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发布时间:2021-07-21 09:13: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7月21日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印发《“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发展方向、工作目标,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总体谋划和系统部署,是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行动计划》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行动计划》设计严谨,体现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

《行动计划》作为顶层设计文件,起草过程中注重突出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行动计划》研判指出,“十四五”时期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存在优势更加明显、资源更加富集、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的特点。围绕该判断,《行动计划》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明确了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务实合作,进一步夯实“一带一路”建设民意基础的战略指引。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向各方传递了未来五年的路线图。

为确保路线图走实走稳,《行动计划》注重把握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节奏,提出在“增强、牢固、强化”六个字上下功夫,也就是从“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区域开放联动水平得到强化”三个维度进行总体设计,既谋当下,也思长远,明确了相关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立体式推进。

此外,为确保《行动计划》的前瞻性、可行性、科学性,编制工作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自2020年夏开始,历经资料收集、专题研讨、实地调研、线上访谈等过程,并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耗时一年反复修改编制。正是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编制工作,为《行动计划》出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行动计划》目标科学,构建了高质量发展体系

《行动计划》虽是规划文本,但其文件以“行动”命名,体现了落地性强的特点。《行动计划》立足国际形势、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不仅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观目标,还明确提出了阶段性、可考核的具体发展目标,实现了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是用好指挥棒,增强前瞻性。《行动计划》强调,要加速构建一体化联合推进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体谋划。同时,综合考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发展战略,精准对接交流合作需求,将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体现在发展目标当中,充分体现《行动计划》导向指引作用。

二是注重打好“关键战”,巩固优势。《行动计划》明确了对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提出了方向性意见,即“到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按照引领性、示范性、创新性的原则,设计了 12大专栏行动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做到重点与全面的统筹兼顾,弹好政策实施的钢琴,确保行动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三是增强系统性,实现联动发展。《行动计划》着眼全局,注重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设立“一带一路”区域重点推出计划,以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交流协作,不断提高在对外交流合作、品牌形象塑造、传播水平提升中的合作水平,从而实力优势互补、组团式推进的创新设想。

三、《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可行有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行动计划》的制定颁布很重要,贯彻执行更为重要。《行动计划》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和组织领导,注重抓好队伍建设、保障资金投入,明确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行动计划》将强化落地执行,要求相关单位及时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台账式管理,统筹推动实施,及时报告进展情况。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随着《行动计划》的深入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必将行稳致远,迈上新的台阶。

(吴若山,《“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课题组组长,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旅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

发展的目标和三大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面向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印发,既是引导“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指南,也是确保形成多元互动人文交流格局的制度保障。

《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五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一是健全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优化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的全球布局;二是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三是完善国内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建设水平,稳健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

在制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之后,《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以任务带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

一是健全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转变为高收入国家,综合国力将迈上新台阶,对全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为强化“一带一路”文旅合作的双多边机制和国际平台建设,形成具有“丝绸之路+X”统一标识的文旅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是构建“一带一路”文旅发展的全方位发展新格局。《行动计划》设定了新发展格局的八大支柱,包括主题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旅产业国际合作、旅游产品供给、文旅科技成果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以及规范出境、边境旅游市场秩序等。

三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对外交流迈上新台阶。《行动计划》要求充分发挥相关省(区、市)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计划打造陆上丝绸之路西北段、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江西、广西和海南)、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边境地区、长三角城市群、黄河流域和巴蜀文化等八大区域特色发展战略,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交流协作,共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特色商品、文化产品,实现优势互补、组团式推进,实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看,《行动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统筹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多元人文交流格局,也有利于协调平衡国内各方参与“一带一路”文旅建设的步伐和力度,落地实行值得期待。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评《“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十四五”是我国到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关键五年,《“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编制和实施是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奋斗目标具体化、实践化和时代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我国文旅领域参与国际合作的效能和优势。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初步完成规划布局,正在向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新阶段迈进。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根本保证。

《行动计划》科学制定了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国内政策支撑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建设等多个层面对如何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构建民心相通新格局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一项“行动计划”的社会共识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直接影响其运行绩效和运行周期。

《行动计划》坚持整体性思维,较好地处理国际与国内、整体和局部、统一与多元、当前与长远、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政府和市场、发展和安全等多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有效化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旅合作超大规模治理负荷和五年这样的较长周期接续发展难题,从而释放出文旅合作机制平台、驻外文旅机构全球布局、“一带一路”主题节会活动品质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巨大效能;并生成配置国内国际优秀文旅资源要素,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文旅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的新优势。

(刘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所长)

“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

行动计划的目标

为实现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内政策支撑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建设水平、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品牌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重要作用的总体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三大具体目标。

一是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不同历史认知、多样现实诉求等情况,“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面临着新的考验。国际传播是增强“一带一路”软实力的有力推手。健全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建优秀传播品牌,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中,拉近情感距离,突破认知障碍,跨越交流门槛,打通文化壁垒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中坚力量,有利于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二是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将文化的高附加值与旅游的真实体验有机叠加,从人民的需求出发,从文化和旅游的供给侧入手,鼓励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提升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联通联动、共建共赢,筑牢“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三是区域开放联动水平得到强化。这对统筹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国内应加强“一带一路”国家顶层设计与各地方、各区域具体实施规划和方案的对接,明确相关省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形成上下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国外应通过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形成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强各国政策沟通协调和规则标准对接互认,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自由开放、公平公正、平衡普惠的方向发展,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张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擎画了“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与国际合作的蓝图,为“一带一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促创新、重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业也需以更优质有效、更有弹性的产品供给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积极推动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从《行动计划》可以看出,“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将以文旅融合为重点,开发邮轮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水平。在全球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大放异彩,智慧旅游、线上旅游、线上演出、云端展会等文化和旅游新模式方兴未艾,将为“一带一路”文旅产业赋予新的发展动能。同时,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等平台,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途径网络化也将成为常态。

另一方面,市场为主、企业先行,提高发展质量。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将以市场为导向,对各地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有效配置,实现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组团推进。同时,文旅融合将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带头作用,支持和服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有重点、有示范,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国际合作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二、多元互动、多样创新,助力民心相通新格局

民心相通、文旅先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不同、民俗各异,文化和旅游可有效磨合分歧、增进了解、增强互信,在推动民心相通过程中大有可为。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消费超过200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外旅游目的地。根据《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将继续巩固,为构建民心相通新格局提供新动力。

在政府层面,我国将继续巩固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的文化旅游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各个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联盟机制,多方面创新、拓展文旅交流新平台,为构建民心相通新格局打造坚实的机制基础。在文化交流层面,继续推动“文化年”“旅游年”等节事活动,将外交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增进民心相通;深入挖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共鸣的人物故事和文化元素,扶持丝路主题艺术创作,培养丝路艺术人才,注重丝路主题艺术作品宣传推广,加快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新格局。

三、多平台合作、多角度入手,以文化旅游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瑰丽璀璨,当代中国的发展奇迹更举世瞩目。通过文化和旅游合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根据《行动计划》,“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活动将继续品牌化、本土化,并通过丰富品牌内涵、完善品牌体系提升辨识度和认可度。同时,“一带一路”横跨四大古文明,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古籍合作、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联合申遗等具体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不仅能为世界文明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特色,更能有效拉近与沿线国家民众的距离、增强理解和理念认同,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更好传递中国声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王嘉珮)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务实推进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

加强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行动计划》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深度结合,对于构筑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推动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任务和目标,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用好文化和旅游发展区域政策。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都是文化和旅游政策的集中区域,深化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要以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的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为标志和抓手,强化“一带一路”与这些区域特有文化和旅游政策的衔接,加强资源整合和开发应用。要深化与国家级示范的衔接,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润疆工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含北京冬奥会)等,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政策叠加效应、连带效应。

二是加强文化和旅游产品共同开发。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和旅游产业带状和区块布局,规划建设主题文化和旅游线路、重点文化和旅游标志性项目(园区、场馆)等,实现优势互补、组团式推进。要围绕边境、大滇西、大西北、沿海等,谋划“一带一路”沿线红色旅游、民族旅游、非遗旅游、海洋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文化和旅游线路,推出文化和旅游环线等。要加强重点文化和旅游标志性项目(园区、场馆)等的系统谋划和区域协同开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开发建设,加快形成一批文化和旅游国际目的地。

三是深化文化和旅游品牌联合推介。发挥好重大“节、赛、会”作用,依托各类文化和旅游重大节事活动、博览交易会和行业联盟、推广联盟等平台,广泛开始“一带一路”及相关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拓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交流计划、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东盟艺术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22 年北京冬奥会等合作内容和机制,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推广、非遗保护等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品牌,以文化和旅游国际推广中心建设等为抓手,不断提高对外交流合作、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水平。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