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14日讯 随着城市化进度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导致农村老龄化情况严重,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为耕地和闲暇时间去城市打零工。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下跌,种植农产品的成本不降反增,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土地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体力支持去打零工,再次回归耕地时,收入锐减,一场老年疾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让农村的中老年人在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依然能有一份可持续的收入?如何让农村走出去的年轻人回归农村,建设农村?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要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文旅先行”,因地制宜搞好乡村民宿旅游是良策。
一、乡村民宿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教育兴国的战略让很多农村的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乡村,在城市定居生活。有经济条件的更是把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一起生活,老家的房子空置了;有的子女尊重老人意愿,留老人在乡村生活。兄弟姊妹多的,几个都离开村子,整栋房子、宅基地空置。假期期间想与父母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带着孩子回到农村老家,家里简陋的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又让人望而却步,孩子与长辈之间亲情距离越来越远。
村里有的就是闲置房屋、中老年人和田野乡间景致等乡村资源,这三项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备条件。尝试把这部分的空置房屋稍加改造,使其变成干净、整洁、卫生的民宿,如果把田野乡间景致加以修整,配置上公共基础设施,把闲余的农村老年人组织起来,不仅假期期间儿女带着他们的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平时可以接待来乡村旅游度假的游客,既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又可以创产增收。房屋如何改造、设施如何配置则要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因地制宜。
二、乡村民宿旅游经营主体
在这个科技、信息、物流高度发达的时代,农村一样充满机会,可以迅速发展,决定发展方向的引导力量尤为重要。政府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由政府牵头指导,投资公共设施改造,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渗入农村,引导村民利用自家资源参与到乡村民宿建设与运营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点一滴通过乡村民宿的建设深入。农村的发展,人才是核心动力,在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的基础上,鼓励走出农村的知识青年建设家乡,让有情怀的知识青年开展乡村民宿的建设活动,才能让乡村的发展充满创新活力。同时,用现代化的媒体宣传乡村民宿,从而带动游客来乡村旅游消费。用民宿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游客产生消费能力,从而提高经营者收入,引领目的地村民脱贫致富。
三、乡村民宿旅游设的三个着力点
乡村民宿是指利用农民自用空闲住宅房屋,结合当地民俗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及农林牧生产活动,为郊游或度假市民提供个性化住宿。这就要求民宿的周边配套设施及时跟进。
1、基础设施配套改建
公共设施配套功能加强,外围环境上,比如村里道路整修、排水管道修建、污
水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在房屋改造本身上,农村的原有房屋基本没有取暖设施、淋浴设施、厨卫设备,这就要求房屋进行保温处理、进行生活区域的分割,然后根据区域功能的需要进行装饰装修。道路改造和房屋的外墙改造,尽量保持乡村的原有色彩和时代质感,不建议村里所有的道路都是整齐划一的水泥硬化路面。
2、文化元素本土特色化
结合当地民俗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及农林牧生产活动,为郊游或度假市民提
供个性化住宿。尽可能在老房子基础上修饰改造,赋予每家民宿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及内涵---比如将主人的阅历、时代赋予房屋主人的鲜明特色融入民宿装饰中,做成一间有灵魂的民宿、一间有家族历史内涵的民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民宿产品同质化,不走大而全、专注小而精,杜绝粗制滥造或盲目模仿之后对乡村环境、文化造成二次伤害。
3、乡村民宿与旅游的完美契合
乡村民宿旅游,应根据当地的乡村资源特点,聘请专家团队因地制宜的设计开发;
在民俗的经营形式上,乡村民宿根据房子的位置和数量既可以单独经营也可以成立合作社合伙经营;在乡村旅游线路开发上,应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及地理区位特点,开发不同主题的、不同时长的特色线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四、成功案例分析
某乡镇距上海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该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小镇由南非商人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在游玩时发现,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他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将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租用老屋,打造了一系列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带动当地村民创收。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再次开辟了增收渠道。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当地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5月,该地区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专业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投资者、村民、当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该地区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
从以上民宿的案例来看,开发乡村民宿旅游,可以很大程度上,让人们既不离开村子又可以提高收入,既能满足村民的物质需求又能提高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既能吸引走出去的知识青年回村创业、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又能补充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活力,从而实现了通过文旅项目带动乡村发展精准扶贫的目标。(候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