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和塔: 未完成的方案 梁思成的遗憾

发布时间:2020-11-17 10:08:57  |  来源:钱江晚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尚槿
大字体
小字体

1934年10月,杭州最好的金秋时节,梁思成、林徽因来到杭州小住了十天。

不是来度假的,相反,时年33岁的梁先生忙得不可开交。1931年起,梁先生担任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从此开始了破译《营造法式》的漫长旅程——

1932年,他调查了大量北平的古建筑,初步廓清了清代建筑的基本营造法则,完成《清式营造则例》,并于1934年初出版此书;

1932年,调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同年调查了天津宝坻广济寺;

马不停蹄,1933年开始拓展调查范围。年初,调查测绘了正定开元寺、隆兴寺、天宁寺等;同年9月,调查了云冈石窟;同时调查了大同辽金建筑群,华严寺与善化寺以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1934年,考察晋西南,有太原晋祠及赵城广胜寺等。

平均到每一天的工作计划,几乎都是满的。包括梁先生在内的营造学社全体成员,当时都还没有精力顾及到为数较少的南方古建筑。

梁氏夫妇怎么会跑到杭州来?他们是应约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为什么要复原六和塔呢?因为他觉得这座塔,难看。

要造钱塘江大桥了

先请梁思成给六和塔瘦身

梁思成被请到杭州来,其实和钱塘江大桥有关联。钱塘江大桥开工仪式,是在1934年11月。

在考察钱塘江大桥北部口的选址时,当地官员定点为古代的龙山渡口(今之江路)位置,这是自古以来的一处交通要道。调研时,那位官员发现边上的六和塔,已残破,太难看了。所以他要请当时最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亲自来设计六和塔的复原方案。

梁先生也一点不给六和塔面子。在1935年发表的《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开篇上,他就说:“觉得六和塔的现状,实在是名塔莫大的委曲;使塔而有知,能不自惭形秽?”

他还继续吐槽:“现在在钱塘江边,或自江上,远远就可以望见肥矮十三层檐全部木身的六和塔。”原来是嫌弃人家身材不好。

六和塔最初是在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由吴越王主持建造,以镇钱塘江潮。这座原本有九层的木塔,在北宋宣和年间,被方腊起义军烧毁。南宋时官方重建,造了七层砖身木檐塔。

到明清时代,六和塔木构又几经毁坏、再建,最终由光绪年间的钱塘籍官员朱智,主持重修了七层塔外部木檐。梁先生认为,六和塔难看要怪朱智,而他要“复原”的,是南宋时期那次重建六和塔的状貌。

梁先生的愿望也很迫切,他觉得,“钱江铁桥,北岸桥头就在(六和)塔下里许,将来过江来杭的旅客,到这岸所得第一个印象,就是这塔,其关系杭州风景古迹至为重要。所以我以为不修六和塔则已,若修则必须恢复初建时的原状,方对得住这钱塘江上的名迹。”

这也是营造学社的古建筑调查工作,第一次到达了江南。这次考察,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后来加入营造学社的另一位成员刘致平先生一起,考察了杭州的六和塔、测绘了闸口白塔和灵隐寺双石塔。梁先生夫妇又专程前往宣平(今武义),调查了陶村延福寺;还在回杭途中,发现并测绘了金华天宁寺里的一座元代大殿。

南宋的里子清朝的外衣

六和塔最后的重修破了规矩

当年梁思成先生回到北京后不久,就做好了六和塔复原重修计划,其中包含他手绘的六和塔复原状图(立面、断面、七层以及屋顶平面层)。

2020年11月9日,记者拿着复原图,去探访六和塔;带我解读六和塔的专家,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魏祝挺老师。

梁先生的观点,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有一定古建筑素养的学者的审美认知。与南宋营建的六和塔木檐相比较,清光绪版本在继承中国古建筑形制规范上,相形见拙。

清代重修的六和塔,明确记载是八角形七层塔,而我走到六和塔脚跟底下再数,全塔共有十三层了。怎么回事?

魏祝挺解释说,这十三层木檐是个外壳,其实是“七明六暗”,外面能看到的那六层偶数层,是走不进去的,里头就只有七层。

南宋时建造这座砖身木檐塔的做法是:忠实地模仿古代纯木塔的结构。中国楼阁式木塔的每一层,都有基座(一层为台基,以上称平坐)、屋身和腰檐。

清朝这种操作,在梁先生看来是违规的,而南宋的六和塔就是三好学生。

为什么?因为南宋的六和塔采用了《营造法式》所规定的标准。

前面我们讲到,《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编纂出版的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专著。“相当于是一个建筑法规,对建筑计划、工程造价这些建筑规范作了详尽的说明,可以避免贪污和浪费。”魏祝挺说,此时的南宋,严格承袭了北宋的这项营造规章。

南宋建造六和塔时,整个走完OA的过程,都刻在了一块碑上。这块南宋时期的《尚书省敕赐开化寺牒碑》如今还立在六和塔最下层中心室的位置。“这也证明了六和塔是官方式样的塔。”魏祝挺说。

古人评点杭州古塔时,曾云雷峰塔如老翁、保俶塔如少女,而六和塔如将军。

南宋时的六和塔,名至实归。塔长得精神抖擞。但在清朝的重修版本里,同样59.89米的塔高,每层廊的深度大约阔出去有2米左右(上层减缩)。“将军”,就显得发福了。

“将军”的标准身材如何?梁先生画在六和塔复原图里了。

“梁先生以六和塔本身(砖芯)内部的斗拱柱额为根据;再按法式去推求;并且参以与六和塔同时类似的实物为考证,所以他对于恢复六和塔原形,不感到困难。”

86年后,我们登临六和塔,在魏祝挺的指导下,我看见塔内组合丰富的万千斗拱铺作;每一层楼,类似古罗马大角斗场“叠柱式”那种富于变化的造型。

沿着南宋的砖身塔心,逐层往上攀登,这层层不同的布局,富于变化,又形成和谐的整体。人站在塔里头所形成的多维感受,宛如聆听一部引人入胜的交响曲,每一处结构,都是其中的华彩乐章。

未完成的“减肥计划”

六和塔本该跟应县木塔一样美

可惜在历史上,这首交响协奏曲终没有完美形成。

世易时移,请梁先生来的官员不久后即调任广东,六和塔没能配合钱塘江大桥的兴建而得到重修;而随着抗战的爆发,梁思成的热忱也只能随着这些图纸沉寂在箱底。

2020年11月9日,结束此次探访后,我们离开六和塔。在江堤边打车时,记者抬头再看了一眼塔。正值夕阳西下,某个角度,塔顶的铁刹在闪烁。

那部交响曲还在我脑子里行进,那塔刹所处的顶层,就是乐章的高潮。

我们在六和塔顶层的时候,魏祝挺特别指给我看有一处天窗的装置,“那是通向塔刹的口子。”塔刹上的天地啊,会是百鸟齐鸣,一目千里。

但是古建筑的考察工作,哪里有这么浪漫。

梁先生作复原六和塔的设计时,参照了类似的实物,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建筑,是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应县木塔。1933年,梁先生带着营造学社的莫宗江等年轻成员,对这座古塔进行了测绘。

据莫宗江先生的回忆:

“……最后把(应县)木塔中几千根的梁架斗拱都测完了,但塔刹还无法测。当我们上到塔顶时已感到呼呼的大风仿佛要把人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唯一的办法就是攀住塔刹下垂的铁链上去,但这九百年前的铁链,谁知道它是否已经锈蚀断裂,令人望而生畏。但梁先生硬是双脚悬空地攀了上去。我们也就跟了上去,这样才把塔刹测了下来。”

梁先生当时还给莫先生拍了张照片,紧张的莫先生只有一个脑袋入镜,——因为梁先生不是为了给莫先生留影,他是要拍完整的塔刹特写。

梁先生这种风格的照片,也被林徽因抱怨过,“在欧洲我就没有照一张好照片,你看看所有的照片,人都是这么一丁点,思成真可气,他是拿我当scale(标尺)。”

营造学社留下来的许多照片里,多是先生们的背影、侧面,而这些模糊的身影,却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