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8日讯 据哈尔滨市网信办消息,由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策划并实施改造的“国旗桥”在国庆前夕盛装亮相,让滨洲铁路桥再次“爆红”,成为哈尔滨最热的旅游打卡地标之一。从9月29日至10月7日,近百万人次登上“国旗桥”,与国旗合影,为新中国欢呼。
来自全市的520个学生家庭、近1600人在531平方米的画板上,共同绘制冰城美景,尽展盛世欢歌场面。
“共绘大板画活动旨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道里区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邹安娜说,“这是一场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培育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积极作用。”
从打卡“网红桥”到共绘大板画,哈尔滨“文化创城”持续发力,不仅收获了立德树人的实效,更拉动旅游业蓬勃发展。统计数字显示,国庆假期,哈尔滨市3A级以上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创秋游新高。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哈尔滨开展了“五星红旗飘起来”活动,在主要街路、公园、广场、社区悬挂国旗,形成了满城尽是中国红的浓厚氛围。全市91座公园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达到96%。开启第八届中国·哈尔滨五花山赏秋节,推出登山赏秋康养森林之旅、新夜幕下的哈尔滨之旅等六大主题产品35条线路。
今年以来,哈市将文博场馆整合纳入旅游线路,全市76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达到95%。假日期间,在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老会堂上演多场高端文艺演出。全市还陆续开展上百场群众文化活动,包括“中国梦歌曲大家唱”、诗词歌曲创作朗读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2018年,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043万人次,稳居东北四大机场之首。在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世界旅游组织支持的“第四届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上,哈尔滨入选“中国十大避暑城市”。
以文化磁力提升城市魅力,辐射旅游吸引力。旅游业的“井喷”正是哈尔滨多年致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通过开展市民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哈尔滨文化特色的时尚元素,哈尔滨日益彰显出大气、洋气、神气的城市风格和开放、友善、自信的文明气质。
厚植文化土壤,催生文化商机。哈尔滨文化产业如松江潮涌,风生水起。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上,备受关注的哈尔滨书城文化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将成为全市乃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基地和新的文化地标。
书城文化综合体位于哈尔滨新区,占地面积约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7.1万平方米。书城将采用“哈尔滨元素、深圳表达”的方式,由中心书城、文化公园、创意街区、总部基地等构成,未来将打造成黑龙江省规模化、专业化、多层次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城市文化生活中心。
太阳岛雪博会主塑模型展示冰雪魅力,憨态可掬的乐聚机器人点亮科技、厚重绚丽的俄罗斯油画彰显艺术品位……本届文博会上,多姿多彩的哈尔滨文化产品成为一道令人过目难忘的风景线。连续14届参加深圳文博会、连续7年设立独立展馆的哈尔滨,积极加入“文化+”的融合车道,与先进地区差距正逐步缩小。
文博会上的精彩亮相只是哈尔滨文化兴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创城引领下,哈尔滨以“文化创城”大力提升城市特色化水平,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文明亮点。
保护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做好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旧址、“金上京”遗址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修复犹太老会堂、中华巴洛克等特色文化街区再现历史风貌,大力提升城市特色文化品位。
推广特色文化与时俱进。推动“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和“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等特色旅游文化活动提档升级,实施城市品牌营销战略,进一步展现欧陆风情和北国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建设公共文化对标先进。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剧院、音乐厅、中东铁路公园,打造彰显城市魅力的新地标,市县两级“一馆一站”免费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城市吸引力、美誉度大幅提升。
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哈尔滨日益受到世界的推崇。2017年8月,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九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哈尔滨力压国内多个城市,与日本金泽、韩国釜山共同当选2018年“东亚文化之都”。
文化泽城,润物无声。正如浩荡东去的松花江滋养出哈尔滨这颗天鹅项下的明珠,创城引领下的文化建设汇聚起城市健步前行的“软实力”,更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冰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硬支撑”。(杨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