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回石托村:一个贫困村的乡村振兴梦

发布时间:2020-07-22 15:43: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曾诗珈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7月22日讯 湘西南地区有着一片质朴之地,被绿水青山簇拥着。一望无垠的田野散发出淡淡的泥土芬芳,水塘波光粼粼。人有所劳,家有所居……现如今的石托村风光无限好,充分印证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科学性、前瞻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全国各地吹响。“乡村兴则国家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最大的后劲都在农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重中之重。201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依据乡村振兴七条“之路”,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石托村因地制宜发展出“五大振兴内容”,努力建设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标兵”、全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示范村、全省乡村“五大振兴”实践经验推广示范村。

2018年3月,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派出一支精锐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进驻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石托村。厅党组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厅党组书记、厅长周海兵和其他厅领导多次率队到石托村调研指导、现场办公。经过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厅驻派石托村帮扶工作队迅速编制完成《石托村脱贫攻坚及发展规划(2018--2020年)》。通过规划引领发展,石托村地质找水、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发展取得突出成绩。2019年10月,石托村顺利脱贫摘帽。

党建引领树新风

今年六月,按“寻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安排,石托村支两委、在家党员、村民小组长、入党积极分子、优秀村民代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滩头镇驻村干部等共40余人,赴长沙参观了杨开慧故居、陈树湘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这次主题党日活动是在帮扶工作队支持下,全程由村主任主持开展。据了解,村支两委干部轮流组织主持党日活动是今年村党支部建设中着力提升村级班子成员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省自然资源厅帮扶工作队队长何庆说:“村支两委平均年龄偏大,激情不够”。为了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石托村村支两委开始从队伍内部抓起。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强化农村党员干部思想入手,加强为基层、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基层党员干部立足实际村情,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实质,充分发掘当地潜在发展资源,规划农村经济建设。同时,党员干部定期走访到户,进行义务劳动,参与主题党日、党员大会,三亮两带、流动党员管理、无职党员定岗、三会一课等一个都不能少。只有打造团结一心的组织队伍,改变软弱涣散的组织局面,石托村的建设才有前进的方向标。

为了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石托村打通“互联网+党务政务服务”的数字大动脉,用数据实现基层组织管理和组织创新。以党建工作创新为核心,吸纳社会人才资源,建设高素养专业党建人才团队,为乡村整体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部分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由村支两委独立组织实施。另外,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成立临时工作小组,由党员带头组织工作,解决征地拆迁、矛盾纠纷调处等疑难问题,通过整合下放项目和强化党建引领,加快项目落实。

帮扶工作队基于石托村现状,经过集中讨论,决定在村内修水泥路。党员先进模范胡清春老人瞒着家人为村出力,主动无私奉献自家田地作为公共道路用地。道路建成之后,晴天灰尘满天、雨天道路泥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全村还配套建设了太阳能路灯,院落也亮了起来,路灯质量优良、管护到位,两年来未出现任何故障。村民禹荣轩是一名残疾人,以前没有路灯的生活对他来说极其不方便,“以前我家漆黑一片,现在可以在灯下打牌了。”灯光驱散了石托村夜晚的黑暗,有路必有灯,有灯就有人们的欢笑,石托村就像一个小香港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石托村村民一直以来使用旱厕,全村约有旱厕100余座,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极易产生卫生污染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帮扶工作队开展移风易俗,大力推进村规民约相关工作,把当地的旱厕全部改造为标准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突显出重要作用。

本着“党建扶志促脱贫”的宗旨,工作队申请资金助力村内教育事业。开办了阅览室和“四点半”课堂,村民可以自主学习,孩子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里写作业、看书、画画、做手工。“我平时没事就来这里看书,环境好,书也多。”村民雷磊的母亲周梨花是个外乡人,每天下午三点多来看书,在她的影响下,不少村民也加入学习的行列之中。同时,还创办了扶贫夜校,党员干部主动加入教学队伍,手把手进行扶贫产业培训和政策宣讲。

五色石托立标杆

石托村共13个村民小组、467户,户籍人口1522人,常住人口890人。村内青壮年流出严重,青壮年主要在隆回县城、长沙或广东打工,留在家中的大多为老人和儿童。

今年5月,隆回县委书记王永红拍板,“要以石托村作为试点村,全力做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土地利用工作……”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管理整改工作在石托村开始了。村内部分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大多数村民在新址建新房,而不愿意拆除旧房;留守老人与儿童较多,居住过疏化现象严重;“空心宅”占用土地无法利用……这些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帮扶工作队认真用好一户一宅、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化。另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要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保护原有建筑风貌,重现原生态田园乡村风光。将房屋建筑与村容村貌、传统特色与现代气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在保持田园景观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打造特色风景线;保证村庄范围内建筑风貌的协调性,统一兴建建筑风格为白墙黛瓦;对建筑进行分类改造,保留村内传统特色建筑,对危房和个性化建筑进行改造。村民们参与建筑整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曾经的石托村有着“癌症村”的外号,“下雨天喝泥巴水,农作时喝农药水,晴天时喝腥味水,久旱时靠送水”村主任陈仲南感叹道。由于之前的水利系统设施管护不到位,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水污染引发疾病的现象经常发生。2018年5月,驻村帮扶工作队请来了省里的地质找水专家,为村里新开挖了两口高标准深井,并将自来水也引到村里来,自来水入户率达92%,全面保障了村民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利用新技术实时监测地下水,宣传环保生活,培养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栽植睡莲、菖蒲等水生植物,改善水体发绿现象;定期疏浚清淤,改善河水色泽、气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石托村新井水锶含量接近矿泉水标准,目前深圳商会已与石托村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发富锶矿泉水项目。

石托村第二个难题还是水——水利设施落后。石陂院落至玉屏水库有一处频繁山体滑坡,连接水库泄洪渠道的山塘规模过小,储水、排涝能力差,村庄内部缺乏完整的排水系统,大量排水沟淤积,每到雨季村庄全域受灾严重。帮扶工作队积极联系省厅后盾技术单位,采用遥感技术,制作1:2000的全村遥感精细图像,定位每一处房屋、设施,为汛期精准推进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注重“人才振兴”策略,是石托村的又一大特色。鼓励“市民化”能人回乡,通过选培计划,鼓励从农村走出去的青年大学生回乡服务、中年农民工返乡创业、老年离退休人才回乡任职。出台有关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和实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吸引工商资本对农业农村进行投资。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稳定合作,建立乡村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参与农村基层服务。同时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卫生和文化等领域人才,与青年志愿者定期到村内开展志愿服务,增强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生机。以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基地、滩头年画文化体验基地为载体,搭建起乡村高端智力平台。

石托村作为新村典范,以产业特色、生态绿色、生活有色、治理出色、文明本色,五色为魂,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村支两委、帮扶工作队将继续查漏补缺,衔接沟通,充分了解村民的想法和诉求,开展进一步的调研补充。

农旅一体稳增收

石托村位于海拔300米左右的山地丘陵,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拥有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

滩头镇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充分利用现有的非遗基础,将滩头镇打造为年画艺术特色小镇。明清建筑群散发着古镇老街的魅力;在树繁竹茂、青翠如黛之中伫立着李氏宗祠。高腊梅年画作坊、建章山庄、李涛故居、碧山岩溶洞、鸿云庵、滩头泥浴山庄、色纸交易市场、屺石水库灌系渠道与天架高桥、木山水库生态农庄等特色旅游资源数不胜数。已实施的《石托村脱贫攻坚及发展规划(2018--2020年)》对历史文化保护做出了安排。帮扶工作队采取保护、修缮、改善等方式全面发展历史传统,增添文化旅游的价值。

除此之外,石托村周边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距离石托约149km处的崀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相距55km处有隆回虎形山花瑶景区,独特的花瑶民俗文化吸引着众多游人;还有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魏源故居、新邵白水洞旅游区、高洲温泉、白水洞风景名胜区、望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魏源湖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景点。

滩头镇石托村“多规合一”,滩头旅游业与石托村特色农业实现双增收。滩头镇素有“南方纸都”、“中国年画之乡”的誉称,入选湖南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滩头的年画、色纸、香粉纸并称“滩头三绝”。石托村拥有扶贫资源与国家政策的发展契机,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滩头文化宣传的先头堡,农业、旅游二者相辅相成,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以大农业和乡村文旅为核心理念,帮扶工作队打造田园大地景观,将林木、聚落和田园有机衔接。在火狮岭建有鸵鸟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占地约2亩,养殖鸵鸟100余羽,以鸵鸟肉、蛋、皮为主要产品进行初加工包装销售,一枚鸵鸟蛋可卖130多元,效益可观,销路广。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占地2.7亩,主要种植蓝莓、猕猴桃、火龙果、西红柿等特色果蔬产品,游客可以边赏景边采摘。基于该村种植油菜的传统,村里建议榨油作坊,村民就近榨油,菜饼再做有机肥料。既确保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又解除了村民远赴邻镇榨油的辛苦奔波。通过种养结合,将农作物秸秆转换为养殖饲料、畜禽养殖废物变成种植业肥料,打造更加环保、有机和绿色的生态农业。

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收。按照"一天时间,彰显历史,传承文化,亲子家庭,即视即行,简单便捷"的目标,将未来的石托村打造成“短平快的简约文化旅游小乡村"。(曾诗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