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当今世界,最大的风景就是中国的崛起!——大河
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时刻,大好河山春光无限,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文化旅游大国,旅游文化源远流长,游学精神历久弥坚,甚至有无数的人至今都在仰望和追随那些卓越的旅行家,张骞、司马迁、徐霞客、李白、法显、玄奘、汪大渊……,他们的足迹不仅踏遍过无数胜景,而且成为一种精神参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纵览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当今世界最大的风景,就是中国的崛起!
顽强的希望
在我的电脑桌面上,一直是艺术家代大权的版画作品《顽强的希望》,作为一名文化旅游人,我很喜欢它。你看:
一束穿透长夜的光亮
如剑挑开黎明
是他,这个熟悉的面容
慈祥而刚毅
深邃的目光
将希望引向未来
对于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中国现代旅游业[1]来说,1978年是一个被历史永记的时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是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也从而开启了中国旅游业扬帆起航的新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都有每个时代的领路人。在中国旅游业奠基起航之时,邓小平同志无疑是开创性的历史人物。1978年2月1日,邓小平同志与四川省委负责同志谈到怎样解决下乡知识青年就业问题时说:“要开辟一些就业门路,比如发展旅游事业,可以用很多人。轻工业、服务行业,都可以用一些人。全国都要研究有什么门路容纳这些劳动力的问题。” 1978年4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同方毅、胡乔木等人谈话时指出:“我们发展的领域要很好研究一下,开辟什么领域,哪些方面会增加。我们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开辟,比如旅游事业。要研究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我们现在的结构是工农业技术落后的结构,现代化以后,这个结构肯定就不行了,构成比例肯定要变化。生产率提高了,就逼着我们改变结构的比例。”半个月后的4月30日,他进一步指出:“旅游业可以大大发展,算是一个新行业。最大的行业,还是建筑业。为人民日常生活服务的行业都应当发展。饮食业发展了,就可以减少家庭劳动。足球也可以发展,也是一个行业嘛。可以组织一些国际比赛,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增加了收入。” 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同国家旅游总局、民航总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个旅行者花费1000美元,一年接待1000万旅行者,就可以赚100亿美元,就算接待一半,也可以赚50亿美元。要力争本世纪末达到这个创汇目标。”这一年11月初,邓小平同志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回国后不久,他再次强调:“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
……
1979年7月, 75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登上黄山,像一位远航的舵手,指着远方说:“这里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2] 这次邓小平同志用了五天时间,游览了黄山的风景名胜。7月15日他下山以后,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这就是进入中国旅游业发展史册的“黄山谈话”。
从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连续5次就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作了比较集中、系统、具体的阐述[3],为旅游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确定了目标。 旅游专家魏小安说:“小平同志在一年之内讲了十八次旅游,是要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开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首先需要选取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很可能就是旅游。”魏小安老师紧接着给出了他的分析,他说:“旅游是中国改革的突破口。第一,旅游的发展涉及到改革和开放两大方面。第二,旅游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谁都不懂,当年小平同志在黄山问过,谁懂旅游,小平同志说我也不懂,我们都要学,这是高明的政治智慧。第三,旅游抓的是增量,不涉及现实存量,一定意义上,旅游当时更强化的是开放,这样就减少了阻力。那个时代实际上跳出了旅游。所以我归纳了五个气。改革气势:贯穿三中全会前后,助力改革开放思想;开放气度: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体系;战略气魄:从目标到行动;大国气派:雄心壮志、打出牌子;云水气节:朴素如常人,气节如松柏。七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走上黄山,黄山在,小平同志谈话就在。旅游在,小平同志的旅游思想就在,中国在,小平同志这样的伟人风范就在。”至此,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巨轮磅礴起航,驶向无限广阔的大海。
持续性的辉煌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又有浩瀚无垠的大漠;既有碧波入境的大湖,又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既有蜿蜒万里的长城古道,又有珍珠洒落大地的人文古迹;高山大漠、森林湖泊、冰川雪山应有尽有。她像大海一样,有其大;她像高山一样,有其高。如果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旅游强国比,她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天赋,而且比有些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比如说法国、瑞士、新加坡、日本等,都是旅游强国,但却不能说它们是旅游大国,因为这些国家在中国来说充其量相当于我们的一个省,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都比较小,空间有限。美国国家地理在《鸟瞰中国》纪录片中说到:“中国,一片广袤的土地,有着世界上最多元的文化,正绽放前所未有的光芒,这次史诗般美妙的空中之旅,会向我们诉说古老传统、工业工程、农业文明和自然奇景,是如何描绘了当今中国可爱的面容,在蛰伏了几个世纪之后,中国开始惊艳全世界。”同时纪录片回答了“一个具有将近十四亿人口的国家,是如何工作和娱乐的?”它说“这次史诗般的空中旅程,展现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家。很多中国人,仍遵循传统与古法,也发现了休闲娱乐的新方式。中国,一个镕古铸今的巨大熔炉,正向全世界,揭开面纱。”
从1978年起,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可以说,中国旅游这艘巨轮破冰杨帆,直济沧海,令全世界瞩目。如今,中国国内旅游市场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旅游在消费、投资、创汇、就业等方面作用显著,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天下有其一”,更重要的是旅游已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我们奋起直追,快马加鞭,自加压力,走过一程又一程。回望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让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这是打基础、利长远,久久为功的四十多年!四十多年来,我们在顶层设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品开发、景区管理、市场治理等各个方面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取得了丰硕成果。世界旅游看中国,中国旅游美全球。无数旅游人用梦想、用实干、用坚守铸就了中国旅游业今天这样的格局和地位,在时代发展的版图上划上了一个个精彩的感叹号!
这是心怀感恩,合众拼搏的四十多年!四十多年来,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全国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区域协调并进的全域旅游工作新格局。
这是胸怀博大,心系时代的四十多年!四十多年来,我们紧跟时代步伐,谱写着党政统筹、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全民参与的宏大叙事,深情镌刻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人为本、服务至诚的精细纹理。我们围绕发展新变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统揽全局、统领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旅游”,旅游业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旅游业正在向环境美、百姓富、国家强的新阶段挺进!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正在向旅游强国稳步迈进。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俄旅游年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东方大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就有40多处。中华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雄伟壮丽的三山五岳、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独一无二的兵马俑、享誉世界的少林寺、阳光明媚的热带海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对于红色旅游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他指出,红色景点凝结着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充分体现出了习总书记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中华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这也是我们文化旅游人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4]2017年12月他再次做出重要批示:“两年多来,旅游系统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要像抓厕所革命一样,不断加强各类软硬件建设,推动旅游业大发展。”[5]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对中国文化旅游人的殷切期望和激励,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旅游业的自信,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将把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切期望和重要指示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砥砺奋进,加快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看,40多年的发展时光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却留下了中国文化旅游人永不停息、奋勇向前的印记,镌刻着一代代文化旅游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轨迹。此时此刻,作为中国文化旅游人的一份子,我们以旅游的名义,向为推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领航者、奠基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致敬!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将旅游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实施“国家旅行和旅游发展战略”,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法国实施“旅游质量计划”,西班牙、德国、英国、俄罗斯、巴西、南非等众多国家也纷纷实施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旅游强国,本身发展现代旅游业起步早,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比较完备成熟。对于中国来说,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它对彰显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纵观世界旅游发展史,我们清醒的看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是一项全面、立体、的系统工程。它既是数量规模方面的展现,也是质量效益方面的体现;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综合国力的反映,也是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的反映;它既要有世界一流的资源、世界一流的管理、世界一流的产品,也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世界一流的旅游企业、世界一流的品牌。目前,我们与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等旅游强国在旅游发展结构、质量、人均出游率、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改进。
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我国雄厚多元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和意大利并居世界第一;全国A级景区超过1万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家,特别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旅游”等新业态、新项目层出不穷,成为更加广阔的资源开发空间。
二、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发展旅游业的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将以更加完备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作为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它关联的行业超过110个,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铁路、民航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对就业的贡献率超过20%等。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这种联动、叠加效应将是巨大的。
三、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继续引领、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休闲权利的保障,更多的人不仅“有钱”而且“有闲”,为持续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更强劲的原动力。甚至《环球时报》刊文指出:“旅游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轴心,带来其他发达社会未必有过的经济释放效能。”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继续推动旅游业的大发展,将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提供根本保障。
六、互联网、大数据、新技术、新装备等科技创新发展,将有力的推动和改造旅游业,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七、全球化浪潮势必推动旅游发展的国际化。如今旅游业不仅是超过石油、汽车的世界第一大产业,而且旅游活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活动,在正常的情况下,大约每天有500万人横跨国界,进行休闲、商务或探访亲朋好友等活动,全球文化旅游人数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长,未来游客将更为广泛地遍布全球各地。
八、世界旅游业发展格局深度调整,重心正逐步东移并。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8亿人次,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将上升到30%,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多旅游者到访的地区之一,而且是拥有新游客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出境游客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更大,世界旅游将朝着“中国时代”的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政治、经济等不确定因素增多,自然灾害、传染疾病等突发事件不可预见,加之各国激烈竞争、国内各类问题叠加等都需要我们以超凡的勇气和能力应对化解。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仍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打赢了大规模的上半场,更要打好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保持警醒,“由不得一刻放松、丝毫懈怠。”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贸易摩擦、地缘冲突、恐怖袭击、疫情[6]灾害等因素增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同时,中国旅游业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旅游业整体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文明旅游的水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等还不够高等,这些问题和短板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身加以改进。
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慎终如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从《易经》中走来。
我们从《山海经》中走来。
我们从《诗经》中走来。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我们从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激励中走来。
江海飘飘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我们从大诗人白居易的豁达中走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从大画家董其昌的精神传承中走来。
出门方知天下美,旅游归来不为候。我们从无数旅游人的豪放洒脱中走来。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从时代发展的大势、人民殷切的期盼、各国寻求合作的强烈愿望中走来。
此时此刻,中国文化旅游人正进行着激活历史、激活资源、激活梦想的伟大实践。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的精神,立足更高的平台审视自我,站在更大的空间谋划发展,着眼更宽的领域寻求突破,勇立潮头,争创一流,努力在世界旅游发展潮流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创造新辉煌。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文化旅游业发展前景无比广阔,我们向未来走去。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顺应和引导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切身保障人民的旅游权益,持续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惠民工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全力保护好老天爷的恩赐、继承好老祖宗的遗产、弘扬好老前辈的精神,发展好老百姓的创造,持续推动旅游供给则改革,更加注重提高旅游装备制造水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水平,更加注重旅游品质,更加注重文明旅游,更加注重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人才队伍,加快实现世界旅游强国建设。
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深度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着力拓展旅游市场空间,更加注重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努力让大江南北的美景、大河上下的美名,持续唱响海内外。
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砥砺前行,众志成城,着力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使得旅游市场更加安全有序,旅游服务质量更加优质可靠,努力让“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留,”让每一位游客享受旅游,热爱旅游,使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40多年风雨历程,40多年伟大接力。奋斗没有止境,征程仍在继续。
中国文化旅游人必将以更加豪迈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步伐,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大踏步的把我国的文化旅游业推向前进,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1] 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团旅游,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开端。库克是第一个组织团队旅游的人,是世界上第一列环球旅游团的组织者,是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编写旅游指南的人,推出了最早具有旅行支票雏形的代金券,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是公认的现代旅游业的创始人。有意思的是,历史常常充满戏剧色彩,通常以喜剧开幕,以悲剧收场。2019年9月23日,英国这家最古老的、最大的、拥有178年历史的旅行社宣告破产,导致近60万游客在全球范围内遭到“搁浅”。这家公司在从世界上第一家组团游到在全球拥有34架飞机、2.2万名员工、2000多个分支零售网点,覆盖了呼叫中心、零售旅行社和数百个度假胜地的大公司轰然倒地,又一次活生生的上演了一次“灰犀牛”事件。或许你认为它是“黑天鹅”,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概率危机和小概率危机所造成的结局都是灾难性的。托马斯·库克公司的破产不仅给全世界的旅游公司,特别是旅行社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所有从事文化旅游业务的大公司发出了警示。游客向来是拿脚投票的,“好汉不提当年勇”,“我们要看谁能笑到最后。”相比于英国,我国的现代旅游业起步要完一百多年。1923年8月1日陈光甫先生在上海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是国人自办旅行社的开始,1927年改为中国旅行社,也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1964年,中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4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行政主管机构诞生。1981年,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1982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1985年,国务院第92次常务会议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18年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
[2]《邓小平论旅游》,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旅游局共同出版。
[3]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版了《邓小平论旅游》,收录了邓小平同志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集中论及旅游的五次讲话和六幅题词、九幅照片,并于2000年3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出版发行座谈会,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丁关根同志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共同出席了座谈会,人民日报次日发表了《向世界旅游强国奋进——写在<邓小平论旅游〉出版之际》的评论员文章。中央文献研究室2004年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年谱》,系统梳理小平同志从1977年到1986年十年里涉及旅游业发展的32次谈话。
[4]《‘厕所革命’这件‘小事’,习近平批示了》,新华网,2017年11月27日日。
[5]同上。
[6]2003年的爆发的“非典”和2020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中国旅游业损伤惨重。
(秦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