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一场特大暴雨来袭,王勇放心不下村民的安危,亲自打着伞,拿着手电筒挨家挨户查看情况。王勇把村民邹润祝独自在家的小孙子抱回去看护。暴雨过后,邹润祝的房子早已被一棵树打倒……”
2018年3月8日,湖南省审计厅驻娄底市双峰县和谐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勇来到了和谐村,刚刚到村里的王勇走访、调查,为制定三年规划忙得不亦乐乎。村支部书记邹好快说:“王勇刚进驻我村时,他父亲去世,他办完丧事就立刻赶回来,前后只请了3天假。”
酥香红薯,潜藏黄金土
和谐村由原枫树铺村和山井村合并而成,位于双峰县甘棠镇山斗片区,十年九旱、缺水少地。全村人均水田面积0.23亩,且均不能正常耕种,贫困发生率近20%,是湖南省的省级贫困村。
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如何进行帮扶?一包红薯干让扶贫队找到了灵感。
一天,王勇带领工作队走访一个贫困户,家里的老婆婆热情地迎上来,颤颤巍巍地拿出红薯干招待工作队,“咱们这没啥好吃的,但这红薯干不错,附近几个地方的都没咱们这儿的甜!”这句话让工作队队长王勇发现了突破口。在后来的走访中,他发现和谐村几乎家家户户种红薯,并制作红薯干。和谐村的红薯干香甜软糯,是当地招待客人的佳品。王勇敏锐地意识到,红薯具有成为和谐村脱贫法宝的潜力。
经过专业论证,并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后,工作队申报了湖南省农村科技助力示范项目,争取到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免费向村民发放优质种苗。2019年,全村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亩以上,帮助村民自制红薯干产量约1.5万斤,红薯种植产业稳中向好,村民们开始有了信心。
贫困户李明初笑着说:“种了几十年红薯,现在有工作队弄来了免费新品种,农大教授还教我们技术,今年要来个大丰收!”
“红薯不是主食,市场需求少,挣不来几个钱,得走加工增收的路子。”队长王勇早已盘算好红薯种植的下一步。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又敲定了红薯粉丝加工和红薯干制作“双头并进”的方案。
2018年9月份,工作队投入近20万元修建红薯加工厂厂房,采购红薯生产加工设备,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厂务工并进行安装调试的技术培训。10月底,村民们地里的红薯一批一批源源不断送来加工厂,称重、计数、清洗、磨浆、出粉、晒粉,第一批红薯粉丝下线。
贫困户袁新辉笑着说:“我地里的红薯都卖到加工厂了,我还在这打工,这几个月生产季,我怕是要搞个大几千到手哦!”
种植上了规模,工厂也办好了,目光长远的王勇又开始考虑销路的事情。工作队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寻求合作,同时,利用各大平台包装宣传村里的红薯产品,线上线下联动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批量试售后,和谐村的红薯产品得到了充分认可,开始供不应求,短短四个月,红薯粉丝和乌心红薯干就为和谐村带来了近5万元的村级集体收入,为全体村民带来了近20万元的家庭收入。2020年6月,村办红薯加工厂升级为双峰县枫井薯铺食品加工厂,成功申办了食品加工许可证并注册了商标,开办了“枫井薯铺”电商扶贫小店,如今,和谐村的红薯买卖越做越好了。
村民们都没有想到,祖祖辈辈种的土地居然成了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的黄金土,小红薯成为了“金疙瘩”!
2020年,本着“以和谐为点、带动周边发展”的思路,工作队还在周边的五一村、旺龙村新增20亩优质红薯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为避免上半年厂房设备的闲置和拓展产品种类,王勇引导加工厂负责人充分利用现有的蒸煮设备和大型烘干机开发新产品 “原味杨梅干”,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获得超过万元的销售收入。
一主三辅,做强村级产业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扶贫产业,既要把产品生产出来,更要把产品卖出去;既要带领群众增收,又要给村集体增收;既要考虑帮扶这三年,更要着眼未来发展。这是王勇对发展村级扶贫产业的三个要求。
在确定红薯为主导产业、建成村集体加工厂后,工作队因地制宜、结合村情发展了三个辅助产业:
一是创建来料加工的扶贫车间。2019年7月,建成投产厂房式扶贫车间双峰县甘棠镇霞晖箱包厂和居家式扶贫车间双峰县甘棠镇子富家具厂各一个。2019年10月,由双峰县人社局、财政局、扶贫办联合验收认定并授牌,在全县认定的36个扶贫车间中,和谐村独占2家。现已提供了33个务工岗位,其中12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龚茶珍2019年在子富家具厂编制藤椅收入达2.5万元,在霞晖箱包厂务工的贫困户人均工资稳定在每月2000元左右。
二是积极推动光伏产业建设。已建成并网50KW、20KW光伏电站各一座,合计共70KW,每年至少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以上。
三是鼓励发展家庭分散养殖。2019年11月末,全村鸡鸭鹅的存栏数达到7250只,较2018年、2017年末分别增长27%、98%,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的影响期间,家庭鸡鸭鹅的养殖对解决部分贫困户餐食和增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此外,2019年年底,工作队协调争取为村里提供油茶、板栗、脐橙等树苗,引导建设油茶林100亩、板栗脐橙林50亩发展经果林种植。
村支部书记邹好快经常自豪地说:“工作队来了以后,我们有了1个村级加工厂、2个扶贫车间、2座光伏电站;我们不仅有种植业、养殖业,还有加工业。村民能增收,村集体有收益,我们有钱了,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啦!”
全面发展,水甜心欢乡村美
和谐村地处娄邵干旱走廊中部,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蓄水能力极差。
“要想富,先蓄水”显然更适合和谐村的情况。工作队首先对山井水库进行防渗改造,同时,在全村配套开展了16个小型水利及安全饮水设施完善项目。2020年1月14日,村里的饮用水提质改造项目正式通过验收投入使用!75岁的老村支书蔡求初执意要跟随验收队爬上位于半山腰的水塔。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组道路及入户路面硬化、新建灌溉水渠、统规统建的新村部、改建村级卫生室、全县第一个村级广播系统、村组道路路灯、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文体活动广场陆陆续续收工,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贫困户吴海霞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家人居然能搬出房龄超过20年的土坯房,搬进三室一厅的敞亮楼房。“原来的老房子,面积狭小,根本挡不住风雨,唯一的电器是一台无法打开的黑白电视。”想到往日的生活状况,她一声叹息。2018年5月,他搬到了新家,看到地上光亮的瓷砖,家里崭新的电器,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
审计铁军,打铁先要自身硬
王勇说:“我们就是要发挥审计厅的优势,严抓纪律,打造‘审计铁军’。”
作为审计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工作队全体队员一直坚持以审计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积极发挥审计专业优势,带动村干部全力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
王勇积极发挥自身审计专业优势,建立了村级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还制定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经费管理办法》和村级工程及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八项措施,杜绝了工作队在县、镇、村三级之间的经费转嫁和违规开支,使得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以此为基础,实施了村级史上最严、最规范的村级基础建设项目。
抓根治本,教育扶志促长久
扶贫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勇通过村级奖励、救助、慰问的方式扶贫,不搞锦上添花,立足雪中送炭。两年来,工作队先后为贫困家庭解决残疾证申办、外出务工、民政救助、医疗费用报销、教育补助、危房改造资金落实等各类实际问题近百件。
为做好“扶贫扶智”工作,厅领导来村走访调研时向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1000册;厅机关党委来村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为村群建小学,捐赠校服130套、文体器材0.3万元、教室安装吊扇44台、赠送多功能一体机等办公设备,并组织厅机关志愿者走访慰问村里单亲及残疾儿童。通过各类帮扶措施和政策的实施,确保了脱贫户的稳定脱贫。
邹润祝的邻居每每看到王勇,都会笑着打趣说:“王书记,是你帮润祝养了个崽哩!”
去年,王勇听到村民说村里的鳏夫、贫困户邹润祝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小儿子因为家里贫穷想要辍学打工,急忙前往邹华意就读的学校了解情况,并跑到邹润祝家中耐心开导,然后依据他的意愿联系了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学技术”,并申报了中职助学金、雨露计划等为他减免学费。
王勇经常联系他,仔细询问他生活、学习情况。他放假回家后,王勇还安排他在红薯加工厂上班,让他学一些技术充实自己。
王勇努力打破贫困的桎梏,让全村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孩子,都平等地享受到义务教育。
敢为人先,一腔热血献扶贫
王勇说:“刚入村时,很多村干部和村民认为我不会长期真正住村,只会‘指点江山’,不会做具体事,更不会和他们一起劳动。”
王勇驻村后,用行动打消了村民们的怀疑。王勇从村部管理开始,带头打扫卫生;入户走访,王勇坚持每户必到;发展产业、工程建设,王勇坚持到现场工作。他们车子的后备箱里是扶贫必备三件套——雨伞、雨鞋、草帽,一年下来,王勇走烂了3双鞋。
为了更加深入到百姓之中去,王勇退掉了原本安排给工作队的县里住房,坚持要住在村里。这两年多时间,除了法定节假日外,王勇都在村子里。
入村不久,贫困户精准识别就成了工作队的首要难题。有人反映,村里刘某的儿子在县公检法部门工作,胡某家里购买小汽车,都未被清出贫困户。有人劝王勇不要加剧矛盾,但是王勇说:“精准扶贫的政策绝对不能跑偏!得罪人的事,我来做!”
据村妇女主任张素娥说,2018年5月,村里遭到特大暴雨,路边的树和电线杆都被水冲倒了,王勇非常担心村里贫困户的安危,多次打电话确认他们是否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最后,王勇还是放心不下,亲自打着伞,拿着手电筒挨家挨户查看情况。王勇了解到邹润祝在邻村做事,但是他三岁的小孙子一个人在家,王勇非常担心,就去他家把小孙子抱出来,暴雨过后,村民发现,邹润祝的房子被一棵树打倒了。
村主任邹灿跟记者说:“王勇工作扎实、作风严谨、心系扶贫、和蔼可亲,可是个少有的好队长。”
驻村两年来,王勇通过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制定“管人管钱”的监管制度、实施“解难题补短板”的基础项目、打造“一主三辅”的产业格局来“管好人、用好钱、扶到位”,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好精准扶贫,帮助和谐村如期实现“户退出、村出列”目标。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73%降至2018年的0%,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无一户一人返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的0元增长到2018年的5.03万元、2019年的6.05万元。
王勇的父亲王禅初是一个老兵,参加过湘西剿匪,对他影响很大。王禅初是一个孤儿,对党的感情非常深厚,王勇说自己考上大学那年,父亲带他去看自己年轻时工作生活的地方——沅陵湘西金矿,父亲对他说:“要听党的话,做一个优秀的人,什么是优秀的人?就是一个能够为老百姓做点事,对社会有用的人。”
王勇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嘱,想人民所想、办人民所需,继续坚守在扶贫第一线。我想,看到儿子为和谐村发展的所作所为,老人家在天之灵也会十分欣慰吧。(曾诗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