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敦煌“陷阱厕所”引发舆论关注。不法分子以路边厕所为饵,诱导路过车辆驶入厕所前松软沙地受困,借机强行索要拖车费,并阻止他人救援。
舆论发酵之下,相关方迅速采取了系列针对措施。9月15日,敦煌市公安局抓获涉嫌强迫交易罪的嫌疑人5名,其中2人已被刑拘。当日下午,涉事经营场所“陷阱厕所”被拆除。16日,针对“陷阱厕所”事件,敦煌开始为期40天的旅游行业专项整治。
如今,随着人们旅游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旅游信息的通达,游客对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水涨船高,更难以容忍侵犯权益的行为。
特别是今年,国庆黄金周将至,这是疫情之后的一个重要节点。艰难度过寒冬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对十一抱有不小的期待,将之看作是对冲疫情损失的重要机会。而很多游客,更是在兴致勃勃地规划着疫后的第一场长途旅行。
可以说,国庆黄金周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旅游行业触底反弹的重要节点。对于下了一番决心出门旅行的游客而言,此刻对公共服务、旅游环境和产品服务的感知更敏感,也会更苛刻。
如果旅游产品服务的供给方未能满足游客期望,甚至依然秉持“能宰一拨是一拨”的理念,不在服务品质提升上下功夫,而是希望用套路浑水摸鱼,那么,玩套路者肯定会遭到反噬,套路越深,反噬越急。
在移动互联和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由此产生的恶名会给目的地以及当地旅游企业带来不可承受之重,一旦舆情发酵往往就悔之晚矣。这既适用于一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景点,也包括一些传统老字号、地方名品特产等。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旅游行业的供给端和需求端这些年一直在“进化”。供给端上,网红景点、新旅游模式层出不穷,旅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需求端,掌握了信息主动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价格体系越来越透明,游客再也不是人生地不熟的“待宰羔羊”,那些宰客的“小把戏”,必定要翻车。
因此,扎实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才是提高口碑的唯一办法,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产品都需要有更多的高质量供给。
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事实上也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相关方的一次重大压力测试,各地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疫情防控是否精准有效、监管是否覆盖到了全域、经营模式是否创新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安排,不能得过且过、能宰就宰了。
“陷阱厕所”事件实际上已经提前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给各地敲响了警钟,各地当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毕竟,在当下节点,旅游业能“遇到”这么一个黄金周,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