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25日讯 12月25日上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工作调度电视电话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分析四川文化和旅游经济运行情况、调度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情况、通报2020年文化旅游重点工作、安排元旦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工作任务,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兴平表示,今年是机构改革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起步之年。总体来看,四川文化和旅游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1至10月,四川实现旅游收入近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春节”“五一”四川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次均位居全国第一。“国庆”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67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0.4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二是项目化推进方式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和第六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集中开工文旅重大项目103个、投资总额2190亿元;设立四川艺术基金,进一步完善艺术类项目支持体系。
三是市场主体培育效果良好。新增5A级旅游度假区1家、4A景区32家,都江堰市、峨眉山市、青川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评选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文旅特色小镇、优秀龙头企业,组建了名县、名镇、名企“三大联盟”。启动实施“十大”文旅品牌和精品线路规划。九寨沟景区历经两年重建,目前大部分区域已重新对外开放。
四是文旅宣传推介成果喜人。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二届四川艺术节、2019“安逸四川•冬游天府”旅游季广东推介会;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3国开展“2019熊猫走世界•美丽四川”系列活动,“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影响力不断提升;举办2019四川冰雪和温泉旅游节,进一步打造冬季文化旅游品牌,擦亮四川文旅名片。
五是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出台《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意见》和《A级旅游景区评定晋级管理实施办法》《加强A级旅游景区管理实施办法》,形成了“1+2”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政策体系。坚持文旅市场服务质量常态化监管,对全省主要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厕所进行4轮“体检式”暗访,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杨兴平指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认识到差距的存在。四川全省文化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艺术创作生产水平不高、文旅融合发展还做得不够;文旅产业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30强、旅游集团20强企业,四川仅有1家);旅游市场环境仍需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下一步工作的安排,杨兴平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一要全面落实项目化推进工作要求。今年,省委提出“贯彻落实文旅大会要实行项目化推进”的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筹抓好文化和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建立重点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分析研究,重要情况及时报送省委、省政府。二要加大推动项目落地力度。加强项目跟踪对接,定期会商并汇总项目推进情况。建立完善项目引进落地制度机制,对重点项目要“一事一议”,统筹各类重大招商活动,争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三要总结推广项目经验做法。认真总结推进积极、成效明显的文旅产业新项目、文旅融合新业态和文旅发展新模式,选取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的重点项目在明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进行展示,将好的做法经验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优化区域产品布局,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第二,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一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对文旅产品供给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旅游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转变为“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二要加快形成更加丰富的文旅市场需求。进一步拉动内需,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文旅领域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文旅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比重,不断夯实文旅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加快文化旅游行业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三要不断丰富假日文旅产品供给。围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举办好“安逸四川•冬游天府”系列之“冰雪”“温泉”“阳光”“节会”四大主题冬季旅游特色活动,综合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冰雪温泉游、休闲度假游、健身康养游等产品,注重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旅游消费品种,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
第三,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一要强化监管主体责任。元旦、春节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也是冬季旅游旺季。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操作性强的文化旅游工作统筹协调机制,落实属地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巩固并推动市场秩序持续向好,让广大游客在美丽诚信四川放心舒心消费,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加大执法巡查力度,依法整治“不合理低价”、强迫或变相强制消费等违法行为,确保元旦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市场健康有序。二要提升市场综合治理能力。加强景区常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完善旅游市场内部监管体系,规范“体检式”暗访检查、舆情应对处置和信用惩戒运用。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化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继续推动重大案件查办制度创新。三要促进文旅市场转型升级。主动顺应文旅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聚焦文旅融合业态创新,推动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建设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
第四,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交流推介。一要紧扣特色推介主打产品。着力挖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明内涵,提升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遗产品牌质量,巧妙融入四川元素,唱响四川品牌。二要创新宣传交流推介方式。坚持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大众化,统筹传统和新兴、中央和地方、主流和商业、大众和专业“四大媒体资源”,构筑报、网、屏、微、端“五媒一体”和省市、部门、景区、企业整合联动的宣传矩阵。三要善于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加强与国内外旅行社、旅游企业、旅游达人、各类媒体合作,深化与文旅发展较好省份的交流,增加宣传交流的广度。积极与航空公司、旅行社等单位在航线开发、旅游资讯、信息服务、交通服务、商业服务、联合推介等方面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借助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国际赛事和西博会主场优势,进行借势营销。
第五,进一步抓好要素服务保障工作。一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晰文旅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路径,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推动各类要素集聚整合。加强督查和协调,通过实地督查,了解项目进度,做好全省文旅重点项目投资宏观管理,确保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二要做好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持续推动文旅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抓紧落实开工条件,尽快形成实物投资量。省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协作配合责任,涉及要素保障部门要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保障;涉及审批服务的部门要精简流程、优化服务,提高项目推进效率。投资相对滞后的市(州)要认真剖析原因,拿出有力措施,强化执行落地,切实扭转被动局面。三要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项目建设,特别是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针对文旅重点项目融资需求,规范有序实施一批PPP示范工程,有针对性地拓宽文旅重点项目融资渠道,有效防控和积极化解项目投资风险。
第六,切实谋划明年的重点工作。一要着力增强全省文化旅游领域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刻理解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的任务要求,大力弘扬巴蜀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动基层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行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行动,川剧和曲艺进社区、进院落行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和农村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挖掘传承保护计划,着力推动全省文化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要筹办好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评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文旅特色小镇、优秀龙头企业。加快推动“智游天府”文旅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把“智游天府”项目建设好、应用好、运营好,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要按计划抓紧推进大会各项筹备工作。三要抓好重点领域工作。实施重点剧目创作计划,发挥四川艺术基金作用,激发全省各类艺术力量的创作活力。实施公共服务品牌创建行动,推进文物保护重大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做好重大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文旅资源普查任务,推动“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康养、工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丰富产品有效供给,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围绕省委对外开放和服务业发展大会两件大事,用好“三九大”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四川声音,展示好四川形象。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盯住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小节,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奋力谱写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杨兴平如是说。
(伍策 尤紫璇 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