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京城文化地图:这条路上潜伏着百年文脉

发布时间:2021-01-07 08:56:0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尚槿
大字体
小字体

众所周知,北京城留存有数不胜数、积淀悠远的文化遗迹。为帮助居京或来京的朋友更切实、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这座“文化中心”的深厚内涵,今起,我们将走一些京城文化路线,带领读者用脚步丈量这座古老又崭新的城市,去阅读和品味,感受并触摸它的肌理。我们期待,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交织起来,将呈现出一幅既有温度又有时代感的京城文化地图。

Page One北京坊店

以精美装饰和独具特色的设计为主打

前门大栅栏在清、民国时期就是繁华的商业区。如今,该区域北京坊商圈,更是商业和时尚高地,拥有多个网红打卡地,此次活动的集合点Page One北京坊店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店与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都出自设计师董功之手。

随着扶梯缓缓上升,眼前呈现出壮观的景色:透过整面落地窗,正阳门箭楼毫无遮挡地呈现在眼前,它的左后方,依次露出正阳门城楼和毛主席纪念堂一角。

箭楼与城楼之间,是宽阔的前门东大街,而在民国以前,它们之间是瓮城,也就是有道墙从箭楼两侧将它围合起来,与正阳门城楼两侧的城墙相接。明清两代,前门城墙是内外城的分界线。

眼前的天安门广场,明清两代属宫城内。从天安门出来,有宽阔的御街,御街两侧是三省六部办公之所。民国时期这些办公机构被陆续拆除,逐渐变为广场。清朝实行“满汉分治”,规定内城只能由旗人居住,汉人必须住在外城,这造就了整个南城的繁荣。外城范围北起前三门大街,东南西分别到现在二环护城河的位置。

Page One是一家创立于新加坡的书店集团,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不同城市开设有连锁书店。2017年,曾出版过众多百万级销量图书的上市公司——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Page One(中国大陆)书店,并全新打造了坐落于北京原点的北京坊店,这是整个Page One系统最旗舰的一家店。Page One和西西弗、言几又、钟书阁,都属于典型的商场书店。它们往往选址于人流量很大的商场,以精美的装饰和独具特色的设计为主打,常常被打造成网红。

模范书局

主人是设计师,也是一位收藏家

出Page One左转,沿前门西河沿街向西,至煤市街向南,醒目的路牌指引“青睐”一行右转进入杨梅竹斜街。杨梅竹斜街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长约500米,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街,有很多出版社和书店,文人们愿意来此活动,所以这里也留下了不少老一辈“文艺青年”的身影。

胡同青砖墁地,两侧以老旧平房居多。路口北侧是栋二层小楼,透过爬山虎的枯藤,依稀可见“参茸”“批发”等字迹,那是旧时店名剥落后留下的轮廓。由此猜测,以前这里是家药材铺。绿茶说:“虽然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已经焕然一新,但在许多角落仍能发现历史的痕迹。多数人平常只在自己生活的小范围内活动,而今天的行走,可以带大家深入不熟悉的地方,通过书店这种文化载体,把一段路连接起来,去感受历史的讯息,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北京。”

沿胡同西行几十米,右侧有座小洋楼,浅米色的石材外立面,雕刻着精美的线条和纹饰,上下两层,一门两窗的开间,大门上方是凹刻在石材上的店名:“模範書局”。整个书店外观只有两种色彩:石材本色和门窗框架的黑色,朴素内敛,颇具历史感。绿茶说,这是一栋民国建筑,但这家书店是创立于2014年的新店。主人姜寻是设计师,做过很多书的装帧设计,同时也是一位收藏家,藏有非常多的雕版,现在这些藏品就放置在他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成立的文津雕版博物馆内。

模范书局在北京共有四家店,位于佟麟阁路中华圣公会教堂旧址的模范书局+诗空间,被评为2019年度最美书店。而眼前这家,是模范书局的第一家店,主打民国范儿,只有一层营业,二层不开放。

子安藏书票馆

收藏了大量西方藏书票

子安藏书票馆位于杨梅竹斜街154号。藏书者会找人专门设计藏书票,民国时期的很多文人都有这种爱好。“藏书是件雅事,雅的事情会辅助一些雅趣,就像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各种文房以及跟书有关的题跋等,它是从书里延伸出来的趣味,这些趣味会在读书人中蔓延成一种潮流。”

绿茶也认识这家店的主人子安。据他介绍,子安早年在国外留学工作,收藏了大量西方藏书票,并撰写了好几本相关书籍,回国后开设了这家藏书票馆。疫情以来,子安一直在波兰,目前店内是子安的父亲在打理生意。

绿茶自己也做藏书票。因为这几年他一直在画书店。这些画,有的做成藏书票、明信片、台历,和朋友们分享非常开心。

从杨梅竹斜街的尽头右转,顺着延寿街走不了几步,再左转,就进入了琉璃厂东街。琉璃厂是晚清民国北京乃至全国最著名的书街,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路北有个青砖门楼,门楣上刻着“敕建火神廟”。这是琉璃厂商铺供奉火神的场所,书店怕火,所以供奉火神。

琉璃厂这片区域元朝时叫海王村,是个小村子。明朝时形成书业小生态,基本是些书摊。至清乾隆朝后,慢慢盖起来很多房子。清朝中期,是中国藏书史的鼎盛时期,琉璃厂也在此时真正成为书业一条街,当时活跃着众多的旧书店,纪晓岚修《四库全书》时都经常来琉璃厂收书。

青云阁

前门这一片四通八达,你会偶遇很多的故居、很多的旧址

继续前行,青云阁在路左侧出现。拱形券门上方匾额处,隽秀地题着“青雲閣”三个字。民国时期这里是有名的四大商场之一。现在这个狭窄的门洞让人很难想象出它当初的辉煌,这是因为青云阁的主体建筑并不临街,它的南北两侧分别有狭长的通道,南通大栅栏西街,北通杨梅竹斜街。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北通道的门楼。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云阁与劝业场、东安市场、首善第一楼并称老北京四大商场,是个人气极旺的综合型商业娱乐场所。它在京城最早引进了台球运动,其时尚程度可见一斑。除了购物,这里还可以用餐、品茗、听戏、理发,里面还有几家非常好的古籍书店。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先生先后在此登台,鲁迅、沈从文、徐志摩等民国时期的文人也喜欢来这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他居住在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七年多的时间里,去得最多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琉璃厂,另一处就是青云阁。

继续前行,路南有家“北京济安斋书店”,墙上挂着非遗牌子。书店原址是“京都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创立于明朝万历年间,享誉海内外。这家书店是他的后人所开,第二十一代了。

书店对面的杨梅竹斜街61号是个大杂院,褪色的朱漆大门前有两个石狮子门墩。绿茶说,这应该就是酉西会馆旧址,沈从文来京后的第一个居所。说到会馆,绿茶说,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明清时期各省市县的“驻京办”,但并非政府机构,纯粹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汇集。高峰时期北京大概有五百多家会馆,在前门、虎坊桥、宣南地区最为密集,现在已所剩无几。

海王村市场

想了解琉璃厂的历史,有五本重要的参考书目

琉璃厂的古书业,绿茶介绍,名号多为斋、堂、轩、阁,现在也基本在沿用。转头看,会员们身后的“宝古斋”店名,还是晚清重臣,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所题。民国时期,琉璃厂有二百多家书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私人书店全部国有化,合并成一家——中国书店。但有些特别重要的牌子还留着,比如中国书店来薰阁、中国书店海王村。

课表中提到的伦明,是民国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位收藏家。当时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版本学家和古书店经验者叫孙殿起,他写的《贩书偶记》,也是藏书界的必读书。

关于琉璃厂的历史,有五本书不得不提:清乾隆年间藏书家李文藻的《琉璃厂书肆记》;民国四年藏书家缪荃孙的《琉璃厂书肆后记》;民国年间孙殿起的《琉璃厂书肆三记》;孙殿起外甥雷梦水的《琉璃厂书肆四记》。另外,孙殿起还写过一本《琉璃厂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