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发布时间:2021-07-05 17:05: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宥媛  |  责任编辑:古剑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7月5日讯 今天上午,湖南省政府新闻办主持召开湖南省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徐旭阳,湖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建波,湖南省河长办副主任、湖南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杨光鑫,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张皓出席本次会议,并发布相关新闻、回答记者提问。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层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湖南省提出“生态强省”发展目标,出台《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等重要文件,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崭新认识。近两年,湖南省更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三线一单”、排污许可、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河(湖)长制、林长制等一批基本制度;全面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构建各级各方面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格局,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据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介绍,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五年开展污染防治“夏季攻势”,过去四年完成3906个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项目,“夏季攻势”已经成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知名品牌,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563家,涉重企业1200余家,湘江干流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名符其实;强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251个砂石码头拆除复绿,取缔入河排污口近1000个,洞庭湖再现江豚翔泳、麋鹿群集的动人场景;着力把长江岸线打造成为美丽风景线,退还长江岸线7.24公里,长江干流湖南段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Ⅱ类。

此外,湖南全省强力推进“绿盾”行动和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动生态廊道建设,强化生态脆弱区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2020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9.96%,森林蓄积量达6.18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75.77%;全省累计退耕还林2161.49万亩,洞庭湖区累计清退欧美黑杨38.64万亩,修复清理迹地及洲滩、岸线44.42万亩;完成255座尾矿库、545座长江经济带废弃矿山污染治理,完成矿山生态修复总面积9795公顷,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55座;54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总体保持稳定,黑鹳、中华秋沙鸭和银杉、南方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种群保持稳定,洞庭湖越冬候鸟达28.8万只,创同步调查记录以来数量新高。

近年来,湖南以上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强化责任担当,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截至目前,环保督察反馈的76项任务完成整改70项;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41项任务完成整改销号33项;洞庭湖区下塞湖矮围、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水电、长株潭“绿心”违规建设、衡阳大义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东安饮用水水源锑超标、危险固体废物超期贮存、尾矿库尾砂库污染等顽瘴痼疾得到有效解决。在今年第二轮上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督察小组共向湖南省转办信访件32批次、3321件,分解后向各市州和省直单位交办3344件,截至目前,共办结2551件,办结率为76.3%。

2020年,湖南全省GDP总量突破4万亿,与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的1996年相比,湖南全省GDP总量增加了15倍,但工业废水排放量仅约为1996年的五分之一。“这组数据说明,湖南省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污染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处于下降通道。”邓立佳表示,不仅是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程度也同步提升。2020年,全省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农膜回收率达到81%,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长江十年禁渔”是从全局计、为子孙谋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湖南作为全国内陆渔业大省、禁捕退捕任务重省,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禁捕退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统一决策部署,坚决扛稳“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重任。“自2019年上半年启动、到去年12月全面完成退捕任务,我们用短短一年多时间打赢了禁捕退捕的攻坚战。”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徐旭阳表示,在这场攻坚战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民生民计、把解决民愁民盼、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渔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全力化解渔区矛盾,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同时,积极开辟了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和参保绿色通道,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支持创业、公益岗位、特困救助等方式,做好转产安置。对符合参保条件的28428名退捕渔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对专业渔民按最优政策标准给予养老保险补贴;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18259名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湖南省政府还专项安排资金支持沅江湖心岛渔民搬迁,岛上渔民已全部迁出。此外,全省建档立卡的20376艘渔船、28588名渔民全部退出,这让千百年来,湖南省渔民“水里讨生、浪里走船”的生活方式,于一朝彻底结束。此次禁捕退捕攻坚战总共回收处置渔船27763艘、分类处置“三无”船舶7.19万艘,19154本捕捞证全部被收回注销,湖湘水域“万船捕捞、涸泽而渔”的现象成为历史。

湖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建波表示,近年来,湖南省林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了“四增长、一稳定”:和“十二五”期末相比,森林覆盖率增长0.3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长22.38%,湿地保护率增长3.27个百分点,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58.26%,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3‰以下。截至2020年底,湖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96%,森林蓄积量达6.18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7.04%,湿地保护率达75.77%,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104亿元。不仅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而且营造林质量管理、湿地保护、信息化建设、油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林业法治等工作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南山国家公园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开展森林督察、涉林采石取土清理等专项行动,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减少采伐量1500万立方米,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禁捕野生动物,湖区候鸟、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推进禁食野生动物工作,在全国率先采取“一封控四严禁”措施并出台退出补偿、转产帮扶政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湖南省还科学构建“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态涵养带,开展洞庭湖湿地生态治理,清退欧美黑杨38.64万亩,修复清理迹地及洲滩、岸线44.42万亩,在“四水”流域开展退耕还林还湿、小微湿地建设试点,GEF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期评估为优秀项目。实施长株潭生态绿心修复,启动长江岸线湖南段等30条示范型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强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启动草原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321万亩、封山育林1323万亩、退化林修复1491万亩、森林抚育3970万亩。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力量。下一步,湖南林业将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以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生态提质、生态惠民,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产品、优质的生态服务,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林业力量。

水情是湖南最重要的省情之一。全省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156个,上型号水库13737座。 2017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坚决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河湖长责任体系。“目前湖南全省五级河湖长达5.1万余名,其中省级河湖长19名,强化河湖保护与治理攻坚,河湖面貌显著改观。”湖南省河长办副主任、湖南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杨光鑫说道。通过湖南全省上下的努力,已完成322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实现禁养区全面退养;清理整治“僵尸船”3193艘、处置“三无”船舶1118艘;拆除关停非法码头渡口654个;另外通过开展河道保洁、净滩行动,这几年全省河湖基本变干净,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

实现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也是治理方式的一大亮点。湖南省与湖北、重庆、江西、广西、贵州签订河湖管护合作协议,实现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并在湖南全省推行“双河长制”,形成官方河长、“民间河长”联手共治的新局面,选聘“民间河长”1.57万人,招募河小青环保志愿者8000余人,助力河湖管护。在湖南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湖南河湖长制工作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十强,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其中,浏阳河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河流,凤凰县沱江被国家评为“最美家乡河”。目前,湖南全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动画面初步呈现,三湘父老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张皓向与会人员介绍,2018年10月,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工程试点涉及11市76县市区,工程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85%,总投资79.1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0亿元,湖南省自筹59.13亿元),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水利、住建等职能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截至2020年底,工程试点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绩效目标全部实现,进度排名国家第三批14个工程试点省份首位。工程试点的实施,对湖南省长江经济带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有益探索,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行动,改善了矿区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推进乡村振兴。

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央财政投资2.57亿元。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迅速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制定“一矿一策”实施方案,分解下达7市45县市区修复任务。截至2020年12月底,全面完成湖南省长江干流及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1911公顷修复任务,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加快构建和谐长江、优美长江,筑牢长江经济带和祖国中部生态屏障作出了湖南贡献。(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