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月17日讯 雪峰村位于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地,素有“英雄山”之称的雪峰山,是怀化市会同县最偏远、海拔最高的一个山村。共有216户676人,侗、苗族占74.2%,村民散居在雪峰山深处十多平方公里的沟岭间,贫困发生率达42.3%,2017年人均年收入仅2976元,一度“穷得让人心痛”。
2018年3月16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驻雪峰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梁利平一行3人进驻雪峰村,开启了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回忆起两年前他和队员刚进村的情景,梁利平说:“摸清情况是我们进村做的第一件事,可没想到,我们日夜兼程,这件事还是用了37天才做完,但是这37天花得值。”
筑牢圆梦之基
在走访过程中,梁利平发现,雪峰村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各组之间交通十分不便,村里的通讯信号也弱、有些村民还用不上自来水。于是,梁利平立马着手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尽快解决村民的基本需要。
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村里硬化通组路、入户路和新建林区产业路35.2公里。据村主任李洪爱介绍,现在村上组和组之间都通了路,村里还新修了一条环村公路,即使塌方也不会被堵在山里,“以前出门都要穿雨靴的,现在只有去山里做事才穿了。”对于村里新修的村部,李洪爱骄傲地说:“我去的地方少,但是来我们村的人都说我们的村部是全县最好的,我就知道我们的村部是这个。”说着他伸出了大拇指。
据原雪峰村的村支书吕少先说,梁利平发现村里通讯网络覆盖不全面,是发展文旅产业的瓶颈,就打算在村里建两个联通基站。为了这件事,梁利平从县里跑到市里,市里跑到省里,磨破嘴皮才说服人家。说到这里,吕少先眼眶微红,“这么负责,这么细致,难得呀!我们是幸福了,委屈的是我们的工作队啊!”
在工作队的带领下,雪峰村整治河道,修建灌溉水渠、防洪堤、拦水坝、排水沟,完成全村安全饮水工程;对农网线路和入户电线进行全面改造;全面推进侗、苗民宿改造、厕所革命、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构建美丽幸福的雪峰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发展,这里的日子有奔头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来到村里指导工作说:“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这一宗旨,梁利平整理制定出雪峰村全面发展的三年规划,涵盖基层组织建设、产业脱贫攻坚、人才教育培训、乡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共有12个大项、29个小项的奋斗目标。
在充分调研考察,咨询专家、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雪峰村一、二、三产业全面立体式发展。雪峰村流转闲置土地开垦高山茶园553亩,歌郎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81户贫困户入股,并覆盖周边9个村;成立鑫雪丰种植合作社以订单采购方式种植太子参;与四川省湘之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种植高山辣椒;与新有爱农业公司合作打造“云上雪峰”贡米品牌,雪峰村的贡米蒸出来的饭又香又糯,12000多斤贡米不到一天就销售一空。
此外,雪雾养殖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雪峰村村民邱平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扶贫工作队扶持村里两个养鸡大户带领137户农户养殖雪峰乌骨鸡。鸡销路很好,2018、2109年收入达到117.6万元;今年,6个鸡棚拔地而起,一次性可养万余只鸡,一年可养二批,一年下来养2万多只鸡不在话下。雪峰界养牛专业合作社目前共养殖浪牛近100头。
随着种植和养殖业规模日益扩大,如何把雪峰村农产品搬出大山、畅通销售渠道,成为梁利平心中悬着的巨石。吕少先说:“大年快三十了,工作队还在帮村民在外面搞销售,老百姓心里都知道。”
“多亏了扶贫队,今年我卖了十几头牛,赚了几万元。”村里的浪牛养殖大户张宏元笑呵呵地说,扶贫队不仅帮忙盖了牛舍,组织和指导村民养牛,还帮忙联系销售渠道。
当工作队来到村民雷太发家收成鸡时,雷太发感激地说:“之前你们帮我把贡米卖了个好价钱,现在又帮我们销售雪峰乌骨鸡,今年可以开心过个红火年了。”
在湖南省文旅厅系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雪峰村销售贡米13万多斤,收入约84.5万元;销售雪峰乌骨鸡近万羽,收入约117.6万;销售浪牛肉、冬笋、土鸡蛋等30多万元。
林道华是土生土长的雪峰村人,开过拖拉机,跑过货运,还在外面做了多年生意。原本林道华在村里开有木材加工厂,但在扶贫工作队的呼吁下,他为保护雪峰村生态而毫不犹豫地关闭了工厂,转而投入楠竹加工扶贫车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绕着我们村的雪峰山就是这样一座金山银山,是兴村的‘本钱’,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林道华说。
雪峰村约有6500亩楠竹,加上周边村镇,全村周围的楠竹面积有两、三万亩。楠竹的生产周期短,再生速度快。“以前,雪峰村取之不尽的楠竹资源一直是乡亲们心里的痛,因为交通不便,楠竹很难大规模向外销售,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腐烂。”工作队现在修通林区产业路9.6公里,并引进优质企业和村里能人共同投资300万元建成的“雪之锋”楠竹加工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干簧片、竹丝、竹地板等竹家具制品,年纯利润约120万元。
作为“雪之锋”楠竹加工扶贫车间吸纳就业的贫困户之一,雷太明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留在家中照顾高位瘫痪的妻子。妻子不幸过世后,去年他只身一人到怀化洪江打工,虽然能挣到一些钱,却不能顾及到家里。“如今家乡建设好了,能回到家门口工作,每月有三四千元工资,加上我种的五六亩云上雪峰贡米,生活很富足了。”雷太明面带微笑说。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像雷太明一样选择回村就业,2018年仅回来两个外地打工人员,2019年回村就业的村民有27个。
依托本地自然、历史资源优势,工作队大力发展文旅、农业。雪峰村与湖南麦萌公司合作,打造“微长征”沉浸式体验党(团)课、“竹林七贤”康养民宿、艺术写生客栈等文旅项目。开展百人团队野外露营、党建徒步行等尝试性旅游接待活动,把雪峰村打造成“洪江古商城-雪峰村-高椅古村”旅游线路重要节点。
作为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地,雪峰村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长征途中的重要场景“微缩”植入村里一条被誉为怀化市“最美徒步线路”中,打造了“微长征”沉浸体验式党课。今年6月28日试运营以来,“微长征”沉浸体验式党课已吸引约2000人参与。村民雷晚英烧的一手好菜远近闻名,“七一”前后,雷晚英家的农家菜馆接待了800多位游客用餐,收入一万多元。
络绎不绝的游客也给村里的贫困户袁建平家带来了“活钱”。前些年,袁建平要同时照顾曾是抗战老兵的外公和70多岁的母亲,儿子在外学习手机维修技术也需要学费,家中的收入都靠他和老伴务农,一年只能挣几千块钱。“2018年,外公去世了,之后扶贫队进了村,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把家里的房屋改造装修,开起了民宿,还获得8000元补贴。”袁建平说。据统计,3年来,袁建平家的民宿共接待了游客1600人,2019年家里收入3万多元。
2019年底,雪峰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曾经的省级深度贫困村已蜕变为脱贫致富“网红村”,并被评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2018年7月6日,雪峰村喜雨绵绵,禹新荣一行不顾路途遥远、山路弯弯,驱车六小时来村走访、调研,为着力推进雪峰村"精准扶贫"工作诊治开方。时隔两年,2020年7月2日,禹新荣一行又对雪峰村村容村貌以及艺术写生研学基地、“微长征”沉浸式体验党课路线等文旅产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对“雪之锋”楠竹加工扶贫车间帮助32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等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看到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问题,又让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对雪峰村被怀化市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同心美丽乡村示范村感到非常欣慰。
发展多元文化,筑心灵之乡
“以文化人,扶贫先扶志扶智。为充分发挥好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们开展了特殊党日、关爱留守儿童、进村慰问演出等主题活动,提振了贫困村民的精神力量,激发了大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梁利平说。
雪峰村侗苗风情浓郁,历史古迹多,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工作队引导该村挖掘村寨文化古蕴,耕耘一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沃土,彰显“云上雪峰”古色魅力。
工作队在保护文化遗迹的基础上,发掘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建设。工作队保护和修复红军亭、长征路、歌郎洞、扁担坟等历史文化遗迹,挖掘整理团鱼岩传说、歌郎洞传说等乡土故事7个,举办尝新节、端午节等传统民俗活动,请民间艺人向村民传授傩戏、苗鼓、斗牛舞等,请湖南省诗词楹联协会、书法协会会员为村民撰写制作嵌名楹联,举办“探寻千年高椅,行走云上雪峰”系列徒步文旅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兴旺。
此外,工作队还建设村级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文化长廊,在每个村民小组建设文化凉亭、书香驿站;组织设计村旗、村标,邀请村民参与创作村歌、产业歌;筹资82.9万余元成立了“幸福家园”基金,彰显“孝诚勤和”古风。
村里还成立了文艺队,“文艺队刚组建的时候只有10多人参加,现在已有七八十人,村里还成立了苗鼓队、广场舞队和曲艺队。”雷晚英说,扶贫队从市里先后请来10多位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授课。“现在,我们能跳几十支广场舞,会多种苗鼓打法,还能唱很多首歌,包括《我家住在雪峰村》《春风吹进雪峰村》等我们自己的歌,我还代表雪峰村去市里和县里演出了6场。”雷晚英说起这些时很骄傲。
如今走入村中,一路都是与书香为伴。一座座古朴的凉亭上挂着一幅幅笔锋流畅的对联,“挥墨雪峰染异彩,牧笔南楚绽新颜”让人一看便如走进了诗的世界。亭中还置有一个小书柜,书柜里有藏书可供在此小憩的行人阅览。住入民宿中,也有供游客翻阅的枕边书……
村里处处“藏着”文化气息。村部前的一片操场,散布着几十个球形石墩,绘着二十四孝图;村民们的房屋前都挂有对联,而且都是书法家精心构思的嵌名联,“来富堂”,“来路祥和车载福,富源深远浪推潮”。“太林居”,“太美清心流碧水,林森满目列青山”;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村民们就聚集在操场上跳广场舞,还用方言唱着自己的村歌,别有一番意趣,那是自信,也是一份自尊自强的真实流露。
雪峰村党支部书记伍永发说:“村里文化这一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前村里人没事了就是找人喝酒打牌,扶贫队来了,请了很多专业人士来指导培训,现在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有才艺了,没事唱歌跳舞,好热闹。开始的时候,村民们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现在,文化成为了村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扶贫先扶志,工作队成立了雪峰爱心公益协会,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募捐资金82.9万,建立“幸福家园”基金,对全村学生,特别是考上职高、普高、大学的孩子给予奖励,为学前班、幼儿园孩子提供营养中餐;发动湖南日报怀化站、兴梦橙等13家爱心企业、个人与雪峰村最贫困的13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多方联系,推荐本村贫困户的孩子入学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杂技专业就读,解决隔代贫困;多方协调,翻新了村部小学。
“我家住在雪峰村,青青松竹,袅袅炊烟,大山深处贡米香……”每天清晨,乡村广播里都会播放这首《我家住在雪峰村》。这首“村歌”唱出了山村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也唱出了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无限喜悦。借用一位诗人的话来说,现在的雪峰村,“山水间,诗画里,雪峰依旧,等您许久。走进美丽的雪峰村收获一路的憧憬……黑黑的雪峰乌骨鸡,黄色的雪峰浪牛,清澈的溪流井水,千年侗寨的风情,恬静的乡村生活,丰富的民俗文化,美味的特色小吃,这里的一切会让你沉醉。”
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下,在市、县、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帮助下,在工作队、村干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雪峰人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如今的雪峰村,是一幅读不完,看不尽的风景优美的山水画卷!(曾诗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