有任何特点的乡土风景、人物世事,才会在他的描绘里变得具有价值。”艺术是专注于描绘亲眼目睹的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是立足于自身文化语境,客观地看待现实世界,着力于生命情感的丰富与深厚。

努力面对脚下的真生活,为中国水彩开生路,这是周刚的方向。



最后的矿工

矿区的日子是周刚聊的最多的,夕阳西下,等矿工上井,聊上几句,铺开画纸,以最快的速度在现场挥毫,记录瞬间的感受,这是周刚去矿区写生再寻常不过的一幕。为了创作出生动鲜活的作品,周刚与矿工们同吃同住,同下矿井体验生活,同在一个大澡堂子里洗澡。“在矿区,我就把自己当作是一名矿工,矿工们就是我的兄弟。”

矿工是中国的建设者,是中国最前线的劳动者,但他们在深山,在地下,很少被人们关注。本世纪初,矿工被大众认知,却是因为媒体上时常报出矿难的消息——他们似乎成了一群模糊的,默默消失于时代的“弱势群体”。为了真正了解第一线矿工们的生活,2006年周刚决定走进煤矿,了解矿工,画矿工。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头。10余年间,他辗转走访山东、山西、陕西、安徽、宁夏、云南等地的多个矿区。至今,周刚还记得第一次下矿的场景:垂直下降800米,再往前走四五公里,才到达作业面。矿井就像一个大迷宫,支路繁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岔。矿井底下让他感到压抑,上了地面后迫不及待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才缓过神来。

在普通人眼中,矿工们每天面对的生活环境是恶劣的。“当我真正走进矿区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周刚说,作为在黑暗中采掘光明的人,他们的感情和追求都很真实,对幸福的理解也比我们简单得多——安全回家、与家人在一起吃顿热饭菜、睡个舒心觉,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幸福面貌。“即使整日与黑暗为伍,与大山为伴,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我眼前的,是一群在黑暗中努力采掘光明的人们,他们深沉,坚韧,朴实,向上。在和他们的交往中,也在改变着我。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本土现实主义’精神。面对脚下的真生活,摒弃一切虚假、软弱和无病呻吟的东西,创作出真正符合时代精神的‘真’形象。”

煤炭,不仅是一种矿藏,更能放射出炙热的精神火焰。矿工,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凝练。在周刚眼里,“这样一群劳动者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歌颂的。”马强、张贵祥、王林冲、南更超、王杰、王伟……他笔下的每一幅平凡的矿工都署着自己的独一无二名字,他们不是模糊的群体,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名字与矿工的身份绑在一起,是他们一生的荣耀注脚。

2017年3月,周刚带着他的矿工作品《倔强的黄土地》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黝黑的脸、红色的工作服、黄色的背景,这些颜色互相渗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矿工的形象。

“国家发展、技术进步,矿工的工作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当代社会对于煤矿的需求逐渐减少,曾经画过的矿工有一些已经离世,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这份职业,老矿也一个个关闭。”周刚就这样用他的画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煤矿兴衰,而那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恒地留在了画纸上,“我会一直画到将来的最后一个矿工和最后一口矿,或许这个‘将来’不会太久。”



行者的寻根

近10年来,他将自己的很大精力投注到了对国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在进行根性研究上,找寻自己生长的“根”,和民族所特有的气质。他的艺术作品是具象的、写实的、清晰的和真实的,然而却没有像前辈艺术家那样去画,他想努力表达身边的真实的人、事与物,真切的表达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今年秋季,在他的邀请下,来自全世界的近20位最优秀的水彩艺术家将来到中国江南。他们将发起一场“山水写生之旅”,沿着黄公望曾经的行径,沿着东方文人的精神路途,溯江而上,在青山之间,与河流对话,追寻今日之山水生命。他要的,是请他的国际朋友们,用他们的视野,用他们的画笔,一起画下这个真实的时代。

新安江、富春江沿线风景秀丽、人文荟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曾经诞生了大量文化名人,如严子陵、孙权、毕升、黄公望、弘仁、陶行知、郁达夫、叶浅予等等。而诞生于这两江流域的《富春山居图》,其中的山水情怀,更是古今文人寻寻觅觅的精神家园。

700年前,黄公望隐居富春江畔,留下千古绝笔《富春山居图》;70年前,张大千与友人逊江而上,重绘富春江、新安江两岸美景。历史上,董其昌、清初四王、叶浅予等艺术大家都曾以两江为主题留下丹青佳作。实际上,早在30多年前,周刚就曾载舟而下,一路作画,他深为两江的美景所吸引。时至今日,当曾经的自然山水,加入了当代的都市脉搏;当曾经的孑然孤身,到如今的组团探寻,这次的国际水彩艺术家沿江写生创作之旅,无疑是一场艺术上的交流,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追溯之旅。

曾经,黄公望以7年时间走走游游,绘制《富春山居图》。如今杭黄高铁线已开通,从诗意杭州到水墨黄山,全程只要1.5个小时,串起了最美的江南风情。本次活动选择了以将近10天的时间重走“富春山居”路线,以一种更“原始”的方式,去慢慢行走、体验、写生。正如周刚的创作努力传达着一个“行者”的心声,他认为,“艺术的长度是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的”。面对自然是写自然茫茫之生气,面对生活是写生活之真情。艺术的生命全在于用一个时代的活的语言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否则这些艺术作品将不具有精神感受。

用当代之画笔,用世界之水彩,绘写今天之山水民风,记录当今之伟大中国,捕捉中华崛起之速度,周刚说,这是生为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幸福。

(周懿)


人物介绍:

周刚,1961年生于陕西,祖籍山东。1988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2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毕,1998年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水彩高级研修班毕业。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水性材料绘画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多次担任全国水彩画、粉画评委。

著有《水彩画研究》《水彩技法》《中国水彩名家技法》《工艺美术》《广告创意》《素描表现技法》《建筑、环境•专业水彩》《体验设计•素描》《体验设计•色彩》《体验设计•速写》《设计基础•设计色彩篇》《设计基础•设计素描篇》《钢笔风景速写》《水彩风景写生教学》《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水彩画 水粉画》《水彩经典—世界水彩600年》、《水彩经典—东方水彩》、《水问—周刚艺术文集》《水彩画》《长短相形——中国水彩艺术论文集》等著作。并出版画册《中国当代美术家•周刚》《中国美术家•周刚》《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周刚》《独行者的脚步•周刚》《道内象外•周刚水彩作品集》《中国当代水彩名家•周刚作品》《周刚水彩艺术作品集》、《水彩画家周刚》《Paintings by Zhou Gang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Watercolourist》《有象无边-周刚水彩作品集》等。

在《新美术》《美术》《美术观察》《亚洲艺术家》《艺术界》《水彩艺术》《中国水彩》《艺术财富》《艺术前沿》《书画名家》《艺术名家》《中国美术》《美术大观》《装饰》等刊物上发表30多篇论文。

作品在国内外数十家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件,并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西班牙、台湾、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及国内十多个城市举办个展或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