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
《若干意见》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十余个单位有关部门参加,并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吸纳专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为科幻电影当科学顾问。
2019年,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大受欢迎,当年也被影迷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据统计,当年立项的科幻题材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就有280部之多,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成为电影投资人和电影创作者追逐的目标。
不过,中国科幻电影仍面临着工业体系、制作技术、行业支持等方面的欠缺。此次“科幻十条”的提出,对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几道难关,提出了破解之道。
内容关:丰富内容创新源头,建立多层次剧本供给体系
在创作层面,《若干意见》要求,要加大对科幻电影剧本的培育力度,鼓励扶持原创,促进科幻文学、动漫、游戏等资源转化,丰富科幻电影内容创新源头,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可持续的科幻电影剧本供给体系。支持在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征集、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电影剧本孵化计划等工作中设立科幻类别,鼓励有关电影节设立科幻电影单元等。
在放映层面,《若干意见》提出,鼓励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支持各级科技馆、科学馆、工业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主题公园等加盟,推进资源共享,丰富片源供给,支持加入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科幻电影往往投资规模较大,《若干意见》强调,要落实财税支持政策,鼓励科幻电影相关企业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享受场租等优惠政策。
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科幻电影特点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开展供应链融资、银团贷款等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展科幻电影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特定演职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鼓励融资担保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科幻电影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技术关:国防科工科技委拟设专门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全球热门的科幻电影中,太空探索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热门领域。国外的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月球》《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等都将目光聚焦与太空。
而此类科幻片一般都投资较大,需要大量模拟太空设施的建设和视觉效果制作投入,同时也要对当下航天科技工业基本进展和项目的了解。这需要国家航天主管部门的支持。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与科幻电影的合作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在很多热门科幻电影的背后,都有NASA的大力支持,包括硬件方面的场地、设施等帮助,以及专家、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例如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很多环节都有NASA的帮助。70天的拍摄中,在NASA的拍摄就花了21天,调用了很多科技设施,力求电影中的航天员形象和行动符合现实。
《流浪地球》电影上映后的一次座谈会上,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曾对科幻电影创作抛出过橄榄枝,她说,在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中,NASA出镜率很高,并不断被塑造为一个引领人类探索未知的标志而存在。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此刚刚有所涉猎,2018年,国家航天局与澳门中联办向国家电影局申请,共同推进了内地与澳门合拍影片《太空行动》的立项。
孟华当时透露,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在筹备增设一个科普专业组,加强选题策划与技术支撑,未来的科幻电影可以拓展到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六大国防军工领域。
她建议,在国家电影局的领导下,国防科工局积极配合支持,建立一个长效的航天题材电影的规划和工作机制,统筹谋划、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鼓励电影界、航天界、科普界、科幻界共同努力,拍摄更多科幻大片。
此次《若干意见》便提出,要建立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牵头,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文联等单位有关部门参加,联系机制日常办事机构设在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
这些机构中,既有电影主管部门,也有科技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尤其是科技部、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局及两院,涵盖了科幻电影涉及的科学领域,有望提供大量的智力、技术和硬件支持。
科学关:吸纳专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专业咨询
此次《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吸纳专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科学顾问服务。
美国2014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涵盖了大量有关黑洞、虫洞、引力、时空弯曲等物理学知识,对观众认知能力提出很大挑战,甚至对大量科学问题电影创作者也束手无策。其实这部电影起初就是来自著名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的创意,在电影筹备和创作过程中,基普·索恩也作为科学顾问全程护航。
基普·索恩的帮助让电影在科学方面没出现“硬伤”,而他提出的前沿科学理论,也为剧情创作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电影中的黑洞和吸积盘的形象,并不是视效团队凭空创作的,而是基于基普·索恩提供的方程,用计算机算出的图像。
科学家与科幻电影的合作由来已久,例如1997年上映的科幻电影《超时空接触》,背后就有科学家的影子,它改编自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创作的小说《接触》。
NASA行星科学部主管吉姆·格林曾介绍,在《火星救援》电影拍摄前,曾带着导演参观约翰逊空间中心,让他有机会了解太空生活舱到底长什么样子,以及宇航员如何获取食物、如何操作飞行器等等。
吉姆·格林表示,他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电影视觉真实性,比如电影里出现了“放射性同位素热交换器”,是一种利用辐射发电的装置。他会帮忙构思,这种设备应该造成什么样子、温度能达到多少、产生多大的辐射量、该怎么操作。NASA还向创作团队介绍了现有概念里的火星车和火星生存支持系统是什么样子,以帮助团队对创作一些核心场景和道具。
工业关:鼓励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影特效底层技术
在中国科幻电影创作中,工业体系的不足,一直是创作者的掣肘,《若干意见》在这一方面着墨最多。
《若干意见》提出,要以科幻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引领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影特效底层核心技术和平台工具,支持电影数字内容加工处理和数字版权保护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国产高精尖电影装备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电影特效技术标准体系。
同时,引导符合条件的从事电影特效技术的企业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进一步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
电影导演韩延曾表示,中国导演拍硬科幻题材欠缺经验,工业化也存在差距,一个道具或是场景的预制件都要花很久的时间去研究,甚至要在国外定做,没有专业团队解决这些问题。这导致导演在执行剧本时,还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道具等问题上。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认为,对科幻片的后期特效制作工业,国家应给予特定的政策倾斜予以鼓励,从技术基础上为科幻电影解决后顾之忧。对科幻片的投资,国家应有相关政策引导和科幻电影专项基金的补助。
他还提出,中国科幻片在目前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水平制约下,还不宜全都以大投入为主,应有各个量级和类型的科幻片并驾齐驱,既有大制作,也应有将科技想象置入现实生活的中小成本的软科幻电影。
理念关:科幻不等于科普,要防止过度解读
科幻电影的发展,根本是科幻作品的创作。《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科幻电影人才培养,推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等,向科幻电影人才倾斜。
同时,鼓励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加强科幻电影相关人才培养。积极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科幻科普电影,利用科幻科普电影开展科学教育。
张卫认为,在科幻文艺的创作中,不要用现实主义限制自己对未来中国的想象力。美国电影《2012》能想象出中国短时间内制造了诺亚方舟拯救了人类。《流浪地球》之前的中国电影,却没有对中国人纵横宇宙的想象力。我们应该对单一的电影观念予以丰富和升级,相信非现实电影依然能传达正义、勇敢、责任、牺牲等正面价值理念,传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彰显我国的软实力。
科幻作家韩松在评论《流浪地球》时曾提到,科幻预言了多样性的未来,而不一定就是我们规划中的未来,甚至预言的是危机。有人建议对电影应进行科学审查,防止伪科学。这既需要,但也要慎重。很多科幻想象不是以现实科学为基础的,科幻更多是拓展想象而不是进行科普。
他建议,科幻电影的审查,需要主管部门更加包容,主要是看最终效果。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解读,这样科幻才能在正常轨道上健康成长、长远发展。
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马俊锋从科普创作角度提出,我国的科普创作者大多为理工科背景,在人文艺术方面积累不足,应加强科学共体与人文艺术工作者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产生更多精彩的作品。
(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