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徐州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4月,是徐州市发掘、保护、陈列、收藏和研究历史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历经60余年的持续发展,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州博物馆现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6500平方米,建成由西汉采石场遗址、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清乾隆行宫和陈列主楼四部分组成,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于一体,国保、省保和市保单位于一身,以汉文化为鲜明特色的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展示区,“四位一体”的展陈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
特性是由其区域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徐州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及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是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闪亮标识,是古代文化瑰宝通过文物这个载体将古代文明带给现在的世界,让后人知晓这座被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曾经如何辉煌灿烂过。
文物在博物馆中的姿态是静谧的,而文物的本身所携带的历史风云却是雄壮激昂的。而今,关于徐州博物馆如何着眼于弘扬传承两汉文化,如何在做响做亮汉文化品牌、突出汉代精品文物展示方面的重要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关于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计划等等,给国内外的游客留下一份好奇,更留下很多强烈的期待。
日前,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接受了采访。李晓军,男,汉族,生于1979年,江苏邳州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他于2004年12月参加工作,曾任徐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原徐州市文广新局办公室主任等职,2017年3月起担任徐州博物馆馆长、党支部书记,兼任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
2017年以来,李晓军馆长秉持“打开围墙,开门办馆”理念,突出博物馆“文物的殿堂、百姓的学堂、文旅融合的景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主定位,团结带领全馆干部职工,以“建强一流干部队伍、锤炼一流工作作风、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为目标导向,主动作为、亲力亲为、敢作敢为,组织实施市城建重点工程“徐州博物馆展厅提升改造工程”“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 创建工程,引进徐州史上第一个境外文物展览“古埃及文物特展”,成立淮海经济区博物馆联盟,彰显徐州博物馆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引领作用。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2020年底徐州博物馆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了国家级“双料”奖项的历史性突破,在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发挥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示范作用。
李晓军馆长介绍说,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藏品体系完整,凸显徐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代表本地区的艺术水准,更有不少还代表国内的最高水平。主要有陶瓷器、陶俑、玉石器、金银器、铜铁器、玺印、书画、杂项等门类。馆藏文物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及当代艺术品,内涵丰富。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汉代和明代文物最为丰富突出。又尤以汉代文物最具特色,形成完整陈列体系。馆藏文物主体除书画外,绝大多数为古遗址或古墓葬科学发掘出土,时代明确,来源清楚。
徐州博物馆基本陈列包括“古彭千秋”、“大汉气象”、“天工汉玉”、“汉家烟火”、“俑秀凝华”、“金戈铁马”、“邓永清收藏书画展”七大单元,展出各类文物珍品五千余件,全面展示了徐州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地域文明。西汉采石场遗址展示了部分采石坑;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内展示了考古发掘现场和彭城王墓出土文物;乾隆行宫及碑园陈列着“乾隆与徐州史料展”、历代碑刻等。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徐州博物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年来,以“谱汉风新韵,讲徐州故事”为主题,不断在国内举办巡回展览,并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英国、德国、沙特等国家举办汉代文物精品展,进一步提升了徐州汉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徐州博馆最重要的馆藏首当其冲的应当是金缕玉衣。据考古专家考察鉴定,金缕玉衣制作成功是在公元前2世纪,长175厘米、宽68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玉衣片尺寸较小,最大的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还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仅1毫米。玉衣片形状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在四角或周边钻孔,单面钻,孔径极小。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出土的4000余片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2001年徐州博物馆对玉衣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堪称考古界及文物界的奇迹。
徐州博物馆保存完整、极为珍贵的彩绘背箭箙陶俑,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据考古专家鉴定它是的公元前2世纪文物,高49.5—50.5厘米。除此之外北洞山楚王墓共出土背箭熊陶俑64件,包括双襟长袍背箭箙俑6件,曲裾深衣背箭箙俑58件。皆头戴帽,身佩长剑,背负箭能,箭箙通过腋下和左肩的三根带子固定,系结于胸前,形成三角形,便于背负和奔跑。陶俑双手半握拳干腰两侧,左手略高于右手,掌心向下,作持物状。从背箭箙推测可能双手持弓,少数俑手中仍遗留有髹朱漆的朽痕。
徐州博物馆极具艺术魅力的绕襟衣陶舞俑,是于1989—1990年驮篮山楚王墓出土。公元前2世纪,高45厘米,1989—1990年驮篮山楚王墓出土。陶舞俑身着绕襟曲裾深衣,发髻后挽,眉眼清秀,右上臂前后均刻有一“五”字。曼妙的身姿扭成“S”形,长袖随着舞步变化呈一前一后抛甩。整件舞俑造型夸张,应是楚王宫内舞者的生动写照。
徐州博物馆具有民族文化交融的代表性珍贵文物有金带扣,公元前2世纪,每块带板宽13.3、高6厘米,扣舌长3.3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狮子山楚王墓外墓道西侧第1耳室中,出土了两条形式相同金扣嵌贝腰带,腰带出土于武器堆中,重叠放置,通长97、宽6厘米。腰带两端为纯金铸成的带扣(有专家认为应称作“带头”),中间由用丝带编缀三排海贝组成的带体,海贝中夹缀了数朵金片做成的花饰。两副带扣厚度和重量不同,但尺寸和纹饰基本相同。上面的这副黄金带扣就是其中之一,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扣舌组成。其中一块带板背侧錾刻“一斤一两十八铢”,另一块侧面錾刻“一斤一两十四铢”。两块带板分别重275克和280克。金扣腰带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胡式带具,由于其华贵、精美,为汉代贵族所推崇。各式金带扣在中原地区多有出土,其中有北方民族制品,应是北方民族向汉朝中央政府的贡品或是中原地区与北方民族贸易交流的产物;也可能有中原内地仿北方民族带扣的制品。这副金带扣从造型、工艺等方面看,是目前所见汉代最华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扣,虽然以草原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带扣系结方式看,应为中原内地制品。
徐州博物馆馆藏堪称徐州文化标识符号的是玉龙,它出土于公元前2世纪,长17.5厘米、宽10.2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龙出土于西侧第5室,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莹润有玻璃般光泽,半透明,局部有沁斑。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卷曲,呈“S”形,又称“S形龙”,张须露齿,双目圆睁,鬣毛向两边卷曲,颈部以阴线刻出一圈绞丝纹,前肢曲折,爪趾锐利,呈尖钩状,龙尾上卷并平削,通体饰勾连涡纹。这件玉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玉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为佩戴时的系穿用孔,表明这件玉龙为佩饰。
徐州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大都是汉代文物资源,是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祥地的历史见证。近年来,徐州市大力打造“楚韵汉风、北雄南秀”的城市文化特质,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7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27处。徐州博物馆管理范围内国保单位1处为西汉采石场遗址,省保单位2处分别为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清乾隆行宫,市保单位2处分别为唐使院新修石幢、湖山杨氏石刻。
徐州博物馆文物藏品是丰富的,现藏品总量25604件/套、珍贵文物1063件(套),其中汉代文物6089件/套。代表性文物有金缕玉衣、彩绘背箭箙陶俑、绕襟衣陶舞俑、金带扣、玉龙等,也使徐州博物馆着眼于弘扬传承两汉文化,做响做亮汉文化品牌,突出汉代精品文物的展示方面不停地创意创新,在主陈列楼二楼3个展厅全部展出徐州地区出土汉代文物,是徐州博物馆打造汉文化主题博物馆的主体展示。
《天工汉玉》展出金缕玉衣、狮子山镶玉漆棺等珍贵文物300余件套,为我国唯一汉玉专题常设展览。众多精美绝伦的玉中精灵在这里奏响美妙的艺术乐章,突显徐州汉玉的独有魅力。《大汉气象》展厅重点以西汉楚王(王后)墓出土文物为主体,以王室生活场景为主线,能够使游客直观了解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展览注重运用组合式陈列,营造汉朝王室高贵神秘、威仪奢华的氛围。《汉家烟火》展厅以组团的特征文物布局,包括反应社会经济的铁器、钱币、陶瓷器;反映田园生活的陶器;反映汉代市井生活的饮食类文物,直观展现汉代百姓富庶、长治久安的生活场景。
馆区现有2处汉代文保单位。一是汉代采石厂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博物馆西侧,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采石场。遗址面积约40000平方米,陆续发现采石坑57处,石坯坑5处及其它采石、制石等各类遗迹,并发现有较多的生活用器、生产工具、加工工具等。现遗址保存展示面积约4500平方米,直观展现了西汉时期徐州地区高超的采石工艺。二是土山汉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市区云龙山北麓徐州博物馆区域之内。经历次考古发掘,初步结论为东汉某代彭城王及王后墓葬。土山汉墓是迄今发现唯一的东汉彭城王墓。“土山东汉彭城王墓”由封土下的彭城王墓、王后墓和封土北侧的王室家族墓组成。1982年土山汉墓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土山汉墓展区对外开放。
徐州博物馆在做响精品外展方面,从2017 至2020 年徐州博物馆以“谱汉风新韵,讲徐州故事”为主题,利用馆藏特色,举办系列外展10 个,多角度、多层面向国内外观众诠释徐州汉文化的特色与内涵。特别是以金缕玉衣、玉棺、玉卮、玉龙等为代表的汉代玉器,多次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展出,《纽约时报》《亚洲艺术报》《侨报》等国际知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使国外观众近距离欣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更好地了解了徐州两汉文化。同时,已与俄罗斯彼得大帝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德国克林菲尔德市博物馆达成文物交流展协议,将进一步提升徐州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独立举办汉代文物专题展览《楚王梦:玉衣与永生—徐州博物馆汉代珍藏展》先后赴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展出,为弘扬徐州的两汉文化及提升徐州博物馆在国外的影响力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科研成果方面,徐州博物馆提出了“学术立馆、科研强馆”的目标,整合馆内资源,制定学术规划和科研奖励办法,启动了汉墓资料抢救整理工程、馆藏文物大系编纂工程、汉文化海内外传播工程和基础理论研究工程等四大科研工程。近3年来,徐州博物馆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8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承担科研课题8项,科研获奖7项。
关于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计划,徐州博物馆成立了推进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徐州博物馆推进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方案》,编制项目清单。按照工程化设计、项目化推进的总要求,2020年—2022年,依托博物馆周边汉文化资源、馆藏文物资源、专家人才资源,组织实施“汉文化资源调查”“重大项目建设”“国潮汉风品牌推广”“学术研究阐释”“文化交流传播”等5大工程共计30个项目,为推进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作出贡献。
近年来,徐州博物馆在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的领导下,以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文明单位的为统揽,通过连续四个年头的创建,博物馆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以“谱汉风新韵,讲徐州故事”为主题,利用馆藏特色,举办系列外展10个,多角度、多层面向国内外观众诠释徐州汉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推出《徐州宝藏》融媒体节目,荣获江苏省“传媒+新技术”最佳推荐案例和阿基米德声音盛典全国“十大传统文化节目”第一名;入选江苏省文物局“2020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优秀案例”。
在人才队伍方面,徐州博物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5人,高级职称人员20人,拥有汉文化、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方面的知名专家人才。4人入选长三角区域文物专家库成员,李银德研究馆员、耿建军研究馆员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孟强研究馆员、缪华副研究馆员为可移动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
李银德研究馆员被评为“徐州市拔尖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二期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先后撰写论文数十篇,主编《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中国玉器通史•秦汉卷》《古彭遗珍》等专著,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普及类)1项。曾获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称号。刘照建研究馆员主持发掘墓葬、遗址3余处,主持省、市科研课题9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省市科研奖励4次。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第四期、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徐州市第六期优秀专家。独著《徐州西汉前期楚王墓的序列、墓主及相关问题》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关于博物馆未来发展规划及期望,李晓军馆长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奋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替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2021年、“十四五”工作的总体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咬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和“文旅高水平融合、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坚持“抓党建与抓业务同步”“抓博物馆与抓考古同步”“抓发展与抓管理同步”的总基调,组织实施“十大工程”,抓实抓好年度60项重点项目,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