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搬来这里,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湖南邵阳武冈市湾头桥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毛冬梅向记者诉说了搬来善星小区后的感受,丝毫不掩喜悦之情。
湾头桥镇是湖南武冈的北大门,距城区13公里,与洞口、绥宁两县接壤,有行政村27个,总人口8万,贫困村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995户共10126人。武冈市严格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善星小区作为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一个集中安置点,目前已为365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提供了安身之所。
公益岗位帮扶、资产收益帮扶双管齐下
据湾头桥镇善星小区的管委会主任伍常青透露,善星小区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提供人均25平方米的住房面积,还有额外的补助租金分红。湾头桥镇的安置点共有160个门面,门面租金收益60余万元,都将统筹作为搬迁户后续扶持资金,扣除弥补小区物业管理不足等相关费用后,按易地搬迁人数补助到每户每人,预计人均年收益200元,帮扶到脱贫为止。
此外,善星小区设有卫生院,为每户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每个月还为居民提供一次免费的健康检查。伍常青告诉记者:“湾头桥镇政府给了小区居民很大的关怀和帮助,疫情期间镇里的卫生防疫站还为小区送来了200个口罩。”
扶贫、低保“两线融合”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健康扶贫方面,武冈市出台了《武冈市健康扶贫30条措施》等文件2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住院医疗救助不限病种,按政策范围内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医疗费用设置起付线,起付线4000元以上部分救助50%。按照“七统一”模式推进“一站式”服务,截至2020年6月底,贫困人口经“一站式”结算83243人次,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兜底保障补偿比例达87%,县域外33种大病经规范转诊后在定点医疗机构兜底保障达80%。
今年57岁的毛冬梅是湖南邵阳武冈市湾头桥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家里有一个34岁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需要照顾,“我儿子的治病费用政府能报销80%。有了政府的扶贫,我也可以安心在家照顾儿子了。”2006年,毛冬梅的儿子初中毕业因没考上高中就辍学外出打工,期间工作压力很大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没带身份证走丢了三年。说起儿子的事,毛冬梅很后悔:“当初如果不跟儿子灌输读书无用论,也许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以前,毛冬梅一家住在山下破旧的瓦房中,山下交通不便,下雨天屋顶还会漏水。现在,毛冬梅一家3口住进了湾头桥善星小区里75平方米的安置房,全家人除了靠低保维持生活外,毛冬梅还会做些帮人缝补衣服的活计贴补家用,毛冬梅的丈夫也会自己种菜打些零工,全家人的生活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搬来这里,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毛冬梅向记者诉说了搬来武冈湾头桥善星小区后的感受,丝毫不掩喜悦之情。
思想引领扶贫工作亮点频出
近年来,武冈市勠力攻坚、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扶贫脱贫工作方法,总结出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新措施新经验,并取得许多优异成绩。针对无现成经验可循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探索出“一严三好”的经验,即严格中央对住房建设投资的标准,保证就业好、资产增值好、可持续发展好;针对健康扶贫方面有明确要求但没有具体操作办法的情况,探索出先诊疗后付费等健康扶贫三十条;针对扶贫对谁负责的问题,主动开展“一述职两评议”,对贫困户负责。
经过武冈市扶贫人员与老百姓的共同努力,武冈市的易地扶贫工作取得许多喜人的成绩。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扶贫资金管理考核排名全省第一;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卷两会》节目推介并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湖南省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现场会在武冈召开并作经验介绍,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武陵山片区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铜鹅产业扶贫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中进行专题介绍,健康扶贫经验在中央政研室《学习与研究》(第9期)、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第21期)推介等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武冈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持续加强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统筹抓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小区卫生环境好,衣食住行都很方便,附近有学校、医院还有健身房。”走进善星小区,群众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生活的品质得到了切实的提升,“安居”、“乐业”双实现,善星小区居民推开幸福之门,正大步迈向自己的小康生活。(曾诗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