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水洞村:旅游服务业下的高质量脱贫

发布时间:2020-10-09 10:57: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曾诗珈 袁思淇 何灿  |  责任编辑:宋卿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白水洞村内的棠溪河两岸垂柳随风飘荡,溪水潺潺,银白如练;河上桥梁横卧,气势如虹;桃树被日光映衬着,下自成蹊,碧桃、波斯菊、向日葵、格桑花争奇斗艳,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漫步在这座美丽乡村,无一人不赞叹风景秀丽。



白水洞村位于湖南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是由原白水、曾家、杨柳、洞口、石峡、樟木等6个村合并而成,也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洞景区所在地,白水洞以其山清水秀、洞幻石奇、人文攸丰而著称于世。风景区现有景点480多处,一级景点30处,省、市重点保护文物8处。2015年至2017年,湖南省司法厅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白水洞村。在2017年,白水洞村顺利脱贫出列;2018年被评定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单位;2019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同年还成功举办湖南省冬季乡村文化旅游节;今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发展规划科学,村庄特色鲜明

“第一次来白水洞,我就被迷人的溶洞、绝壁的奇观、高悬的瀑布所吸引,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所暂住的民宿又能让我享受到棠溪河两岸垂柳随风飘荡,溪水潺潺;桃树被日光映衬着,下自成蹊,碧桃、波斯菊、向日葵、格桑花等各种花儿争奇斗艳等美景,这样的生活岂不快意潇洒。我回去之后肯定会向亲戚朋友们安利白水洞。”一位旅客热情的对记者说道。

白水洞景区的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在立足本土文化地理资源优势,广泛听取民意,邀请湖南农大的专家团反复充分论证的前提下,高标准地编制了《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和《白水洞村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与设计》,绘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蓝图。政府投入1000万元完成了棠溪河沿岸、塘白旅游公路沿线两旁127栋的建筑的立面改造,打造了白底蓝腰、整齐划一、江南水乡气息浓厚的建筑集群;同时,统一了白水洞安置区、曾家安置区以及规划范围内房屋的建筑风格,外观为传统仿古建筑风格,外墙装饰仿古防腐木和钢架雨棚,屋顶为小青瓦坡屋顶,特色鲜明,既符合景区的规划,又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



产业优势突出,融合发展向好

白水洞村以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为中心,集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一园三基”(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曾家精品水果、荷花基地,樟木东魁杨梅、红心柚、南方苹果基地)的休闲产业发展格局。2019年基地出产黄桃5万余斤,并且成功举办了白水洞第一届“黄桃节”。这里的黄桃味纯肉厚,赢得了游客的“点赞”。今年3月,基地内艳丽多姿的桃花和金光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慕名而来的游客超过12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30亩葡萄、无花果采摘基地、100亩太空莲基地,100亩南方苹果、红心柚、东魁杨梅种植基地,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上门观光、采摘、体验。



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健全

白水洞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罗山湖水库水质清澈,碧蓝有白水洞村的“九寨”美誉;棠溪河两岸垂柳、桃树交相辉映,下自成蹊,碧桃、波斯菊、向日葵、格桑花等多种花卉争奇斗艳,河内溪水潺潺,银白如练,鱼虾嬉戏,河上桥梁横卧,气势如虹。2019年湖南电视台以“人间四月芳菲艳,踏青赏花正当时”为主题对棠溪河两岸鲜花盛开的美景进行了宣传报道。

村内还专门成立了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小组,不断改善村庄环境,打造优美整洁宜居新农村。走在户户通的水泥路上,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消防设施、娱乐设备等齐全;农家乐、休闲农庄应有尽有,干净整洁的客房、餐厅给游客们带来宾至如归的愉悦。

村内现有餐饮住宿门店12家,珍稀植物园1处,月亮湖赏花点3处,棠溪河赏花点1处,文化广场2处,“车水”农事体验2处,康养中心1处,休闲垂钓场所1处。值得一提的是,村内正在修建农耕文化博物馆,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白水洞村的本土腰鼓队、龙灯队更加让这片土地充满灵气,此外,白水洞古院文化传承区的剪纸、摄影、美术书画作品展厅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联结机制紧密,带动作用强劲

在白水洞村,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直接帮扶贫困户55户,191人,委托帮扶424户,1553人,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元,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30余个。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村民年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4100元增长到现在的1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不足1万元增加到11.5万元,通过结对帮扶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2020年,白水洞村充分利用一层门面的优势引入了邵阳市浩翔青少年研学有限公司,目前一层的学生公寓已经装修完成。通过招商,增加贫困户收入200元每人每年,提供工作岗位300余个。

脱贫攻坚再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严塘镇负责人表示,脱贫摘帽后,他们将继续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的指示精神,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育强做大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防范返贫长效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曾诗珈 袁思淇 何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