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启宏途 | 赏析百年前横跨大陆的“深度游”

发布时间:2020-01-20 11:04: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秦志龙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这就是古丝绸之路。这是一条神奇之路,充满魅力也充满危险。


世界上有两条路通向梦想。一条是双脚,一条是翅膀。他们可以跨越广阔的海洋,穿越高山和沙漠,把一切艰难险阻甚至死亡都甩在身后,直到抵达梦想之地。

然而在这之前,还必须要有启梦人,作为最初的原点,一个是母亲,一个是父亲,他们是开启人生梦想的第一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徐母戴冠 ,这都是体现母亲伟大的典故。然而在西方,有一位父亲,也是伟大的,是他开启了儿子梦想的宏途,从而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旅行家。

这是13世纪的美丽水城威尼斯,有一位年轻人,因为他经商的父亲总是给他讲述远行的见闻,特别是讲述他远行东方的奇遇,这些讲述总是令这位年轻人痴迷,他也一直梦想着到东方去。终于有一天,他的父亲要再次远行东方,他答应儿子的请求,决定带他去,进行一场圆梦之旅。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名叫马可•波罗,这一年他17岁。而他的父亲,这位伟大的父亲名叫尼古拉•波罗。此次同行的还有他的叔叔马飞•波罗。至此,一场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伟大旅行便开始了。

一、口述的历史

在意大利热那亚城一个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关押着被热那亚击败的威尼斯战俘,就在众多战俘感到恐惧与痛苦的气氛中,有两名战俘显得格外不同,他们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恐惧和痛苦,而是显得平静安详。他们总是在入迷的交谈着什么,其中的这位中年人娓娓道来,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另一位年轻人则奋笔疾书,显得不慌不忙。从相貌上看,这位中年人饱经沧桑而又显得睿智刚毅,青年人则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们俩一个主讲,一个笔录,配合默契,心有灵犀。这位中年人就是后来名扬四海、青史留名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而这位年轻人就是《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鲁斯梯谦。他们俩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败中不幸沦为俘虏而相识狱中,这就是缘分,他们结成了挚友。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马可•波罗环游东方的见闻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和流传了下来。这位记录的年轻人鲁思梯谦是一位作家,他精通法语,写过小说。当时,鲁思梯谦通过马可•波罗的口述,用欧洲流行的法兰西语记录下这伟大奇异的旅行见闻,并命名为《东方见闻录》,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顺便说一下,这种奇特的口述历史的方法不仅是有效的,而且真实可信。就在大约58年之后,另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以口述的方式把自己的旅行见闻讲了出来,由摩洛哥的学者伊本•朱赞记录成书,并将它命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可以说,这是一种有效记录历史的方式。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大多通过这种口述方式记录历史,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此外,党史研究、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也多采取这种方式。比如《毛泽东自传》,就是毛在保安时口述给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后由斯诺整理成稿发表的。这种口述历史的方式在国际上已发展为一门专门学科,称之为口述史或口碑史学。

一年以后(也有学者认为是四年,马可•波罗研究专家余世雄教授认为是一年),形势发生了变化,威尼斯与热那亚签订了停战协定,马可•波罗便恢复了自由,回到了威尼斯的家中。他用从中国带回来的珠宝“摇身一变”成为威尼斯的首富,他以旅行家的美誉成为意大利的名人,接着便娶妻生子,经营商业,过着悠哉悠哉的富裕生活。随着鲁斯梯谦记录书写的《东方见闻录》问世,马可•波罗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威尼斯的“百万先生”,还是闻名于世的“大名星”,他的那本游记也成为畅销书。据统计,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外文版本竟有130多种,中文译本也有10多种,从最初的《东方见闻录》《寰宇志》《马可•波罗行记》《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游记》《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等,到后来流行的《马可•波罗游记》,足见此书的关注度之高,流传之远。

回顾当初,马可•波罗从迈出的第一步开始,并没有想着自己的旅行会出一本书,更没有想着自己的旅行就是为了出一本书。假设当时他真的贪图名利,急于求成,那么,一切都不会是今天的这种结果——影响深远,成就辉煌。这再一次的告诫我们:历史只垂青那些真纯追求梦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他们以“无我”之心实现“大我”之行,以“小我”之诚催生“大我”之魂。他们物我两忘却最终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历史同时也告诉我们:其始也简,将毕也巨!

二、通道

从十三世纪初期到十四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间,蒙古人的西征,使得东自中国、西抵多瑙河畔的东西交通畅行无阻。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帝国能望其项背,这种统一而又疆域广大的国家较好的扫清了交通中的障碍,加之元朝完备的驿站制度,发达的漕运,使得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前往中国可谓是是“道路相望,不绝于途”。当时通过成吉思汗打通的这张“丝绸之路”路网,使得当时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定居的就有200多万,其中有不少的科学家、艺术家等高端人才。比较普遍的是,在这条路上,胡椒、桂皮、丁香、姜等物产,都是欧洲所没有的东西,需要到东方去购买交换,主要由阿拉伯商人经海路输往欧洲。当时,马可•波罗所在的威尼斯就是一个贸易繁荣的商港。在它的集市上除了中亚的香料还有中国的丝绸。这种贵如黄金的奢侈品备受青睐。其中所产生的商业利润更是驱使着欧洲商人去遥远的东方探险,进行长途贸易。这种独特的贸易方式被学者称为“滚动式贸易”,即:先把货物运到第一个集散地,在那里销售后就地购买新的货物再去下一个集散地进行交易,如此循环滚动,以确保原始投资不断盈利。

这就是古丝绸之路。这是一条神奇之路,充满魅力也充满危险。当年,17岁的马可•波罗就是通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干线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了元大都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后又通过另一条国际贸易干线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了家乡威尼斯。

作为马可•波罗的父亲,这位威尼斯的大商人已经在这条财富之路上得到了可观的收益,而且催生了他更大的财富梦想。最为关键的是,他第一次的东方之行就受到了东方超级大国元朝最高领导人忽必烈的接见,并且肩负了一项神圣的使命——递交忽必烈致意大利教皇的书信,请教皇选派一百名懂技术、有知识、有修养的教士到东方传教。由于当时的教皇刚刚逝世,而他的继承者还没有选出来。东方巨大的商业利润和信守对忽必烈的承诺,终于促使马可•波罗的父亲放下漫长而无期的等待,提前出发,去富庶的东方去晋谒元帝国的大汗忽必烈。这次他带上了自己的儿子马可•波罗。

至此,一场长达24年的跨国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三、路线与见闻

自汉唐以后,国际贸易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中世纪的意大利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国家,又处在地中海的要冲,特别是其海滨城市威尼斯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它不仅成为意大利的商贸重镇,而且成为地中海区域的一个重要贸易中心,成为欧洲进入中国的战略支点。闻名于世的威尼斯商人以天然的经商传统,在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笔下也成为著名的文学形象而被世人所熟知。进入元朝,威尼斯的影响力和作用进一步发挥,成为从地中海东部进入中国的重要基地,也是主要的出发地。加之当时威尼斯的贸易范围和元朝的版图几乎连在一起,更是为威尼斯商人来中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生于商人世家的马可•波罗在其父亲和叔叔成功进行了到中国的商贸之旅后,更加高涨起随父远行的热情,树起自己远游中国的志气和信心。1271年,也就是马可17岁那年,他们整好行装,带上教皇颁发的亲笔信函出发了。此时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耶路撒冷的圣墓去取圣油,这是要献给元朝皇帝忽必烈的礼物。

总的旅行线路是这样的,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然后改走陆路,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疲倦、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战乱、强盗、猛兽的侵袭,进入中国新疆。然后从穿过繁荣的喀什、和田,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敦煌,后经玉门关进入河西走廊,过宁夏银川后到达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今内蒙古多伦)。

终于到了,这是此行的目的地,虽然还不是终点站,但已经很幸运了。至此,他们的旅行已经穿越了四个春秋!

回顾来路,在前往中国的旅途中,可谓是历经艰险,九死一生。一次,他们穿越波斯境内时,遇到了一个野蛮部落袭击,商队中一些人被杀,一些人被抓。马可•波罗和一些人躲进了一座塔楼里才有幸得以逃脱。后来马可•波罗在穿越阿富汗北部寒冷的巴达赫尚山区时,因长途劳累病倒了。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理性的决定就地修整,等马可•波罗的病好了以后,再继续前进。这一等,就是一年多,马可•波罗终于恢复了健康。有了健康就能面对一切挑战,而此时的挑战就是翻越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帕米尔高原。曾经的大旅行家法显走过这里,玄奘也走过这里,现在,马可•波罗需要完成同样的壮举。他们需要经受严寒的考验,需要摆脱狼群吞噬的危险,爬过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他们胜利了。但真正的胜利不是胜利一次,而是连续作战,继续从胜利走向胜利。接下来的旅行,可以说没有最危险,只有更危险。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段路程,一直是几个世纪中丝绸之路上最艰险的路,令商旅队伍望而生畏,他们认为这是魔鬼之地。“流沙”、风暴——不断的改变着沙丘的位置。而“流沙”发出的“沙沙”的响声,仿佛是幽灵的呼叫,有无数的人就是在这种声音的诱骗下走向了死亡。

马可•波罗一行必须设法摆脱这种“死境”,而他的父亲也有些经验。当然,他们还要有个好运气。不管怎么说,他们必须争取主动,那就是在行走中死死地盯住方向,在休息时记牢方向,并且在休息前要做好标记,拴好骆驼,系上铃铛,做到万无一失。

……

终于,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九死一生,他们迎来了苦难磨砺后的辉煌曙光。元世祖忽必烈召集文武百官隆重欢迎他们。在大殿中,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三人谦逊的向忽必烈行礼,并奉上教皇的书信和圣墓里的灯油作为见面礼。他们既兴奋激动又诚惶诚恐。这段场景中的对话,我们不妨用电影《马可•波罗》中的语言来重温一下:

忽必烈坐在大殿的宝座上不失威严的说到:终于回来了,欢迎你们。朕唯恐你们在路上遇见了战乱和瘟疫。

马可•波罗的父亲(以下称大马)恭敬的回答到:两者我们都遇着了,万岁。波斯的局势还不稳定。

忽必烈:因此你们没有把朕要求的100名教士带回来。

大马:我们的神圣教皇刚刚登基,万岁。一旦各方面就绪,他将派1000名教士来。他还希望和大元帝国万年和好,万岁。我们带来了他的亲笔信,祝愿双方永远亲如兄弟。

忽必烈:兄弟?难道他要和朕平起平坐?

大马:他是普天下神圣教会的主宰,万岁。

忽必烈:他在朕的帝国没有立足之地,怎么谈得上是普天下呢?

大马顿时哑口。

马可•波罗的叔叔适时插话解围:万岁,一路上兵荒马乱的,总算保全了这些礼品,这是神圣教皇献给您表达他的敬意。说着捧上了精心制作好的十字架。

忽必烈拿其送上来的十字架说:奇怪?只有你们的宗教才把这受难的刑具变成美丽的圣物,权力的标志。

大马:还有万岁所要的珍贵的圣油,我们也保全了。神圣的教皇为了表达上帝的祝福,献给万岁,耶路撒冷圣墓里的灯油。

忽必烈:这真是你们墓前长明灯里的圣油?

大马:是真的,万岁。万岁的金牌使我们在帝国内畅行无阻,可在帝国外我们躲过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死里逃生。说不定就是圣油保佑了我们。

忽必烈:确实是一件厚礼,朕应该郑重的接受。

这时,忽必烈看到殿中一言不发的年轻人马可•波罗说:看来他们是你从家乡带来的人喽?

大马:是的,万岁。我的仆人,我的儿子马可•波罗。就是他一路把圣油带回来的,就让马可•波罗为您效劳。

忽必烈:如果他能像他的父亲和叔叔那样为朕效力,朕也就满意了。他多大了?

21!——马可迅速抢答,而且声音洪亮。

忽必烈因为这位年轻人的抢答而愣了一下,然后满意的说:朕以为你们忠心耿耿,言而有信的回到大元朝廷,理应受到破格奖赏。你们留在这里的产业和珠宝,一直妥善保存着,不管多少,朕现在加倍地赐还。你们要替朕译出教皇的信,朕还要问你们很多事情。现在把这圣油给察必皇后送去,让她收好。你——马可•波罗,既然是你把圣油捧来的,还是由你捧去。他(侍从)带你去。

……

摘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老马的睿智,是他抓住了最好的时机,水到渠成的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马可•波罗。同时我也佩服21岁的马可•波罗,是他的快速反应、精彩抢答成功的展示了自己。虽然短暂,却在朝堂之上,在大汗和朝臣的注视下亮了相。这是青春的表现,也是勇敢的表现,果然,我们洞察到了忽必烈威严遮盖下的这颗帝王之心,开始温润的喜欢上了这位意大利的年轻人。

接下来,忽必烈设下盛宴款待了他们,当然也下旨重重的奖赏了他们。有了这样的光荣,他们可以尽情的在元朝的疆域上去走一走,看一看了。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环境是最好的父母。聪明的马可•波罗虚心好学,很快就学会了相关礼仪,学会了蒙古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加上他记忆惊人,又谦虚谨慎,待人诚恳,很会办事,深得忽必烈的喜爱。忽必烈就命他巡游各地,周游各方,辽阔与富有的辽阔疆域简直让他发狂。之后,他游览了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北京等地,还出使了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这是一个有心人。他每到一处,仔细考察当地物产、风俗、地理、人情,然后回到大都,详细的向忽必烈进行汇报。战事的惨烈、交通的发达、集市的繁华、城池的雄伟,以及金融纸币、天文历法、生肖纪年、丧葬习俗、戏曲杂技都被他观察和汇报的有凭有据、有声有色,深得忽必烈的认可和欣赏。

我一直相信,再好的解读文章都是对原文的品尝,而最好的品尝还是自己去读原文、品原著。因此,关于马可•波罗的东方奇闻,还是去看看正规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吧。

四、帝王之谊

尼克松在他的名著《领袖们》中说:“领导人应该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对于政治家来说无疑他的眼光更长远,胸怀更博大。他们在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时候,也不失时机的耕种友谊,播撒温情,造就佳话。对于忽必烈这样的帝王也是如此。他和所有的杰出的政治家一样,也渴望真诚的友谊,需要永恒的友谊。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友谊是真诚的,也是永恒的。没有忽必烈的信任、包容、厚爱,马可•波罗不可能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成就。当然,没有马可•波罗,忽必烈的丰功伟绩、锦绣山河也不可能在他们那个时代流传的如此广泛,而且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光彩。同时,马可•波罗的特殊身份和办事能力也为忽必烈的统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甚至是常人不便提供的方便。

我们试想,一个身着异服,长相奇特的意大利人,他长达17年穿行于朝堂宫殿,奔走联络于四面八方;他见多识广、观察敏锐、好奇而又不失警觉,这样的年轻人怎能不被人喜爱?忽必烈虽是一代帝王,却也是人,他需要有这样一位座上宾随时供他垂询,为他提供各种可靠信息,无疑他不仅成为这位帝王最信任的使者之一,而且也是他的朋友。他们在没有外人的时候,不拘礼节,独自畅谈。他们有崇高的追求,有超越世俗的梦想,尽管他们年龄相差悬殊,或许就是这种悬殊的年龄,才独有其美妙之处。

人们说,总要有人来当帝王,只要他(她)不是昏君、暴君,而明道爱人;总要有人来当臣民,只要他(她)不颠倒黑白,而能忠于职责,他们(她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平等的、相互依存的。这位二十几岁的青年,六十几岁的帝王,他们在历史上镌刻了精彩的一页,一直到今天。我们为这样雄阔的胸襟由衷的敬仰,也为这样真纯如一的品质而由衷的敬佩。虽卑尊不同,却各尽其责,各守其道,这就是友谊。

五、超级深度游

展开地图,凝望、巡视着马可•波罗的跨国旅行线路,掐指计算着他从出发到返程共用的时间,不管是从家乡出发寻梦中国的4年旅途,还是取海路返程的3年,亦或是在中国行走生活的17年,花费如此时长,游览范围之广,记录见闻之细,影响传播之远,不愧为世界级的大旅行家。在他的整个旅行中,可以说他几乎饱览了除冰川以外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辽阔蔚蓝的大海,奇骏雄伟的高山,雄浑苍茫的大漠,平坦美丽的草原,规模宏伟的城镇,繁花似锦的集市,淳朴浓郁的民风,可谓五彩缤纷,精彩纷呈,使我们的大旅行家沉浸其中,大饱眼福,在“诗和远方”的双重享受中来了一次心灵的深度旅游。

对于今天,马可•波罗开辟的这一条线路不仅是一条绝佳的自助游线路,也是一条跨国自驾、混合交通的精品旅游线路,是一条跨国探险探奇的高端旅游线路,更是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线路。

从今天的眼光出发,我们把马可•波罗的旅行线路可做这样的策划营销:

线路一:友诚之旅—东西方水城联谊游,从杭州——威尼斯(直飞)。

线路二:梦想之旅——重走马可•波罗之路。可细分为中国段、国际段、全程。

中国段可分为:

丝绸之路精品游:从马可波罗进入的新疆开始——喀什——叶尔羌——敦煌——酒泉——张掖——兰州——银川——内蒙古——北京;

江南名城游:北京——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福州——泉州;

“观大山大河,行藏彝走廊”文化体验游:北京——太原——西安——成都——拉萨——昆明。

国际段细分为:寻梦东方游和东南亚五国联程游。

寻梦东方游:意大利威尼斯——伊拉克巴格达——伊朗德黑兰——阿富汗喀布尔——中国新疆。

东南亚五国联程游:缅甸仰光——泰国曼谷——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越南河内。

全程,追寻马可•波罗的跨国之旅:意大利威尼斯——伊拉克巴格达——伊朗德黑兰——阿富汗喀布尔——中国新疆喀什——敦煌——银川——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京。

以上线路,是把主要的地区和城市用旅游的方式粗略的连接起来,如果要转化成线路产品,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客源需求进一步的进行细化,将各个主要节点城市所在地的旅游产品、景点名胜串联贯通起来形成完整的、具体的旅游线路,供市场选择。

对于旅游,我们习惯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那么,对于中世纪超级游客马可•波罗来说,他的旅游六要素怎么样,我们一起穿过历史的迷雾,来“观其大略”。

吃:马可•波罗从威尼斯海港出发的时候,主要是自助游,所以吃的食物应是自备。随着行程的推进,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穿越沙漠中,都是对生存极限的考验,只要有吃的、先活下来就好。到了元大都以后,在多次游历南方、出使印度、缅甸等国家中,作为皇帝的钦差,他即可品尝各地的风味美食,也接受地方的款待,吃好的、住好的,享受朝廷驿站和公务接待的便利。

住:进行东方之旅中,主要是住船舱、客栈、露营。觐见忽必烈后,住蒙古包、客栈、驿站、官府招待所。

行:主要靠船、马车、马、骆驼和徒步。

游:地中海、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印度、印尼、缅甸、越南、菲律宾等,中国内蒙古、北京、甘肃、宁夏、云南、四川、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

购:主要购买珠宝、丝绸等奢侈品。

娱:欣赏和参与各地民风民俗。

在应接不暇的异域风情、奇光异彩中,最令马可•波罗喜爱、陶醉乃至惊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元大都北京,另一个则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苏州和杭州了。

关于元大都北京,这个被蒙古人称为“汗八里”的君主之城,在当时是一座规模雄伟、繁华美丽的世界大都市。他在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此城之广袤,说如下方,周围有二十四里,其形正方,每方各有六里。环以土墙,墙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墙头仅厚三步……”“全城有十二门。各门之上有一大宫,颇壮丽,四面各有三门五宫,盖每角亦各有一宫,壮丽相等。”先不管其测算是否精确,仅从这些数字看,在当时来说规模确实很大。“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体……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这种“横平竖直、方正通达”的中国风格与意大利,特别是与威尼斯以河流走向顺势弯曲的放射形城镇的“欧洲风格”大不相同,对马可•波罗产生了很深得吸引力。

此外,北京的城墙、大街、宫殿、山、湖,甚至小到屋檐瓦砾构件,绿园一草一木都细致入微、精心描画。诸如:“有一极美草原”“有一湖甚美”“甚壮丽”“美丽堪娱”等词汇频繁出现,可见当时的大都北京之美。

再来简单说说杭州。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天城”的魅力城市,不仅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而且在他的游记中大放光彩,熠熠生辉。杭州自唐宋以来就是江南名城,享有“人间天堂”之称,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马可•波罗从杭州的美丽风光、繁华集市、整洁市容、便利交通、富饶物产到人文风情都赞不绝口。比如说到盛景西湖:“地上赏心乐事,诚无有过于此游湖之事也”;比如写到文明旅游:“有时在此可见人众百群,或设宴会,或行婚礼,各在分建殿阁之中举行,秩序严整,各不相妨。”比如写到旅游交通工具:“常见长车往来,车有棚垫,足容六人。游城之男女,日租此车以供游乐之用。”比如写到旅游购物和集市繁华:“市集之日,见买卖之人充满于中,车船运货,络绎不绝。”比如写到杭州人待客:“待遇周到,辅助劝导,尽其所能。”而且在贸易中“亦皆公平正直。”……

马可•波罗终于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结论:“行在城所供给之娱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可见,作为世界旅游名城的杭州,果然名不虚传,而且由来已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至于马可•波罗游览过的扬州、南京、苏州、泉州、昆明等地,就无需在此赘述了,朋友们还是去读他的游记吧。

六、衣锦还乡

17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了,但却也很快过去了,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越来越想家,特别是马可•波罗的父亲,他的思乡之情更是愈加深切。

想家就要回家,不管多久都应该回去,这是生命的召唤,也是活着的意义。同时,他们感到忽必烈年事渐高,如果不能趁着他健在的时候回去,以后的情况更是难以预料,弄不好,这辈子就回不去了。因此他们多次请求忽必烈允许他们归国,忽必烈劝告他们归途太过艰险,而且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年事已高,就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回去了。

一方面忽必烈应该是舍不得他们走,一方面也确实是出于对他们的真情关心。归途遥远,道路险阻。然而,落叶归根,归途即使再远、再险,也挡不住他们回家的心。在等待中机会终于来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或许就是上天专门赐给他们的。忽必烈的公主要远嫁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因为陆路不通,只能走海路。送行的特使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请求忽必烈允许他们带马可•波罗同行,因为特使知道他们有航海远行的经验,而且他们对马可•波罗多次的跨国旅行非常佩服。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也为了公主的安全,经过商议,他们决定由特使和公主出面,奏请元世祖忽必烈批准。这个时候,世祖虽然不高兴,但见公主远嫁波斯的大事,因战事导致陆路阻塞而停滞两年不能成行,就索性答应,允许他们护从公主到达后回家。这样,马可•波罗就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了意大利的老家威尼斯。据史料反映,他们出发时得到大批赏赐,随行队伍也比较庞大,有600多人,14艘大船,带着两年吃用的食物从福建泉州出发。这一年是1292年,马可•波罗38岁。这是一个忠厚老实、敢于担当的意大利人,也是砥砺奋进、不畏艰险的威尼斯商人,他们深感忽必烈的知遇之恩和殷殷嘱托,把公主当做自己的女儿沿途悉心照料,他们冲破海上的波诡云谲,风云变幻,历时近两年终于到达波斯。这时船队从出发时的600多人,只剩下了18人。包括马可•波罗家的3人,公主和一位专使一位侍女,其余12人均为水手。他们完成了使命,在波斯修整了大约9个月后便踏上归国回家之路。一年多以后,也就是1295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叔叔马飞•波罗终于回到了阔别24年后的家乡威尼斯。

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亲问我从何处来,不知我本家中人。

24年的杳无音信,马可•波罗的母亲早已去世,亲属们认为他们也早已经死了,就住进了他们的家宅。而此时,他们衣衫褴褛,声称自己就是这房屋的主人,难免被亲戚视为形迹可疑的骗子,拒绝入内。经过仔细盘问和辨认,特别是当马可•波罗亮出随身携带的一些珠宝后,亲戚们被这些光耀夺目的宝物惊得目瞪口呆,随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是真的——他们不仅没有死,而且还带回了财宝;他们不是骗子,而是这所住宅的真正主人。消息传出,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可•波罗无疑成了意大利的名人。当然,他从中国带回的珠宝也使他成为威尼斯的大富翁,号称“马可百万”,加上他讲起东方中国的奇闻异事、地大物博、宏伟建筑,不由的豪情满怀,动辄就用“百万”来形容,自然“马可百万”的外号就广为流行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马可•波罗逝世于1324年,也就是活了70岁。他回到威尼斯以后度过了29年的时光,除去监狱里的2年左右(也有人认为是4年),剩下的27年的时间马可•波罗都在干什么?他生前不是说自己的东方见闻只讲了一半,那为什么不把另一半也讲出来、写出来?根据现存在威尼斯政府档案中的一件关于马可•波罗商业纠纷的判决书,可以证明他回到威尼斯以后,重操父业,继承商业世家的传统,继续经商。只能这样笼统的讲了。至于为什么不把另一半游记也写出来,或许是他觉得没有必要了吧!或许他有意为之,要给历史留白,给后人悬念。

七、真假难辨乎?!

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以及他的作品是不是道听途说而产生很多质疑。特别是网上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疑马派”和“挺马派”。他们中有一些人也确实进行了可贵的研究,提供“铁证”证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错误,进而也有人便下出结论:马可•波罗不仅没有来过中国,而且他和鲁斯梯谦合伙上演了历史上最成功的“客里空”。我们在这里也不再一一罗列“疑马派”和“挺马派”的观点、论据,也不去深究学术界的争论。我们只想从常人、常理的角度做个判定。主要梳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否来过中国?从现有的史料和出土的文物证明马可•波罗所讲述的见闻基本事实是清楚的。反过来说吗,如果马可•波罗没有真的来过中国,其游记中所记述的大量事实、细节是不可能编造出来的。即使是世界上最能编故事的作家也无法编造出这样的事实。马可•波罗不是预言家,更不是神仙,而是真实的人。因此,他来过中国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回答。或许这样说显得有些武断、生硬,使读者朋友很难接受,那就提供也看看其中的一点“铁证”吧: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两章中详细提到伊朗君主阿鲁浑派遣三位使臣到元朝请元世祖忽必烈赐给他一个和自己亡妃同族(蒙古族)的女子为妻。这三位使臣的名字和马可波罗提到的完全一致。后马可波罗和这三位使臣护送阔阔真公主取海路一道返回到伊朗。马可•波罗研究专家杨志玖教授1941年在《永乐大典•站赤》中发现至元27年8月17日尚书阿难达等的奏章中提到“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䚟、阿必失呵、火者三人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这与伊朗大史学家拉施特的《史集》、《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完全相同。汉文、波斯文、欧洲文三种文字记载的完全相同,完全证明马可波罗的记载是真实的,他确实来过中国。马可•波罗那时不可能看到《站赤》和《史集》的材料。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并给予高度评价,中西交通史学家向达赞扬说它为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问题和年代问题提供了“极其可靠的证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伍.柯立夫也指出“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贡献”。

除了这个“铁证”,还有传说中反映在道德层面的“决绝”。相传马可波罗临死时,他的亲友们认为他生前撒了弥天大谎,担心他死后进不了天堂,要他忏悔,否认自己的游记,以解救他的灵魂,马可坚决拒绝,并且郑重声明,他不仅没有言过其实,而且自己所见所闻,才说了一半。可以设想,一个70岁的老人,在他临终的时刻,怎么可能欺骗亲人,欺骗自己的灵魂!

二、游记中存在的误差和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不能否认他所讲述的基本事实。马可•波罗是通过记忆、回忆来口述自己的旅行见闻,存在疏漏或夸大的成分,加之,笔录记述的作家鲁斯梯谦诺本身热衷于骑士文学,存在夸张以及个人的解读也是可能的。至于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没有发现直接记载这位“元朝皇帝的密友、宫廷的宠臣、扬州的总管”马可波罗同志,包括他在游记中没有提到最具中国特色的茶、长城、中国字等确实令人难以信服,这种疑问也在情理之中。

三、翻译传播中存在误译误读甚至以讹传讹的情况。由于历史的变迁,在时间的长河中,《马可•波罗游记》在翻译传播的过程中,因为理解、翻译、抄录的差异难免出现差错,同时也不排除在后来翻译传播中有人渲染甚至添油加醋,夹带私货。据传《马可•波罗游记》手镐有85种之多,由此可想而知。而且从原稿的法语、意大利语混合使用,传抄中又出现拉丁语、意大利语以及其他欧洲语译本,之间相互歧异很多。即使不做学术考古的研究,从常情出发,我们也相信经过700多年的时间洗礼,这部世界奇书在整体上是真实可信的。

四、马可•波罗可能不懂汉语。元史学家邵循正教授、英国学者亨利王尔等认为马可•波罗不懂汉语。主要的根据是在元代,实行民族等级压迫制度,把中国境内的人分成四等:头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可见当时汉人的地位最低,汉语自然不受重视,而元朝的官方语言为蒙语,与色目人打交道,通波斯语、阿拉伯语、突厥语。马可•波罗游记显示马可•波罗懂四门语言,因为他成天与蒙古人打交道,应是通蒙古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和突厥语,而不懂汉语,这是合乎逻辑的。

五、马可•波罗在扬州是否当过三年的官?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时间是否是三年,另一个是不是当官了,当的什么官?我认为他在扬州停留的时间是三年,也就是英美大百科全书断定的1282年到1285年。而且当官了。但他当的是什么官,不好断定。应该不是总督或总管,也就是说不是扬州的最高官员,应是一般例行的巡视官员。马可•波罗自己所说的在扬州城治理三年,所谓的治理应是正常的巡视巡查,甚至可以理解为皇帝派来的“蹲点”调查人员。

此外,一些学者的可贵研究也给我们有力支持和激励。中国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也认为《马可•波罗游记》是真实的,并且他高度赞扬马可•波罗说:“正因为他,让中国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充满吸引力;正因为他,让那么多船队来寻找中国,虽然没有寻找到,但是可想而知,中国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和世界形象都与他密切相关。”法国学者伯希和为《马可•波罗游记》作了大量的注释,基本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对于《马可波罗游记》的考证不仅是异常繁重的学术课题,而且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一场艰苦的没有看到终点的马拉松。一切都需要验证,一切都需要证据。时间问题、线路问题、地名问题、官职问题、语言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马可所讲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证明,它涉及到中西交通史、蒙古史、元史、地理史甚至航海史、贸易史、地名变迁史以及相关国家的国别史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中的考证和发现都需要抽丝剥缕,甚至大海捞针。我们不得不在此由衷的向那些埋手书斋、穿梭在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现场的历史学家、学者、专家表示由衷的敬意,我们更愿意在这里提出一些专家的名字:杨志玖、余世雄、向达、岑仲勉、邵循正等,我们对他们的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取道的丰硕成果致以心灵的敬意和真心的感谢!

现在回想游记的笔录者鲁斯梯谦诺的赞叹,确是发自肺腑的。他说:“无论是基督教徒、萨拉逊人,还是鞑靼人或不信教的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卓越、杰出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那样到过那么广阔的世界。”还有一位法国贵族在得到马可•波罗赠送的游记书后,所写的话也是诚恳的。他写到:“该书自马可•波罗处得来。他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性情高尚,曾游历许多国家,他愿将自己亲见亲闻的事实,传播于世界……”

八、传承之美

以前,在城市的有些楼宇广告上会偶然看到马可波罗瓷砖——“中国千年陶艺与意大利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后来一查果然是属于商业营销的需要,是“硬沾”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名气。有网友戏说:“马可•波罗来中国撬了两块地板砖带回欧洲,后来欧洲就有地面砖了,为了纪念他,所以地砖品牌中就有了马可波罗瓷砖。”这很搞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马可•波罗在时代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全球化开发也在深入推进,特别是在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性开发、创造性转换中,像“马可•波罗”这样的文化旅游资源值得深挖,比如可拍摄制作马可•波罗旅行题材的动漫、电影、文创商品等,通过有形的物质产品塑造提升无形的精神产品,以此来弘扬我国开放包容的文化,弘扬旅行家的精神。

其实,我们更需要传承的是旅行家所产生的人格光辉和文化光芒,他们将持续的穿越历史时空,给后人以力量、以方向、以启迪。也就是这种光芒,在历史的运行变化中,散射出魔幻般的趣味和绵绵不断的传承力。特别意味深长的是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的世界,像提前排好队似的,接续出现了好几位世界性的大旅行家,其中马可•波罗、鄂多里克、尼格罗•康底、伊本•白图泰被称之为“中世纪四大旅行家”,其中在这四人当中有三位均是意大利人,这让我们想到了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有意思的是这三位仁兄开始旅行时的身份都不同,马可波罗是商人之子,因经商而来;鄂多里克是意大利传教士,尼格罗康底也是传教士,后来的利玛窦也是意大利的传教士。在这四人中,伊本•白图泰的游历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路途最远,堪称世界超级旅行家。

在这个时期中国也相继出现了汪大渊、郑和这样的旅行家。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天的安排?历史有我们看得见的明线,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暗线,即便如此,我也更愿意相信这是精神力量代际传承的结果。

对于马可•波罗身后的伊本白图泰、郑和我们暂且不谈。因为他们的时间挨的很近。有趣的是在马可•波罗逝世长达168年之后,他的一位“同乡”——大航海家哥伦布开启了航海旅行的历史新篇章。而启蒙、激励这位航海家的竟然是他痴迷和坚信《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和召唤。现存于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中的哥伦布的拉丁文《马可波罗游记》读本中,写有哥伦布阅读时的许多摘要和注释,可见当时的哥伦布不仅兴趣浓厚、阅读认真,而且从内心来说是相信马可波罗的记述,后来以自己的航海实践去探索验证,终成历史佳话!

历史学家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一个航海探险的新时代,一个开疆扩土、寻找财富的新时代,一个探险旅行、环游世界的新时代。众多的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他们以丝绸之路为大通道,从长安起步,到达罗马;从罗马启程,到达长安,互为目的地。马可•波罗是他们的楷模和向导,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欧洲和中国的友谊象征。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他做出了世界性贡献;而对于世界,他也热情的做出了中国贡献,这就是马可•波罗的特殊意义。此时此刻,我想用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些旅行家的敬仰和怀念:


星河斗转中

从天圆地方到环游地球

沧海一粟而不失其心

一颗种子般的梦

从徐霞客、玄奘、司马迁到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郑和、哥伦布……

他们如星斗点亮着远行者的梦

世界上有两条路通往梦想

一条是双脚

一条是翅膀

他们越过了高山

穿越了沙漠

跨过了大海

飞向了太空

如果有走不过去的地方

他们就用桥、用船、用飞机

即使有失望

还有那颗探索的心


相对于整体而言,我更想说说马可•波罗在个体层面上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也在追求成功。马可•波罗的成功是梦想的成功,也是认真做事的成功。他在元代的17年,对忽必烈所交代的每一件事情都去尽力完成,尽心做好。他是一个有心人。有心人,天不负。他把走过的地方,亲见的风景,亲历的事件都详细记在心里,而非“走马观花”,“一问三不知”。从马可•波罗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在一切家长给孩子灌输成功学秘籍的时候,不妨大胆的认为成功并不复杂,也没有那么多的诀窍,更无秘籍可言。成功就是去坚定的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越简单越好。最后,再把它写出来。(秦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