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28日讯 徐州博物馆在春节后抗击疫情这场特殊的战役中,本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一边积极抗疫防疫,一边对发展文博文化事业不松懈。当下徐州市疫情已经缓解,徐州博物馆又发出了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见证物的网上征集。
这一个多月来,徐州博物馆防疫抗疫工作不放松,网上文化活动、文化专题讲堂不间断。2月19日上午,徐州博物馆馆长、党支部书记李晓军带队前往莲花社区防疫一线,与莲花社区刘保华主任交流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徐州博物馆党支部向莲花社区捐赠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随后安排先锋队员到指定岗位协助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莲花社区为老旧社区,现有住户约1800户,居民5000余人,另有大量租房户,社区工作人员少,管理任务重。徐州博物馆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将协助莲花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出入检查、体温测量、防疫物品分发、防疫知识宣传、防毒消杀喷洒等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对徐州博物馆党支部开展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2月期间举办博物馆在线小课堂,网上“古彭寻踪”文化使者进校园青少年系列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外博物馆介绍,中国古代兵器、科技、体育运动、饮食起居,徐州古代城址、汉画像石、汉代玉器、汉代陶俑、汉代服饰,文物修复等专题内容。
系列课程第三讲“美丽的汉服”,系列课程第四讲“汉代徐州的城”等等都非常精彩。
徐州博物馆还在公众微信号上推出了CCTV-4中文国际频道的《国宝·发现:汉魂徐州 盛世华服》。
《国宝·发现》栏目是全国首档以国宝文物和文博考古为线索的行走发现类纪录片节目。节目兼具纪实性和档案感,以主持人在实景现场行走的方式,辅以计算机3D虚拟还原,对考古现场、遗迹遗址和国宝文物进行深入探索,展现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探源中华文明,破译历史密码,弘扬中华文化。
《国宝·发现:汉魂徐州 盛世华服》对于汉服进行了溯源和详细的讲解,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这些文化在徐州博物馆的文物馆藏中皆有体现,节目通过走进徐州博物馆,带领人们通过文物上的服饰了解汉代的盛世华服,了解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彩绘仪卫俑,了解了其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衣纹线条的流畅飘逸;了解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的乐舞俑,在优美的解说下再现了西汉楚国宫廷乐舞的精致场景。
还有魏晋南北朝陶俑,对人物表情的刻画,文吏俑面目祥和,身材修长,宽衣博带,体现出秀骨清相、温雅俊逸的魏晋风度;胡人俑深目高鼻、短衣长裤,与中原传统服饰装扮迥异。徐州博物馆的文物和馆藏,充分展现出了徐州地区特有的文化。
徐州博物馆同时还积极响应中国文博网“文物系荆楚祝福祖国”活动,精选馆藏代表性文物“勾连云纹龙形玉佩”,寓意为“龙腾万里战疫情”祝福武汉、祝福祖国。
文化延伸:“楚韵汉风、南秀北雄”是徐州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质,集“楚之雅韵、汉之雄风”于一身,是徐州城市文化精神的独特表达。徐州,既是楚文化传承之地,又是汉文化发源之地,楚汉相承已成为徐州这一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彭城属楚的时间虽然仅有六七十年,但受楚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至战国末年徐州已成为典型楚文化所在地之一,两汉时期“承秦沐楚”,一脉相承,特别在众多的考古资料中呈现出厚重的楚文化现象。
徐州出土的具有战国风格的玉器与安徽长丰战国晚期墓玉器风格相近。长丰玉器是楚国玉器东渐过程中最为精彩的一批,而且处于楚国类玉器演化的最后环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S”形龙形佩、镂空龙形佩、龙首玉冲牙又是直接脱胎于长丰玉器的新变式样,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