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刘斌:舍己为民 高校扶贫助枧杆山村走上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05-08 16:25: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曾诗珈  |  责任编辑:宋卿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5月8日讯 “任何的荣誉都是大家集体的荣誉,我个人的荣誉都是代替大家领的”。面对记者的采访,长沙理工大学驻湖南新宁县枧杆山村扶贫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宋刘斌说。

自小在城市长大的宋刘斌对农村有点陌生,来枧杆山村之前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但是一到村里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多年的科研和行政工作经验让他习惯性地先了解村里整体情况,总揽全局。枧杆山村由原枧杆山村和原官田村合并而成,属于省级深度贫困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10户,总人口14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456人。原官田村坐落于高山陡岭,平均海拔高度约为700米,居民常住区地质松软,大部分房屋为土木构建,且修建时间较长,危房较多。村里集体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布局零散,没有形成规模。



对于村里的情况,宋刘斌因地制宜提出要“在党建引领下,一手抓文化,一手抓产业。”

高校扶贫,充分发挥村民专长

要扶贫,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宋刘斌首先想到的就是“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是省派单位,是带着资金带着力量过来的。”扶贫队本身的农业知识并不丰富,所以宋刘斌邀请了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来到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对有志向发展产业的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组织他们去外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增长信心。当然,还有外出打工的有能力的年轻人,农村要想彻底脱贫而且不返贫,他们才是真正的有生力量。



水庙镇枧杆山村是新宁脐橙的最早种植地之一,但是近些年发展并不好。通过分析,宋刘斌认为技术薄弱、销路不畅、规模不兴是主要原因。村里还有大面积没有开发的土地,宋刘斌决定把土地利用起来发展生态脐橙园。要发展生态脐橙园,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经过了解,何顺兵和杨镇维进入了宋刘斌的视野。

何顺兵原先在外打工,听说村里来了扶贫队,就立马回村了。这样一方面方便照顾母亲,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扶贫队的东风,在村里创业。宋刘斌找何顺兵聊过之后,得知他家里是脐橙大户,有种植脐橙的技术和经验。杨镇维是村里的年轻人,管理专业大学毕业,毕业后在外创业失败后回乡,经常帮村民们介绍各种各样的业务,口才很好,村民在他身上尝到了甜头,对他很是信服,在村里影响力较大。宋刘斌了解何顺兵和杨镇维的情况以后,当即决定让他们俩强强联手,把村里的脐橙种植搞起来。脐橙种植基地目前拥有150亩高山生态脐橙园和450亩脐橙老园,其中450亩脐橙老园今年预计产量达150多万斤,可实现产值超过200万元,能确保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开垦、管护等方式增加收入。



除此以外,宋刘斌还因地制宜引进了“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发展高标准有机水稻,生产高品质的有机糙米。为此,宋刘斌充分利用山上梯田拥有好山好水的天然优势,流转出了70亩梯田用于种植高标准有机水稻。为了将这些梯田利用好,宋刘斌决定把水渠、田埂等基础设施修好。当时,全村老少都参与到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一些六七旬的老人都拿着工具一起参与劳动,大家的热情已经被彻底带动起来了。经过此前生态脐橙园的尝试,何顺兵的思路也被彻底打开,这次又担任了水稻种植基地的致富带头人小组负责人,帮助村里管理种植水稻。按照前期规划,水稻种植基地拥有山上70亩山下30亩共100亩健康环保的高标准有机水稻和500亩绿色水稻,其中100亩高标准有机水稻加工生产的糙米售价可超30元一斤,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实现超过50万元的收益。

农产品的品质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拓宽市场。扶贫队发挥长沙理工大学智力优势,依托人才和科技畅通销售渠道。学校艺术学院师生将品牌联合创新工作室开到村里的田间地头,进行产品包装、商标设计、品牌的策划与推广,为产品“提颜值”;计通学院师生为产业扶贫定制电子销售平台,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农产品种出来了,颜值也提升了,接下来就看如何销售了。一开始,30多元一斤的糙米让很多人难以接受,销售工作一时陷入了停滞,但很快长沙理工大学知道了这件事,认购了58万余元的糙米,发放给教职工,帮助村里解决了燃眉之急。之后,在学校的宣传下,销路慢慢打开了,一些公司和老师也开始认购,到目前,糙米已经全部销售完毕。作为“以购代捐”校农合作的试点,宋刘斌带领大家成立了枧杆山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大力推进消费扶贫。长沙理工大学先后与新宁县签订了两轮消费扶贫,第一轮消费扶贫签订的协议金额908万元,第二轮800万元。目前两轮消费扶贫一共完成了1600多万元。村支书杨忠祥感动地说:“有长沙理工大学在这里,我们发展产业有底气。”



知恩图报,时刻不忘更需要帮助的人

为了扶助村里的贫困户,宋刘斌又成立了扶贫车间。村民在车间里从事筷子筛选和军训服装制作的工作,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扶贫车间每半年组织一次团建活动,每逢一些重要节日,还会给员工发放福利,俨然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村里的贫困户唐顺莲就在扶贫车间做事。

唐顺莲一家九口人挤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宋刘斌帮唐顺莲家完成了危房改造,让他们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另外还帮唐顺莲和她两个儿媳在扶贫车间解决了工作问题。唐顺莲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先去地里劳作一会儿,然后准备家里人的早餐,再去打一点米饭去照顾村里90多岁的孤寡老人贾美蓉。贾美蓉卧病在床,又有精神病,每天要给她换尿不湿。本来村委会主任龙艳洲是和唐顺莲一起照顾贾美蓉的。但是由于龙艳洲忙于村里的工作,照顾贾美蓉的担子有时候就落在了唐顺莲的肩上。另外,宋刘斌帮唐顺莲安排了保洁员和后勤员两个公益岗位。这样,唐顺莲中午在扶贫车间帮10多个员工做完午餐以后,下午还得继续干保洁员的工作,每天要忙活到十点多才能睡觉。一天的时间,几乎全花在了村里的事。对于年迈需要照顾的母亲,唐顺莲常常顾不上,心里很是惭愧。



此外,考虑到唐顺莲的儿子杨承银有建大棚的技术,宋刘斌为他搞了5亩大棚基地,并吸收其他贫困户入股。杨承银通过技术入股担任管理人员。2018年,宋刘斌带杨承银、杨承基等村民到隆回学习哈密瓜种植技术。回来以后,他们就搞了哈密瓜种植,第一年就成功种出了新宁县第一个本土哈密瓜。瓜熟以后,宋刘斌还帮助他们把哈密瓜卖到了长沙理工大学,价钱也卖得很好。这样第一年,他们的大棚就挣到了不少钱。2019年,他们还是继续种植哈密瓜。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又由于自己没有经验,大棚种植不能连续每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哈密瓜病死很多,种出来的品质也没有2018年好,挣的钱就没有那么多。后来,在扶贫队的帮助下,他们开始种西瓜、辣椒、马铃薯等农作物,卖给本地的老百姓,也挣了一些钱。今年,宋刘斌知道他们大棚的情况,特意请了湖南雪峰种业公司的专家过来,帮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大棚的效益。今年将种植水果黄瓜、哈密瓜等农作物。这样,大棚种植收益就有保障了。

在唐顺莲的带领下,她的四个孙子也都参加了村里的耕读仓活动,那里有长沙理工大学的研究生给他们讲课,每周六晚上进行,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学一些传统知识和美德。

唐顺莲有肾坏死病,扶贫队刘军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免费提供有机糙米,鼓励她通过饮食改善身体。两个月后唐顺莲体重增加了十多斤,肤色也有好转,这是以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让人难以置信。

唐顺莲的二儿子杨承基今年还去湖北疫区捐赠了脐橙。当时,长沙理工大学教职工买了村里四万多斤脐橙,需要有人护送到湖北,捐赠给医护人员。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杨承基主动申请当志愿者。去湖北有很大的风险,杨承基自己也知道这个风险,但他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对扶贫队的感激之情。“没有宋书记他们,就没有我们一家今天的生活。”“当志愿者我就去,如果给钱我就不去了。”杨承基这样说道。孙女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唐顺莲说:“二叔去当志愿者,非常棒,我支持。”对于这次湖北之行,全家人都鼎立支持。来回有1600多公里,而且先后去了武汉和黄冈这两个疫情重灾区。还好,他们都平安回来了。



提神振气,催脱贫内生动力

为激发枧杆山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培育广大群众崇德向善、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有效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效,宋刘斌决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本村探索建设爱心公益超市,服务对象为全村村民,重点倾斜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爱心公益超市的物资来源于公益爱心。物资由帮扶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爱心人士及企业捐赠和村集体资金解决,并根据实际需要购买补充。爱心公益超市的物资用于村公益事业。在村内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培训、加入扶贫互助合作社、实现就业或通过个人劳动明显提高收入的贫困户,参与村里公益卫生保洁、义务巡逻,响应政府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号召的村民,孝老爱亲、邻里和睦、诚实守信、教育有方的村民,以及其他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村民,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村民可以在每个月底到爱心公益超市兑换积分,获得与积分对应的物资奖励。爱心公益超市启动以来,共举行了10余次公益物资发放活动,累计发放生活物资价值2万余元,受益人数超过1500人次,有力地凝聚了爱心力量,推动了全村志愿服务和乡风文明。

村里每月20日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将党员积分与爱心公益超市积分挂钩,确保主题党日活动成为党员学习教育的阵地和平台;建成了38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各项制度,支部荣获了新宁县“五化”党支部荣誉称号;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党代表工作站、群众工作站、红白喜事理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坚持“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的理念,积极服务和影响广大党员和群众,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在党建引领下,党支部的战斗力得到了增强,村“两委”和广大村民致富的热情和信心都有了很大提高。



扶贫队长爸爸把大爱传承给女儿

村里的事搞得红红火火,但是宋刘斌心里却总觉得亏欠一些人。面对记者,这位在工作中精明干练的汉子流泪了。宋刘斌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妻子是大学教师,家里人对于他的工作非常支持,但是在宋刘斌心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画面。2018年9月1日这天是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也是妻子启程前往武汉读博进修的日子,同时还是宋刘斌自己回枧杆山村的日子。上午把孩子送到学校后紧接着又在下午送妻子去高铁站,同一天里,一家三口分别三地,望着家人朝自己挥手告别的场景,宋刘斌内心感触颇深,直至今日,再谈起那天的场景,女儿偷偷在他包里放糖果,是牵挂他低血糖会头晕,说到这里,宋刘斌声音有点哽咽。

扶贫人是为别人解决问题,但结果常常是自己家也有一堆问题。在上学的时候,宋刘斌的女儿被发现有斜视的症状,医生建议先做康复治疗,但是宋刘斌的扶贫工作脱不开身,根本没时间带女儿进行康复治疗,还好2019年因武汉疫情,妻子滞留在家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

长期的高压工作也在侵蚀着宋刘斌的健康。在医院检查手臂肌腱损伤的时候,宋刘斌还发现自己患有较严重的高血压,并伴有心律失常。医生推断生病的原因是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导致压力过大所致。女儿看到宋刘斌的状况,就说“爸爸你鼻子有鼻炎、耳朵有耳鸣、手又痛、心脏又有问题,还有高血压,你生病了,为什么领导还要你去扶贫?要不要我去给你请假?”每每谈到这里,宋刘斌眼神里总流露着父亲般慈爱的笑容,这其中既是感动,也是自豪。海外留学经历让宋刘斌学会自我调整心态,尽管也曾经犹豫,想跟领导提出请求,换别的人来接替自己,但是一想到这已经是第4个年头了,而且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候,村里的产业发展和很多事情都离不开自己了,宋刘斌决定还是要坚持到最后。为此,女儿受父亲的感染,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父亲是扶贫队长,可他把扶贫村当成他的家,一个月很少看到他一回,想他了,只能在微信中留言,可我还是希望他快点把扶贫村建设好,能早日回到自己的家。”



宋刘斌一直认为,不要搞特殊化。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是他凡事都以身作则,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只有自己做到最好,队员们就不会松懈。“所以有很多时候其实我付出的可能多一些,但是在某些方面,队员又比我付出得更多”,宋刘斌说。

宋刘斌也因此荣获邵阳市2019年“最美扶贫人物”、“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工作先进个人”,工作经验入选湖南省邵阳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36招》,帮扶的枧杆山村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比2018年村集体经济翻了10倍,获评新宁县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优秀村”。(曾诗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