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万亿产业发展密码:从文旅大省迈向文旅强省

发布时间:2021-07-02 10:41:05  |  来源:四川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古剑
大字体
小字体

2020年3月31日,2020“春回天府·安逸四川”文化旅游季活动在四川博物院启动。

100多年前,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科考时惊喜发现“白熊”踪迹。从此,匿居荒野的大熊猫正式进入人类文明视野,“萌萌”的形象风靡世界;

40多年前,著名林学家吴中伦对九寨沟进行了全面考察,就此翻开九寨沟保护与利用、成功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新篇章;30多年前,三星堆发现一、二号祭祀坑,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今年5月,三星堆第二轮考古发掘再次出土数百件珍贵文物,实证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再醒惊天下”。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穿越百年,这张靓丽名片已蜚声海内外。声名鹊起,文旅产业规模也不断壮大:从1983年到2019年,四川接待入境游客数量从54839人次跃升至413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数量从1400万人次激增至7.4亿人次。1979年,四川旅游收入仅有635万元,到2018年已突破万亿大关,成为西部首个文旅产业规模达到万亿量级的省份。这些热气腾腾的数据表明,“安逸四川”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引力,为“安逸四川”的万亿产业发展密码留下最好注解。

谋与动

成都以北100多公里,坐落着一座县级市——江油。50多年前,发电厂、钢铁厂、矿山机械厂……遍地的机械和不绝于耳的轰鸣声是这座城市的产业支撑。这里是四川省三线建设投资最多的“建制县”。

如今,孩子的欢笑声、李白诗词的诵读声代替了轰鸣声。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超过10万人次到李白故居、方特乐园观光旅游。

从“工业老城”到“旅游城市”,转变就发生在最近几年。让当地敢于走出工业发展“传统地带”舒适区,探寻文旅产业新天地的,是3年前四川省委抛出的一枚“石子”——评选天府旅游名县。省委决定,每年在全省评选出10个天府旅游名县,并配套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等一系列奖励政策。

一石激起千层浪。3年之后,竞争天府旅游名县的浪花已漫向全省。

据统计,全省183个县(市、区)中,已有超过150个参评天府旅游名县,超过30个将文旅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青羊区为老城区打造新业态提供了经验样板,长宁县围绕一根小竹子做出农林文旅融合大产业,广安区做好“红”“绿”两篇文章……

顶层设计谋划,基层应声而动。被形象地称为“赛马”机制的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机制,彻底搅活了以文旅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2019年,首批10个天府旅游名县、30个候选县中,新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实现旅游收入4811.6亿元,占全省183个县(市、区)的41.5%;接待游客3.83亿人次,占全省的50.7%。10个天府旅游名县,文旅经济对当地税收贡献率达到15%以上,文旅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

“赛马”机制的成功并非“孤例”。纵观近年发展历程,善谋与善为历来是四川文旅的一大特质。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全省文旅系统迅速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紧急关停省内景区及文娱场所,数万名滞留在川的湖北籍游客得到妥善安置;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后,四川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减免税收、保证金等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迅速实行,启动“春回天府·安逸四川”文化旅游季等系列活动,提振文旅消费信心。2020年10月全省旅游总收入即实现自疫情发生以来首次转正。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四川积极推动“诗和远方”走到一起,文旅融合发展拉开大幕——

2018年4月起,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文化、旅游发展成为重要课题;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目标;12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明确把文化旅游发展作为2019年省委重点抓好的两件大事要事之一。

重磅文件密集出台:《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文旅融合发展的四川路径指向明确。

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四川围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积极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签署了《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协议,启动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等活动,成立“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为巴蜀文旅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

破与立

2020年9月25日上午9点,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第七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大幕正式拉开。四川省文旅吉祥物“安逸”首次露面,从三星堆、九寨沟一路走来,走到埃菲尔铁塔,走过巴黎歌剧院,向世界游客带去充满活力的问候。

远在英国的多洛雷斯·凯莉——英国巨人之路的景区代表赞叹:“在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举办这样一场充满活力、极具前瞻性的盛会,着实令人期待!”当天,共有64个文旅项目签约,总金额1224亿元。这是四川在这项活动上连续第3年揽获千亿元级投资。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文旅业踩下急刹车,按下暂停键。仅仅几个月后,四川文旅便宣告加速复苏。今年“五一”小长假,四川再次交出亮眼答卷:全省接待游客5658.34万人次,旅游收入388.32亿元,两项数据均位列全国前列。其中,成都以占全国8%的游客接待量创造出占全国15%的旅游收入,令人惊叹。

破悲情,立信心,一路上扬的曲线,折射出四川文旅产业的韧性与活力。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巴蜀大地满目疮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四川省旅游行业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把救助游客作为首要任务,成功将649个在川旅游团队共1.1万余名游客、4.5万余名散客安全转移,完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史上灾情最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难度最大的万名游客生死大营救。

正是在这场灾难中,四川积累了应对突发状况的宝贵经验——分区分阶段有序恢复市场。当年“十一”黄金周,全省文旅市场主要指标即恢复至前一年同期水平,极大鼓舞了市场信心。

百年历程,有荆棘坎坷,也有高光时刻。唯破才能立。

为加快旅游市场开放步伐,四川在全国率先进行旅游管理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1998年,以“碧峰峡模式”为标志,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2003年,四川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在乐山举行。高规格开旅游大会,通过办会全面提升旅游发展水平,这种方式为全国首创。在阿坝州、雅安、宜宾、攀枝花等地,文旅大会将当地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向前推进了5至10年。

这是方式方法的破与立。2019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上提出,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顺应文化旅游发展大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要用好文化这个最好的旅游资源、激活旅游这个最广阔的文化市场,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提档升级。

这是发展理念与顶层设计的破与立。2020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大普查,新发现优质文旅资源8.54万个,居全国首位,建成全国文旅资源普查智慧样板工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云。同年,“智游天府”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开启“一机在手,畅游全川”智慧旅游时代。

这是技术支撑的破与立。“夜游锦江”“夜游三江”等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不断涌现,漂流主题营地、森林康养营地、自驾车营地等29家吸引客流。四川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大动漫游戏产业中心。2020年四川音乐产业全年总产值为763.10亿元,同比增长4.26%,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三。

这是业态与产品的破与立。破立之间,四川文旅产业从粗放走向精致,从文旅“两张皮”走向融合发展,从需求驱动走向投资、科技、创意多元驱动,转型升级在巴蜀大地全面铺开。

量与质

时间的指针再次拨回到100年前。上世纪20年代,当时国内最权威的旅游杂志《旅行杂志》梳理绘制出一份四川旅游资源地图:巴掌大小的地图上,围绕着成都周边,标记着十余个景点,其中包括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等。

如今,大大小小的景点遍布四川全域,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线路串联,构成了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核心区、环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带、川南文化旅游经济带、川东北文化旅游经济带、攀西文化旅游经济带、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带“一核五带”产业发展新格局。

数据对比更加直观:2007年底,全省共有A级景区107家,其中5A级3家、4A级31家。到2021年,四川A级景区数量已超过700家,其中5A级15家,4A级超300家,是全国4A级景区数量最多的省份。

旅游收入的增长则更为明显:1999年,全省旅游收入为222.3亿元,2007年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从2014年起,四川旅游综合收入每年增加1000亿元,到2018年已突破万亿大关。在2007年到2018年的10年间,四川旅游总收入增长了10倍,成为四川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量也有质。2014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到4891亿元,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7.2%提升到7.8%,四川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人均纯收入704.5元,旅游业在全省稳增长、促销费、惠民生大局中的作用已经凸显。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省旅游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文旅经济保持高位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1141.21亿元增加到2019年1844.28亿元,年均增速超10%;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6210.57亿元增加到2019年11594.32亿元,年均增速16.9%。

高质量的另一个表现是后劲足。从投资看,2014年,全省旅游投资项目总计473项,完成实际投资952.8亿元。到了2020年,仅全年在建文旅重点项目就达到414个,完成投资1564.8亿元,投资完成率112.36%,同比增长18.27%,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不少项目已见成效。在成都市都江堰,融创雪世界项目的开放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够体验冰雪,仅这一个项目的年游客接待量就超过不少知名景区,让都江堰过夜游客天数从2.5天延长至4天。

高质量更体现在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里。十三五期间,四川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吸纳超过1000万人就业,累计带动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康。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创流动博物馆,用大篷车把文物拉到“三区一基层”,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百舟竞渡迎端午”“千龙千狮闹新春”“万人赏月诵中秋”传统节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城市书房”、24小时阅读书屋竞相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

众多艺术精品也迎来高光时刻。舞剧《努力餐》和舞蹈《永远的诺苏》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达160个,成立四川艺术基金,2020年启动申报、立项资助86项,艺术创作有规划、有项目、有资金、有组织的“四有”格局已初步形成。

风劲正是扬帆时。踏上“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新起点,四川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努力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文旅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天府旅游名县“赛马”机制激活县域经济一池春水,新项目新场景新业态层出不穷,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遍地开花……一个更加活力满满的“安逸四川”正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游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