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展翅飞,天涯若比邻。今日,万众瞩目中,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机场项目——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投运。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十年磨一剑。从2011年5月启动选址,到今天展翅腾飞,十年间一个崭新的开放门户,以昂首自信的姿态,矗立于成都的东部。天府国际机场定位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是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机场。
天府国际机场通航投运,将构建起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协同运行的新门户,极大地提升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辐射带动、集散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迁,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格局之变
成都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开放是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因为开放,在世界城市排名,2020年成都跃升至第59位,五年间实现了107位的“暴力拉升”;2020年已与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稳居西部外贸“第一城”,经济外向度达40.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成都被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评为全球航空连通性最强的第四大城市,2020年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仅次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位居全国第二。
历经“十三五”时期快速发展,成都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全球位势、治理水平实现历史性跃升,具备在更高层面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征程,成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都迎来了最佳时期。
今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从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高品质出行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率物流体系、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部署。
成渝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是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也是全国四大综合交通复合型国际枢纽集群之一。而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是“一带一路”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支撑、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
“辐射位势和战略支点的有机结合,将有效提升成都的国内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组织力。”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对成都、成渝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都具重要战略价值。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大能力、强辐射的成都双国际枢纽机场,对依托航空运输高效物流服务、便捷的人员往来形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在民航客货运输业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双流国际机场的时刻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在此情况下只好实施“先客运后货运”措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空货运发展,成为发展中的一个瓶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后将释放出大量时刻资源,彻底打破航空客货运发展的瓶颈束缚,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拓展更大空间、注入新的动能。
汪鸣认为,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成都迈入双国际枢纽机场同时运行时代,有利于成都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全球之链
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迁
从2011年5月启动选址工作开始,十年期盼终于迎来了“神鸟”展翅腾飞。一座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建成投运,一架架客机起飞降落的背后,则是一个个发展新机遇的落地。
2012年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用时,其年旅客吞吐量不足3000万人次、国际(地区)航线数量不到50条。而现在,年旅客吞吐量近乎翻一番、国际(地区)航线数量增长近两倍。这是双航站楼运行带来的变化,而如今成都迈入双国际枢纽机场时代,又有哪些值得期待?
新时代我国着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向东看,成都是内陆腹地;向西向南看,成都是开放前沿。开放创新,是新时代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和最强动能。近年来,成都坚持以大通道促大开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以高效畅达全球的国际通道网络,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早在2018年,成都市召开对外开放大会强调,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破除成都对外开放区位、平台、通道和空间制约的历史机遇,重塑对外开放新格局。大会明确提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并作出加快布局“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通道规划。
来自市口岸物流办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规划布局的通达全球区域经济中心的48条商务航线,已开通了42条;通达国际航空枢纽的14条全货机航线,已开通了12条,初步构建了全货机货运航线骨干网络;通达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30条文旅航线,已开通了27条。
6月24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立足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深化改革,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辐射、集散和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加快推进口岸领域改革,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迁,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配置能力。要加快推进供应链配套改革,构建“一产一链”现代供应链发展体系和“一主多点”供应链平台体系,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配置全球资源的优质企业,持续提升供应链安全性和竞争力。
截至目前,成都已开通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131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81条,国际航线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称,迈入双国际枢纽机场“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新阶段后,将以“两场一体”协同运营为契机,牢牢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构建的“战略机遇期”,推动航空枢纽高质量发展,以航线网络结构优化、航空供给能力提升、航空运能供需适配为重点,着力打造我国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门户枢纽、洲际航空中转枢纽和航空货运转运中心,构建汇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适航产业发展高地。
未来之城
承载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新空间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重要节点城市,成都地处欧洲—澳洲、南亚东南亚—北美的国际航路交叉点上,具有优越的中转地理条件,这不仅能够凸显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还有利于提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成运筹能力。
近年来,成都依托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枢纽建设,不断强化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构建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打造东西互济的国际多式联运枢纽,从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据海关统计,2020年成都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突破7000亿元大关,较2019年增长22.4%。其中,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29.9%,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进出口增长22%。
一座机场一座城。早在2017年3月,成都就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是全国第六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现在成都的临空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双流国际机场,而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投用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带动效应。
在天府国际机场两公里外,一座产业新城正蓄势待发,这就是成都未来科技城。成都创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模式,在“东进”主战场、紧邻天府国际机场区域划定了60.4平方公里的成都未来科技城,承载成都开辟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新空间,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天府国际机场作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投运后将有利于成都未来科技城及成都高新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全球高层次人才,助力成渝地区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称。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布局,成都未来科技城以“新模式、新思路、新环境”为主要特征布局特色产业链供应链,确定了重点发展“3+1+X”高能级产业体系,其中“3”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三大先进制造业,“1”为创业孵化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X”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