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卓福村:勤劳致富正乡风 干群连心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0-09-30 14:45: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曾诗珈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我们的扶贫工作要培养老百姓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一种从学重教的乡风,把下一代教育好,才能为卓福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让卓福村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湖南省水利厅驻卓福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唐光泽对卓福村扶贫工作发出感慨。


卓福村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永茂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占地13.28平方公里,有1813人,总户数达5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76户671人,贫困户占比接近三分之二。“我们到村里之后发现村里面还是比较贫困的,特别是基础设施这一块很不完善,很多路没有通,也没有专门的村民服务中心。”唐光泽首先进行走访,调研实际问题,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

干部群众心连心 建强基层组织队伍

卓福村驻村扶贫队队员李杜坦言:“农村老百姓的工作是很难做的,老百姓讲感情,如果和老百姓感情不好,那么他们不管怎样都不干”。由于村里老百姓普遍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导致一些扶贫项目的征地工作十分难做,扶贫队曾上门二十多次才作通村民的思想工作,老百姓才同意征地。李杜告诉记者,为了让征地工作进展更加顺利,唐队长(唐光泽)请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村贤以及村里一些老同志出马一起工作,他们在协调沟通群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唐光泽和他的扶贫队也用许多真情实意的暖心行为换来了卓福村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卓福村的老书记宋守成在外地照顾孙子,有天他母亲一个人在家腿痛得无法动弹,李杜知道后就把她从家里背出来,队员王宁宁去叫了车一起把她送到了镇里的医院。从那以后这位老婆婆就经常给工作队送东西,“你们也不容易,给你们送点东西吃”。

扶贫队经常会组织在重阳节等节日去慰问老同志,一次扶贫队给钟季元老人送了一套保暖内衣,一条围巾和一个帽子。老人弥留之际和老伴说我不要穿寿衣了,我要穿唐队长他们送的保暖内衣,围巾,帽子,我要把它们带到土里去,这是党对我的关心和关怀。钟季元老人说:“自己是几十年的老党员了,到了这个年纪了党还这么关心我,我要把党和唐队长对我的关心带到土里去”。2019年初,钟季元老人穿着扶贫队送的这一套衣服离开了人世。

起初,卓福村的基层组织队伍比较涣散,在老百姓心中没有很好的影响和威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十分困难。面对这样的状况,唐光泽开始着手加强卓福村的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大家的推荐,唐光泽最终五顾茅庐请回了周考文担任村支书。周考文是一名退伍军人、老党员,拥有很强的党性观念,对党支部活动具有极高的积极性。为了将周考文请回卓福村担任村支书,唐光泽不停的做周考文本人,妻子,家人的工作。经过唐光泽的努力争取,周考文终于回村接任村支书。

此外,唐光泽还引导2位在在外务工青年回村任村干部、辅警。事实证明,三年脱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基层组织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长远谋发展 稳步推进产业扶贫

根据卓福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唐光泽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6项种养殖产业,以“党员+基地(合作社)+农户+技术+市场”五+模式建设大棚蔬菜、生态油茶、林下土鸡、黄牛养殖等四大产业基地,帮助群众增收近300万元。并且积极发展黑猪养殖,采用以奖代补方式,以“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连续三年带动贫困户发展黑猪养殖产业,对养殖农户给予奖补,共有208户贫困户养殖451头黑猪,奖补贫困户35.91万元,帮助贫困群众增收200多万元,户均可增收万余元。

李杜告诉记者,去年唐光泽队长劝村民养猪,村里猪从18年的91头增加到19年的199头,又刚好碰到非洲猪瘟,猪价上涨,从每斤10元涨到每斤30元,卓福村防疫得当,最后村民们也靠养猪发了财。“工作队带领我们养猪,我们的收入提高了不少!”村民们很感谢工作队,轮番请唐队长与队员们上门吃猪肉,以示感激之情。

此外,工作队力推养牛产业。尽管当时大部分人觉得风险大,但是工作队力排众议,科学布局规划,成立了永顺县卓福养殖专业合作社,给卓福村打开了增收致富新渠道。

扶志扶智拔穷根 文化建设育文明乡风

在脱贫攻坚和扶贫工作中,更重要的是改变老百姓的思想,从思想上击垮贫困。唐光泽刚来卓福村时发现,很多老百姓过度依赖国家的政策,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贫穷可耻”的想法。见此情形,2018年工作队在全村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卓福好人、自强标兵、脱贫先进等先进人物的评选,并让文艺队敲锣打鼓为获奖村民送去奖状,让老百姓明白脱贫光荣,以此激发大家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此外,还在村里还开展文艺演出和运动会,用小品这些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群众,同时在运动会中让老百姓迸发出上进拼搏的精神,鼓励大家积极争取先进。

为了在卓福村营造文明乡风,老百姓的门前门后贴上了许多传统家训家风。唐光泽认为,卓福村不止要脱贫还有以后的乡村振兴,只有家风好了家庭才能好,家庭是村的单位,只有村风好了,一个村才有长远发展。所以唐光泽组织村民将一些包括曾国藩,朱子家训等汇集在老百姓的屋墙上,慢慢引导感染百姓。同时,对村里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人制定奖励政策,考上清华北大的奖励2万元,考上重点大学的奖励五千,考上一般本科奖励2千,考上专科奖一千,重点高中的奖两千元,以此让老百姓间形成从教重学的风气。

“只有解决了下一代的教育就业问题,才能让村民实现长远脱贫”。村里有个叫龚晶的小女孩,初中没毕业父母就让她去广东打工,唐光泽知道后就去做她父母的工作,耐心为龚晶父母分析利弊,最后龚晶顺利来到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财会。唐光泽还为卓福村的孩子争取了读书的绿色通道,任何应届初中毕业生都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到水利职院读书,希望能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2018至2019年卓福村总共奖励了45个考上了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孩子。此外,唐光泽和他的队友希望为山里孩子打开外面世界的窗,让他们摆脱井底之蛙的命运,带他们参观地址博物馆,参观岳麓书院,为孩子们心里埋下理想的种子。

唐光泽一直坚持认为,扶贫工作是想让老百姓在思想上扎起行动上干起,在文化教育上受到熏陶,培养百姓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一种文明的从学重教的乡风,把下一代教育好,才能让作福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让村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惠民便民为要义 狠抓民生工程建设

除了把基层组织建设好,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进一步完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

卓福村的贫困情况主要是是因灾致贫。2003年,连续不断的暴雨导致地质滑坡,山洪爆发,很多田地被摧毁,老百姓因灾致贫,河堤治理成为当务之急。“一到下雨就不敢睡觉,因为一到下雨河边的土地就会被淹。”住在河边的周淑姬一家苦不堪言。工作队一气呵成,检修了两公里的河道,现在河堤河道顺利建好,周淑姬和家人的居住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因为害怕被水淹,老百姓以前不敢种大棚蔬菜,但现在河道建好后,大棚菜也可以放心大胆种了,现在卓福村的河道两边发展了50亩大棚。此外,以前由于道路不通,老百姓出行也不方便,扶贫队来卓福村后开始修路和路灯。现在,老百姓在河道整修,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获得了很强的幸福感,真正感觉得这个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工作队与卓福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11月顺利摘下贫困的帽子。经过两年奋战,卓福村累计完成各项目建设2600多万元,全面推进水、电、路、河、房、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土鸡、黄牛、油茶、大棚蔬菜等产业也取得积极进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全面改善。(曾诗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