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屏障 湖北过半国土面积为林地湿地

发布时间:2021-01-20 09:06:36  |  来源:湖北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尚槿
大字体
小字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2020年,时值“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2020年12月中旬,湖北省林业局启动“两山”示范县创建工作。

放眼荆楚大地,绿水青山越绣越美,金山银山越积越高。

绿色打底筑牢生态屏障

为祖国河山添一片绿、增一抹彩,全民义务植树蔚然成风。

2020年12月18日,武汉市黄陂区武湖街长江之畔,100多名爱绿人士挥锹铲土,种下300多棵池杉。当日,中国绿化基金会、湖北省绿化委员会、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等单位,联合举行“蚂蚁森林武汉希望林”植树活动,拉开武汉市今冬明春义务植树序幕。

“蚂蚁森林武汉希望林”面积390多亩,将栽种43540棵池杉和栾树。这片希望林,将携手湖北省千万个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共同筑牢长江岸线绿色屏障。

践行“两山”理念,国土绿化是基础。

湖北省顶层设计,成立探索“两山”理念实现路径专项指挥部,接续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提升国土绿化率。

2014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大力开展全域绿化。2018年1月,省政府出台《湖北省精准灭荒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聚焦全省荒山,打响灭荒攻坚战;2018年6月,印发《湖北省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方案》,启动实施长江两岸造林绿化行动,力求补齐生态短板。

“山区绿化、平原绿化,城市绿化、乡村绿化,通道绿化、水岸绿化……让绿色成为荆楚大地最浓郁的底色。”省林业局局长刘新池说,持续的国土绿化攻坚战,使得湖北省国土空间基本实现应绿尽绿,生态承载能力稳步提升。

植绿更要护绿。

湖北省强化林地资源管理,划定四条林业生态红线,严格林地定额管理、用途管制,落实林地使用全过程监管。同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全省8025万亩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推进自然保护地管护,2013年以来全省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34个,保护面积1129.5万亩。加快湿地生态修复,2013年以来全省新增国际重要湿地3个,居全国第二位;新增国家湿地公园40个,总数达66个,跃居全国第三位。

一组数据标注绿满荆楚新刻度。

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人工造林1800多万亩。湖北省现有林地1.31亿亩,森林面积1.16亿亩,森林覆盖率41.84%,森林蓄积量4.15亿立方米;湿地面积2175.3万亩,林地和湿地面积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

“四朵金花”变现生态价值

熊熊篝火燃起来,欢快的土家摆手舞跳起来……隆冬时节,位于齐岳山脚下的利川市九渡溪民宿旅游度假村里,一群山外来客沉浸在原始森林的乐趣当中,享受森林康养带来的福祉。

利川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森林康养风生水起,佛宝山、甘溪山、齐岳山、星斗山四大森林康养基地人气爆棚,该市年接待游客1800余万人。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森林康养这一林业新业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19年,国家林草局等四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020年,湖北省委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健康养生与休闲旅游相融合,大力发展中医养生、太极养生、温泉养生、森林氧疗等大健康养生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健康小镇、康养综合体、中医药养生示范区。”

在政策的驱动下,湖北省森林康养蓄势待发。仅2020年,全省有41个单位分别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和中国森林康养人家。全省从事森林康养及相关旅游、休闲服务的企业及经济组织总数达300余家,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8亿人次,综合创收745.89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实现产值1250.32亿元。

森林康养只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途径。

“四朵金花,正促进全省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省林业局改革发展处处长邹黎曙说,湖北省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路径,形成了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康养、林特产业等4种主要模式。

位于通城的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3 亿元,建设高标准油茶基地 61200 亩,对接78个村,带动7600多户农户增收,形成木本油料模式;

蕲春县管窑镇细王垅村在杉木林下套种栀子花,举办“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旅游收入达 1200 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近1万元,形成林下经济模式;

宜昌市夷陵区官庄村山上山下连片发展柑橘 1.1 万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产业园区,形成林特经济模式。

全省现有木本油料林总面积达到772万亩,林下经济基地2800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2308万亩,森林旅游康养涵盖林地面积2976万亩,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1.85万个,直接带动和影响农户达到121.64万户。全省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近4000亿元。

制度创新驱动“两山”转化

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在恩施市开花结果。

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耿家坪村35户林农退出89.8 亩集体林地经营权30年,用于公益性公园建设,林农直接获利1246万元,也为恩施森林城市建设获得更多绿色。

分散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森林资源产生规模效益,新型经营主体和林农实现双赢。恩施市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入选全国第一批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典型案例。

多年来,省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在恩施市、谷城县推行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为林业发展蹚新路。

湖北省集体林权改革百花齐放,不断释放红利,驱动绿水青山加快变为金山银山。

变优质生态资源为资本,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全省林权抵押面积达300万亩,累计贷款76.88亿元,受益林农近90万人。

建立全省林权流转监管平台,设立各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机构127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67个。全省集体林地流转面积达2184万亩,占总面积的18.35%,流转金额近70亿元。

“两山”转化,离不开科技创新。

湖北省林业科研机构收集经济林木种质资源6000余份,建立油茶、甜柿、板栗、核桃等经济林高效稳产生产技术标准化体系。“道地药材紫油厚朴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成果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推广面积130.62万亩。

金融创新,成为“两山”转化新动能。

省委、省政府成立400亿元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其中,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设立的省级生态绿色母基金,规模达110亿元,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带动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产业项目建设。

咸宁市、十堰市大胆创新,成立林业投资平台,广泛吸引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大力开展PPP等项目建设,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

一项项制度创新,护航“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

2020年,省委、省政府将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全省乡村振兴和生态扶贫考核指标,“两山”指挥棒指向精准,营造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