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乡村艺术创作营落幕 共期花田蜕变与新生

发布时间:2021-07-23 12:01: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尤紫璇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7月23日讯 7月23日,为期一周的酉阳乡村艺术创作营结束。作为本次艺术季的一大亮点和创新,在创作营期间,来自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四所川渝高校的艺术家们深入何家岩村,共同探讨艺术乡建的无限可能。

行走何家岩村 寻找在地性创作灵感

来到何家岩村后,艺术家们便开启了“乡村漫步”之旅。在层层蔓延的梯田里感受农耕文化,在古色古香的村寨里与当地村民共唱共舞,体验少数民族风情。住进当地村民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酉阳县花田何家岩村风貌)

(艺术家进行实地走访勘察)

对何家岩村的建筑、道路、生态情况做全面了解后,艺术家们进行了创作地区域划分,每所学校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在整体统一性的原则下,局部进行单独构思和艺术创作。

对话村民 做乡村需要的艺术

(艺术季特邀嘉宾、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做分享)

“乡村艺术不是艺术家自娱自乐的事情,艺术作品必须跟当地环境、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以村民为主体,考虑村民的想法和需求,在富有生态性的何家岩村里,艺术家的介入应顺势而为,而非仅仅凸显艺术个性。”本次艺术季特邀嘉宾、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在分享会中谈到,本次酉阳乡村艺术季不同于以往的大地艺术节、公共空间艺术展等形式,它更强调“在地性”、“功能性”、“生态性”、“参与性”、“生长性”等七大特性。

(艺术家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交流)

(艺术季特邀嘉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做分享)

在乡村中的艺术绝不仅是纸上空谈,更多依靠本地工艺、就地选材,充分挖掘在地的人文力量,让美学蓬勃生长。艺术季特邀嘉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曾表示:“乡村艺术不是简单的装置艺术,要考虑村民实际需求,比如排水、夜晚路灯等公共设施,用艺术形式进行处理和包装,才能跟上城市的步伐,如果只是简单的、盲目的把城市已经成熟的东西放入乡村里,那乡村无疑就变成了城市的再版”。

艺术作品的力量 必有抓地力和可持续性

乡建过程中的艺术作品,特别强调对乡村生活的抓地力和可持续性,从而实现与村民的真正参与,和对乡村更好地活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何家岩村,秀娘手中的“苗绣”、传统的原声民歌、村民们家家户户堆的木材、脚下的小桥、村民们聚会的木亭、闲置的院坝、石头围墙等等在地元素,都被艺术家们看在眼里,思考着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农事和文化、记忆和童趣、山水和乡愁诗意地进行结合。

(何家岩村村民用于聚会的木亭)

据了解,本届艺术家们即将创作包含装置、影像、环境再造等形态丰富的作品,让艺术实实在在回归基层,还原艺术的基础社会功能,带领基层农村融入当代艺术生态。

(艺术家团队正在讨论创作思路)

艺术种子已萌芽 静待花田新生

创作营结束后,艺术家逐步构思艺术作品草图方案。8月2日,将在重庆四川美院美术馆召开中国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新闻发布会,专家委员会对创作方案进行审议,确定最终落地作品名单。整个8月至9月上旬,艺术家们将再次深入何家岩村进行落地创作。预计在9月中旬,30余件艺术作品最终在何家岩绽放,以艺术为核心促进酉阳文旅产业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