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北京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15年规划

发布时间:2020-04-10 16:31: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伍策 一丁  |  责任编辑:古剑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4月10日讯  4月9日下午,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介绍《意见》和《规划》的总体情况。

赵卫东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优势,彰显中华民族历经风霜淬炼而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更加认识到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当前,面对挑战,更需要充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加快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北京市委、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

一、《意见》《规划》编制背景

文化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文化样态中,无时无刻不接触着文化产品,无时无刻不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可以说,文化的繁荣发展,关系着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首都文化资源富集、人才荟萃,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理应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意见》《规划》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贯彻中央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建设发展,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并对首都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化了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比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强调老城不能再拆了等。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需要我们着眼长远,完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工作机制。

第二,紧跟时代发展,努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上一个关于首都文化建设的意见,是2011年市委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制定的,发展目标定位在2020年。首个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五年规划是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发展目标也是定位在2020年。

近年来,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部署、人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文化建设自身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都文化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的任务更加艰巨,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高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有必要出台《意见》《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首都文化作出顶层设计。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以新的思路和措施开创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市十二届党代会以来,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和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四个文化”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推进老城保护,腾退出的文物古迹日益成为群众流连忘返地;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去年建设的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

这些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方法、政策等,有必要及时吸收到首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体现在市委文件和市级重大规划中,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谋划,进一步指导推动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

二、《意见》《规划》基本内容

《意见》由八个部分构成,分为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第一至第七部分,以思想为引领,以“四个文化”为基本格局,以对内增强人民文化福祉、对外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呈现,分别从思想理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文化供给、对外传播七个层面进行阐述。

第二板块为第八部分,从完善协同推进体制、格局,加强各类文化阵地管理、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完善文化领域政策体系四个层面,阐述加强党对首都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规划》由三大板块构成,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基本骨架,分为十个篇章:

第一板块为序言、总则和第一章,属于总论部分,提出规划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期限、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

第二板块为第二至第九章,属于分论部分,分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老城整体保护、三条文化带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城市建设、文化走出去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板块为第十章,聚焦实施保障,具体阐述加强党的领导、推动落地基层等内容。

三、《意见》《规划》主要特点

《意见》《规划》在形式上体现为“三个注重”,在内容上体现为“五个突出”。

(一)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长周期规划设计。落实新版城市总规要求,《意见》《规划》加强了长周期科学谋划,以未来16年发展为时间跨度,延伸到30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不仅把握历史延续性,也注重时代开创性,既立足当前工作,又着眼长远趋势,所以,长周期的《意见》《规划》既绘制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现在的画像,更勾勒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的美好图景,为未来一段时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确定方向,明确任务、规划、路径。

二是注重《意见》《规划》相互协同。《意见》《规划》以姊妹篇的方式,把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十二届市委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谋划、实践成果、规律性认识予以系统表述,二者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意见》按照“四个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基本格局来展开,侧重思想性和宏观层面;

《规划》按照“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侧重实操性和中微观层面,细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比如: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游船通航工程,三山五园地区重点文物腾退保护修缮工程,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保护工程、南海子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建设等。

三是注重文化推动社会发展作用。《意见》《规划》的制定离不开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也不能脱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出的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顶层设计,切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重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比如,近几年,首都文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流浪地球》《北上》等一批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去年,北京以10部作品荣登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我们在《意见》《规划》中都对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做出了安排,目的就是让人民享受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此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规划》既是“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本身也是一个完整体系,“一城三带两区”各专项规划也已陆续和大家见面(《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

(二)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大家都深刻感受到,现在身边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目前,遍布京城有149家大小剧场,163家博物馆,260家电影院,近1300多家实体书店,5800多家公共图书馆,7000多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上万家文化馆站,我们还将打造城区2公里影院圈、15分钟阅读圈、覆盖全市的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在《意见》《规划》中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

《意见》提出“推动发展京味文化新形态”,鼓励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新形态,如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漫步北京”计划等,温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

《规划》提出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二是突出历史文化金名片。这两年,我们在老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中轴线申遗保护从机制建立到文物腾退,从风貌导则到立法研究,从资金支持到政策推动,今天大家再去中轴线走走,会发现南段传统御道已贯通,先农坛恢复了“一亩三分地”,天坛公园恢复了坛庙“树海”景观,接下来,我们还要持续推进胡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利用。追溯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遗址正在修缮,原来封闭的地方即将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公园;沿河而下到西海湿地公园,环路已经打通,设施已经完善,游客络绎不绝。接下来,我们还要推动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北运河要实现全线游船通航。这些都是为了我们城市品质的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让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成果大家共享。因此,在《意见》《规划》中,我们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既注重谋划空间布局,又注重谋划功能布局,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风貌。《意见》提出新时代传承发展古都文化,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规划》提出大力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三是突出文化自信。北京作为首都,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策源地、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想的发端地、各种观点思潮激荡的交汇地,我们坚决承担起首都责任,在《意见》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高地”“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同时,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红色传统视角规划红色文化建设,提出“突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首次提出“发挥首都通过重大活动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优势”,将通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激发群众热情的经验常态化、机制化。《规划》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放在分论起首章,充分阐述要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营造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文化是润物无声的,大家也都会关注到身边的“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这是首都440多万注册志愿者代表们,我们城市里还遍布着近30万身边的榜样。)

四是突出文化软实力作用。文化产业作为北京重要支柱产业,去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2849.7亿元,同比增长8.2%。我们把数字创意和内容版权作为两大主攻方向,先后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系列政策。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优势明显,新闻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占全国一半以上,影片产量占全国近一半,版权登记数量占全国40%左右,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和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北京作为各大金融机构总部聚集地,文化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私募股权融资金额占全国近六成,文化产业并购规模占全国三成以上。《意见》《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

五是突出文明交流互鉴。去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园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都在北京成功举办,我们不仅承担了服务保障工作,也参与举办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了大国首都文化魅力,同时,我们着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办好重大文化活动,积极筹备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文博会、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旅游节、国际设计周等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基于此,我们在《意见》《规划》中明确提出立足首都服务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途径,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

(伍策 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