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川:“十三五”期间交出脱贫满意答卷

发布时间:2021-02-03 16:17: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徐云燕  |  责任编辑:宋卿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2月3日讯 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建设项目如火如荼……

放眼“十三五”,四川青川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时刻将贫困群众放在心中,切实将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始终坚持精准脱贫方略,强力推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聚焦精准 举全力攻坚克难

五年来,青川县坚决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坚持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坚决做到精准识别、精准退出。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全体成员为副组长,52个县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小组),组建了6个协调组和21个专项指挥部,构建起青川脱贫攻坚史上规格最高、力量最强、运行最畅的“1+6+21”指挥体系。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帮扶干部包户”责任机制,全县6251名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形成了凝心聚力、决战决胜的攻坚合力。

经过集中攻坚,全县累计减贫9809户30338人,7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脱贫摘帽。2018、2019连续两年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县。2020年2月,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青川调研脱贫攻坚等工作后,盛赞“青川大有希望!”。

夙兴夜寐、砥砺前行。全县干部群众一条心,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路上留下一个个朴实感人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奇迹,唱响了一支支脱贫攻坚的歌曲。

“十三五”时期,青川全县上下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支点,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面貌和公共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大力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成扶贫新村77个、省级“四好村”29个,阴平村被评为2017年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县城创建成国家卫生县城。



拔除穷根 百姓幸福感倍增

昔日的清贫村,今日的青坪村,从“清贫”到“青坪”不仅是两个字的变化,更是青川易地搬迁的可喜变化,使老百姓有“家”又有“业”,幸福感倍增。

来湖山竹院走一趟,看山坡的茶苗青青,听冬鸟鸣鸣,品一壶清泉煨茶,感受山里人的热情,体验不一样的新农村生活。这里是沙州镇青坪村,也是“湖山竹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功破解了农村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问题,让贫困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梦,被称为易地搬迁的青川样本。

冬日,走进如诗如画的青坪村,印入眼帘的是颇具特色的青川四合院式民居,大门处悬挂着“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的经典楹联,三字经、百家姓、以及随处可见的文明用语让安置点更具有现代文明气息;健身休闲、卫生站、小卖部等人居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让搬迁群众生活得更加便利。

村民宋金林看见有人来连忙搬凳子请客人进屋喝茶。洁白的墙壁,温馨的装饰,干净的玻璃杯里盛装着洁净的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眼前的一幕令人十分惊讶。当年的贫困村如今大变样,就连宋金林自己都难以相信,据宋金林介绍,他家以前是土墙矮房子,高山上电压不稳黑灯瞎火是常事,以前日子过得苦,娃娃上学都成问题。自从搬到山下住上新房子,吃水方便了,再也不用大老远地去挑水吃了,家里两个壮劳力能在茶园干活,有相对固定的经济来源了,不仅脱了贫,生活也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住房安全有保障。“十三五”时期,青川累计投入中、省资金8647.3万元改造农村危旧房13995户,实现所有农户有安全住房;易地扶贫搬迁1856户,5606人实现安居乐业梦。在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部布局了茶叶种植、肉牛养殖、农旅融合特色产业示范园等园区,搬迁户实行“插花式”安置,通过村集体引进业主发展特色产业,如中草药种植、木耳香菌、茶叶等,创新推行“专合社+村集体经济+搬迁户”产业发展模式,优先将搬迁户、村集体的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通过“三资”入股,破解搬迁贫困户因搬迁带来的“人”“资”分离难题,充分化解搬迁户迁出之后的后顾之忧。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也是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近年来,青川县把医疗保障作为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心全意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2018年5月,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和青川县正式签订帮扶协议,吴兴对青川积极开展医疗卫生对口帮扶过程中,高度重视医疗救助在精准扶贫攻坚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对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的救助模式,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践注入新内容、新内涵。2019年12月5日,吴兴·青川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会诊中心在青川县人民医院正式开通运行并举行授牌仪式,青川县人民医院在数字病理诊断方面提前进入“快车道”,本地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浙江知名病理专家资源,得到及时准确的健康指导和科学的治疗。300余名青川基层医务人员实现与浙江医学专家“面对面”会诊,受益群众达420余名;建立健全青川急诊急救医疗体系,使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60万元,为青川8个中心卫生院购买了8辆救护车,全方位提升青川医疗服务能力。青川县人民医院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兴区人民医院设置医疗专线,充分利用医联体内优质医疗资源形成三级网络,实现三方远程会诊模式推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大病不出县”。



产业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发力,重在产业扶贫。青川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因地制宜精准谋划产业、实施项目。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190个、家庭产业园1.39万个、培育脱贫自强园5372个。旅游扶贫全域推进,建成8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培育乡村民宿达标户62户,带动8100余户贫困户通过“创业得利、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消费扶贫取得实效,全县认定“四川扶贫”商标企业22家、产品354个,获入驻国家“扶贫832平台”资格企业32家,认定扶贫产品962个,实现销售9049.52万元,居全省第一。

只有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村民才有干劲。

徐守香是姚渡镇聚力家庭农场的负责人,2015年10月,三天时间通过电商平台售出的猕猴桃就达到8万吨,每年吸纳村100多名贫困群众务工,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从2015年一人种植猕猴桃发展到现在的家庭农场,我现在不定期参加市、县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学习,还到过四川农业大学学习了种养殖技术,也算是一个新型化农民了!接下来,我得好好干,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谈到未来的发展,徐守香信心十足。

关庄陶龙村贫困残疾人王平从2015年贷款养猪到2020年收入15万的致富带头人;木鱼镇新潭村赵荣从仅卖木耳到2020年通过电商售卖的产品高到100多种,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业谋生的新型职业农民在青川县还有很多,他们做起了买卖,当起了老板,真正实现了从农民到生意人的变化,幸福生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青川已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检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青川县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此促进青川各项事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脱贫群众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徐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