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8日讯 6月24日晚,“湘西秘境·闪靓乾城”文峰楼亮灯仪式暨神秘湘西非遗展演正式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乾州古城·湘西秘境项目游客接待中心后广场举行。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刘世树、吉首市委书记李诗兴、吉首市委副书记、市长符家盛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湘西州吉首市共40余家商会协会组织倾数到场,现场观众人数近5000人。
上午10点,湘西秘境游客接待中心举行了盛大的开放活动。晚上7点半亮灯仪式正式开始,伟光汇通湘北地区公司总经理李嘉锴首先致辞,他介绍了举办展演活动的初衷,表达了湘西秘境为传承湘西的非遗经典,弘扬民族文化所做出的举措,同时也向大众传递伟光汇通打造文旅小镇项目的信心和实力。并号召更多人了解湘西秘境项目,体验感受湘西文化魅力。该项目由伟光汇通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总投资60亿,占地面积约3410亩。
亮灯仪式上,吉首市委副书记、市长符家盛首先介绍了吉首市的整体发展状况,认为“此次活动是对湘西神秘文化的一次深度演绎”,“希望伟光汇通集团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全场活动分为亮灯仪式、非遗展演、烟火表演钢火烧龙三个篇章。现场的观众首先欣赏到了精彩的傩面舞。表演傩面舞,傩面具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甚至可以说是“傩面舞”的灵魂。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 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傩面具根植于民间,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更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多姿多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文化的象征。
其后,湘西苗歌也在现场的欢腾声中升起。湘西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 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辛女歌)八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多声部苗歌是湘西苗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思想、文化,它情绪开朗、朗朗上口,在湘西苗族人中得以长时间流传。
而压轴节目湘西钢火烧龙同样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它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据考证,钢火烧龙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分为制龙、制药、接龙、烧龙、化龙五15个步骤。它的存在表明了湘西地区各族人民开放包容,融洽相处。此外,烧龙奔放血性,它体现着湘西人民顽强不屈,敢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现场,除了歌舞表演以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定是苗族的服饰。据不完全统计苗服多达 200 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当天,包括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赶秋”传承人吴三新老师,国家级非遗项目“四月八”传承人吴牛振老师在内的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共同见证这场非遗盛宴,其中吴三新老师和吴牛振老师还上台参与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在现场,记者还采访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挑花州级传承人张春海,一个标准的苗族汉子,从小跟随祖母学习苗族挑花技艺,多年走乡串寨拜访四省边区民间挑花艺人学习各家技艺。经多年的努力学习与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苗族挑花风格。2017年在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自筹资金成立了湘西首个苗族挑花艺术馆暨苗族挑花传习所。该所集展览、传承、保护、研发为一体,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不定期向社会进行苗族挑花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为湘西非遗保护培养了一批年轻后备力量。2018、2019连续两年把苗族挑花服饰送上了“锦绣中华.非遗服饰走秀”全国非遗最高舞台。张春海说:“希望在以后的传承中把苗族挑花推向全国,打造挑花非遗品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苗族挑花非遗年轻传承军”。
亮灯仪式上,湘西秘境项目领导与湘西山谷民居文化发展产业有限公司、长沙善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南餐引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14家商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湖南九州国际旅行社、湖南中铁国际旅行社、湖南中青旅国际旅行社等20家国内知名旅行社达成战略合作。
本次活动还通过各大媒体的线上直播,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00万,湘西非遗的影响力此次真正走出湘西、走向湖南、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本次活动,不仅让古老的湘西文化搭上了市场化的快车,使其在新时期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让在场的观众直观的感受到了湘西文化的神秘与绚烂。在现代化企业的统筹开发下,必将加速湘西州旅游业前进的步伐。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民族,更属于全世界,市场化的开发使其有更多向世人展示的机会,湘西秘境必将成为湘西走出神秘的一个契机,成为湖湘文化发扬光大的一个标志,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曾诗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