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5日讯 为游客提供医疗保障的“旅游医疗服务队”、满足游客咨询需求的“红立方流动服务驿站”、为母婴提供家庭式服务的“母婴温馨小屋”、提升游客满意度的救助投诉中心、旅游警务站……近日,记者走进荔波县小七孔镇,游客纷纷为景区提供的贴心服务点赞。
2017年以来,荔波县紧扣“党建+全域旅游”这一主题,探索推行组织联建、管服联动、创先联评“三联”模式,让党旗在景区中飘扬、党徽在景点中闪耀,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红色荔波、绿色家园的内生动力,带领群众实现产业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比学赶超“树立标杆”
新街村位于小七孔镇东南部,地处国家5A级小七孔景区西大门处,距驾欧集镇2公里,属于深度贫困村之一。
全村通过发展产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以及就业扶贫等方式,成功脱贫182户700人,目前未脱贫30户90人,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43.6%降至5.3%。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效带动,更是基层组织的强力保障。
“你把我们布依族的土布等特色元素拿来装饰一下这些房间,在柜子上放点小七孔旅游景点的介绍,这样游客入住的体验感会更强。”10月18日,小七孔镇新街村党支部书记何国芳给村民何国能提出建议。
何国能一家原是住在较为偏远的新街村塘八组,2017年5月搬迁到驾欧移民新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因为靠近景区,与何国能一样,新街村很多村民搬迁以后都把房子装修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何国能家的鑫莱客栈是我们村做得比较好的,很多村民都来学习经验,他在我们村是出了名的致富小能手。”何国芳说,通过规范评选树立旗帜、党员带头辐射群众、典型示范比超赶学,全村在抓创先联评模式上取得显著成效。
转变观念“景区添彩”
在新街村移民安置点,记者看到很多房屋都在装修。刚搬进新房的丽玉芬一家正忙着收拾厨房。
“没搬迁的时候我在外面打工,因为自己身患残疾所以每个月也就只能挣1000多块钱,现在搬迁出来以后能做点野生酸梅汤批发给别的摊贩,生活逐渐好起来了。”丽玉芬的丈夫今年60多岁,女儿也刚上大三,因为缺少劳动力,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以前老想着等政府来帮扶我们,现在搬迁到景区旁边,看着别人开民宿、开餐馆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也想做点生意来补贴家里。”丽玉芬说。
结合良好的区位优势,新街村广泛开展旅游服务从业知识技能培训。目前,已组织贫困户参加厨师技能、汽车修理、酒店服务、旅游商品制作、刺绣技术、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8场124人次。
“我们还在景区西大门共安置临时摊位162个,为162户324人解决了就业增收问题。同时,通过花卉分红项目、发放养牛养猪项目、入股漳江实业有限公司、土地流转以及在西门花海务工、桑叶园务工等多种扶贫举措,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何国芳说。
如今,新街村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统一标识的“党员户商铺”、服务周到的“党员先锋岗”等,为旅游景区增添了不少亮色。
组织保障“有效覆盖”
新街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6年,因景区提质扩容等原因,新街村被贴上了“矛盾最多、问题最难、事情最杂”的标签,加上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薄弱,导致群众满意度很低。
“景区提质扩容的时候村里的拆迁工作最难做,村支两委起不到带头作用、老百姓也不支持,有时候还被村民语言攻击,工作不好开展,我就动员村里的党员和年轻人带头干。”2018年7月,何国芳上任新街村党支部书记,从转变党员干部的观念和作风入手,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通过组织村里的党员到外面学习经验、组织上党课、学习优秀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三会一课,党员的素质和思想得到提高。”何国芳说,基层组织的不断加强,凝聚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大力量。
从“我是贫困户我怕谁”到“我怕我是贫困户”,广大群众摒弃旧思想、旧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内生动力。新街村通过党员带头干、群众干给党员看、党员再给群众点赞的模式,用党员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群众、带动群众。
景区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有游客,哪里就有党员服务。小七孔镇各级党组织正逐步实现从“建起来”向“活起来”转变,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带动和旅游党建“三联三创”模式的驱动下,荔波的资源红利、生态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叠加释放。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1616万人次,同比增长38%;旅游总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34%;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从2014年以来,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县域第三方阵10个乙类县第一。
(江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