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汉文化论坛结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0-10-19 18:08: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涵  |  责任编辑:宋卿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10月19日讯 10月17日下午,首届汉文化论坛今天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围绕“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两汉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底蕴、文学艺术成就及其所构建的精神家园,彰显了引领性、高端性、国际性和特色化,可以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文化的盛会。

本届论坛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层次高。国家有关部门单位领导,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徐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50人参加。因为疫情原因不能成行的波恩大学终身教授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稻畑耕一郎、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教授金庆浩也专门发来视频对论坛举办表示祝贺。故宫博院原院长单霁翔,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等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演讲。



二是范围广。本次论坛汇集了海内外文化名家、学术领袖、文旅精英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强化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会的专家学者中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机构的教授、学人及研究者,也有国内外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知名文化企业家,以及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文旅界的有关代表。涵盖了哲学、考古、文学艺术、民俗、文博、文旅等多个领域。

三是成果丰。主论坛及五个分论坛,多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演讲或交流发言,围绕两汉文化的时代价值、现实意义、文旅融合等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对话交流。让我们对两汉思想文化、两汉风俗、两汉文学艺术、徐州汉文化的特色与贡献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两汉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入的认知。开幕式上举行了江苏省两汉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论坛同时还举办了“四省十市”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圆桌会议,为进一步加强汉文化研究阐释,凝练汉文化独特价值和鲜明特色,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强大推力。



四是活动多。围绕论坛的举办,策划组织专题宣传片《大风起兮》、大型舞台剧《大风歌》、“醉两汉•最徐州”创意短视频大赛、汉服设计大赛及展演、《石说历史》汉画像石专题展、汉文化文创产品大赛获奖作品展等多项配套活动。另外,举办了“名家(作家)十人看徐州”采风创作活动,著名作家毕飞宇、丁帆贾梦玮、潘向黎等全国知名作家行走两汉、感知徐州,书写徐州故事、传播徐州精彩。可以说,本次论坛不仅是高大尚的学术思想盛宴,也是接地气的群众文化节日。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琪说首届汉文化论坛担负着破题的任务,探讨徐州为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根据徐州本土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概括为徐州对汉文化形成发展的六大贡献,即轴心时代的原创之功、先秦文化的复兴之功、文化江山的统合之功、儒释道早期会同之功、大汉气象的文创之功、大汉文化的弘扬之功;徐州及周边地区不仅是轴心时代的中华文化摇篮,而且是道家思想的原创区,儒家思想的成长区,诸子思想的融汇区,从而成为大汉文化的源头和发祥地。徐州人产生了一大批儒学大师,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刘交及其世孙刘向、刘歆。刘交开创了一个几乎涵盖西汉政权相始终的儒学世家,输送了一批中坚力量,光耀西汉,辉映千年,贤才辈出。儒释道早期文化汇通于徐州,这是大汉文化开放的必然结果,大汉文化开辟了新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别开了新生面,中国人逐渐有了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相匹配的自圆自恰的文化架构和精神架构,心灵得到了安顿,历时近两千年历久弥新使汉文化越发辉煌灿烂。



论坛期间,15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了多维对话,论述详实、见解精湛、视角丰富总的来说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一、两汉文化的生成及演进。二、两汉文化的挖掘及表达。三、两汉文化的价值及使命。主论坛及五个分论坛从多方面揭示出两汉文化的生成、确立及影响。不是对两汉文化一般性的描述,而是从文化原型、范型生成和价值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覆盖面大,涉及领域多,为探讨中华文化与两汉文化的关联找到了重要切点。

特别是两汉文化的挖掘及表达,如何让灿烂的两汉文化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力?论坛从主题到研讨,本着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姿态,在学术理念、理论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推进。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达成一种重要共识:对两汉文化进行扬弃继承、创新转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养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推动发展。(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