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揭晓 凝结城市价值观共识

发布时间:2021-04-09 14:35: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尤紫璇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4月9日讯 未来,城市如何生成自己的意义?今天的我们如何创造未来城市形态,促进公共生活的舒适与完整性,提升城市与市民的审美意识,满足人们生活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4月8日,“城市与我们:重建联结”三联人文城市论坛暨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盛典在成都举行。当日发布了人文城市《成都宣言》,指明了可能的思考方向——“人,才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只有真正于细微处显现人文关怀和最大程度包容理解的城市,才能让人情有所寄,心有所归。

当晚的麓湖水上剧场大咖云集,星光熠熠,最终捧得三联人文城市大奖的项目分别是:

公共空间奖:西村大院

作为一个植根于本土人文精神和集体记忆的城市级建筑设计作品,西村大院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维度。超级体量和超级院落的大尺度恢宏写意,与多样化城市内容、多层次公共场域、多线程社会生活的细致经营形成复杂的对比、交织,创造出“围合中包含开放性、统一中蕴藏丰富性、规整中伴随灵动性”的新型城市空间秩序,完美诠释了本奖项“人文、创新、公共、美学”并重的核心价值观。

建筑设计奖:连州摄影博物馆

在欠发达城市的传统街区,连州摄影博物馆创造出了极具人文关怀的建筑奇迹。在大量使用当地材料和低造价工法的同时,整个建筑仍然保持了高水准的设计质量。通过精妙的边界处理及丰富的空间经营,博物馆与周边的民居风貌和社会生活无缝衔接,既成为照耀城市的文化灯塔,也为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堪称中国当代建筑在品质营造和社会价值贡献两方面的双重范例。

社区营造奖:上海社区花园系列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是非常罕见的设计师通过实验性城市行动改变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的成功范例:通过社区种植这样一种看似无比纤弱的改造手段,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抗并逆转“地产式空间”对城市无情的格式化进程,使城市原本荒废的剩余边角空间化身为具有高度社会凝聚力的情感场域。设计师团队不仅提供行动方案,同时也作为社会动员和实施运营的操作主体,为“社区花园”理念的落地、推广、及可持续发展,构建了一种易于学习和复制的保障性机制。

生态贡献奖: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改造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与城市新规划相抵触的历史遗存建筑,“绿之丘”的建筑师将其视作必须精细化处理的不可再生的宝贵城市资源。通过创造性化解城市交通、景观规划与即存建筑体量之间的冲突,“绿之丘”从原有的功能性构筑物完美变身为一个公众喜闻乐见的生态场所,不仅成为上海杨浦滨江改造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点睛之笔,也为中国当代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设计范例。

城市创新奖: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

在成功解决原有1600户棚户区居民原拆原建、水系疏贯整治、打造全新商业生态等复杂功能问题的基础上,建筑师团队用7年时间,以令人惊叹的细腻情感和高分辨率思考,完成了极具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大范围城市更新实践。设计者通过高超的控制能力,达到了传统与创新、秩序与生动的完美平衡:多类型、多样态、多层级的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及公共艺术品混融交错,杂而不乱,宛如在漫长的时间中自由生长、浑然天成之作。作品既富于东方式的文化观照与在地性的人文关怀,其美学品质在全球城市设计领域亦属杰出典范。

《三联生活周刊》首设人文城市奖

三联人文城市奖是由《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旨在寻找和发现、并激发公众参与,来推动一场关于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的讨论。去年6月,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邀请到由28位城市、建筑及人文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提名团,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王建国等10位建筑界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天团,以及7位建筑及文化界权威专家组成的终审团,共同开启人文城市奖的评选。历经提名、入围、初评、实地考察及终评,产生了每个子奖项的5个、共计26个入围项目。

终审团主席是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张永和,他认为首先要有好的城市肌理,才有更人性的城市。张永和亲自为三联人文城市奖设计了奖杯,强调建筑的在场性:“我们把这个奖发给正在发生的事情,发给今天中国城市里的建筑。”

蓉城论道:何为理想城市

以揭晓三联人文城市奖的名义,4月7-8日,来自人文、建筑、传媒领域的重量级嘉宾聚首成都,探讨美好的城市生活和城市体验应该如何实现,何为真正以人为尺度的理想城市。

“成都是一个强调生活的城市,从容、优雅,依然具备创造活力,”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说,人文城市奖论坛和颁奖盛典落地成都,正是因为成都宜人的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就是一种人文属性。

在同样担任终审评委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眼中,成都是美好的、人性化的,他认为评选人文城市的目标,是让城市营造的诸多结构,足以配得上人性最基本的多样、复杂、琐细、与深邃。“成都是很好的例子,洋溢在这座城市中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不光是几大人文设施建造,还有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供大家选择,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认为,茶馆文化是成都最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之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日常的生活,没有被文化工业驯服。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和熟悉的东西熔铸为一种新的“质”,并且把所有日常的东西变为彻头彻尾的商品和文化景观。

除此之外,张永和认为,成都不仅有安逸的生活传统,还具备良好的发展设计的土壤。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建筑师,张永和除了建筑,还设计过瓷器酒具和喝茶的器皿。

颁奖盛典的头一天,嘉宾们参观调研的金牛区荷花池片区是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荷美汇、池上锦见证了城市的时尚变迁,公园城市之美和日常生活之美在这里被发现和被看见。在当日稍后的成都城市论坛“日常成都:公私之间”以及“城市龙门阵”环节,嘉宾们在方庭书店和麓湖·麓轩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正如三联人文城市奖拍摄的主题纪录片《成都,联结每一种生活》中提到的,在中国大城市中,成都是最有“日常感”的。当你踏出春熙路炫目的商业圈,再走上两分钟,就可以拐入属于市民的市井街巷,遇见那些因为“一市居民半茶客”而摆满龙门阵的茶馆、藏在街头巷尾的正宗川味小馆子,或是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定义着“成都式”的安适和日常。

成都,“为人的城市”

近年来,成都将“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人文化的建设实践,给何为理想人文城市提供了一个生动注脚:人是城市的尺度,而文化是城市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持久竞争优势。

成都建城至今2300余年,名未改、址未迁,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今天的成都,正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她以公园体系和开敞空间为城市文化载体,一方面传承着灿烂辉煌的巴蜀文脉,一方面书写出丰富多彩的当下,深度萃取巴蜀文明、天府文化的内涵特质,将文化作为城市持久的内在动力,提高天府文化软实力和显示度,致力于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最新统计显示,成都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及质量、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均居全国第一,对人的关切细致入微到了关注每一个人“上班的路”“回家的路”,重视人们行走、站立、坐下、观看、倾听及交谈的维度,重视街头巷尾、公共空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足见成都是一个坚持有感发展、“懂生活”的城市,重视人们的认知与情感、安全与归属、需求与价值等人文类因素的深层满足。如杰出的丹麦城市设计师扬·盖尔所说,“一个好的城市就像是一个好的派对,人们在此停留的时间比原本必要的还长,因为他们感到快乐。”成都就是这样一个许你永不厌倦的派对。

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为人的城市”,让城市处处闪耀人文光辉!(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