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9日讯 11月7日上午,由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徐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徐州市中医院、徐州博物馆承办的2020国潮汉风中医药文化节暨徐州市中医院第十二届膏方节在徐州市博物馆举办。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崔锋、徐州市中医院院长刘峰、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牛刚、徐州市卫健委中医处处长尚文良等相关领导及徐州市中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群众、地方媒体参加活动。
活动中,讲好徐州历史故事、汉画像石上的中医药故事、八段锦演示等环节非常精彩,徐州市文广旅局局长崔锋与徐州市中医院院长刘峰为徐州市中医药非遗传承基地揭牌,与会领导与嘉宾共同见证2020年国潮汉风中医药文化节暨徐州市中医院第十二届膏方节的启动。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传奇源远流长,两汉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等交相辉映,在中华文明画卷上留下了鲜明的徐州印记,也拥有许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市共有9项中医药类项目列入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徐州市中医院的祛腐生肌膏是徐州市唯一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医药类项目。
徐州市中医院院长刘峰在致辞中说为了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徐州市中医院于2009年举办了第一届膏方节,至今已11个年头。徐州广大市民对膏方养生保健,防病强身,调理治疗的作用有了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对膏方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献给广大徐州市民的一份情义和礼物。近年来,徐州市中医院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勤于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自2009年以来,徐州市中医院已连续举办11届膏方节,多位专家坐镇“冬令膏方门诊”,为市民诊脉、辩体质,“量体裁衣”定制膏方,让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广大市民对膏方养生保健、防病强身、调理治疗的作用有了越来越充分的认识。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牛刚在主持活动中表示,当前,徐州市为进一步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医药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建设,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深入挖掘民间传统中医药药方,开展广泛深入的走访调查,将更多散落在民间的精典药方记录下来并列入保护范围;大力开展传统中医药的宣传和中医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宣传,增强中医药传承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简化评定程序,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简化认定手续和程序,使得更多优秀的中医药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活动期间,徐州市中医院部分工作人员、医师接受了采访。徐州市中医院肿瘤科第五批名老中医传承人、孙梦霞全国名老中医负责人刘峰林说,中医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做大做强中医药文化,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老百姓做起,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要发扬中医药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中医药在现代生活中,已经起到西医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要好好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遗产。
徐州市中医院第三门诊部负责人、主任中药师黄东智说在韩国和日本,他们所讲的“汉方”,就是汉朝的汉,方剂的方,他们用的就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知识。我囯第一部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里面有365种动、植、矿物等来用于人们疾病的治疗,我们现在还展示了一些传统的中医药的炮制技术、制药技术,展示了药茶、药膳等药食同源方式方法;还有中医药的鉴别、鉴定,还有我们医院的一些制剂的展示;古时所说药食同源,实际上有很多食物也用作中药,和中药一起起到治疗作用;另外我们制做了一些中药香包,待会赠送给大家,这个香包是国医大师周仲瑛针今年新冠脑炎疫情开具的处方,对秋冬季节流感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据悉,目前徐州市共有1项中医药类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中医药类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中医药项目9项。徐州市中医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徐州市中医院还是徐州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类项目--祛腐生肌膏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