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在乡村振兴的新岗位上,我一定做到“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不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决不收兵……
身衔党的十九大代表和二等功等荣誉,转业回到地方后, 他选择将以前的功勋和荣誉“归零”,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并立下新的功劳。
湖南省新邵县委县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干部,现任县委办驻坪上社区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刘责增,是一个有思路、有爱心,更有责任心的驻村干部。
头脑活 帮扶有方
时值大暑节气,烈日炙烤下的坪上社区的田野里,暑气蒸腾,人影罕见。刘责增顾不上酷热难耐,陪同福建来的客商一起到田垄间,商量建牛蛙养殖基地的事情。
“目前,基地正在开展规划设计,将在一个月内建好蛙池并投放蛙苗,预计每亩年可创收30万元。”刘责增说。
今年37岁的刘责增,2002年入伍,在南疆军区某部服役16年。在部队期间,他成绩突出,曾荣记个人二等功。2017年,刘责增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出席党的十九大,同时也是全军区仅有的两名党代表之一。2019年,他以四级军士长身份转业到地方工作。
2020年,刘责增服从组织安排,参与坪上镇胜利新村、坪上社区、清水村扶贫工作,并兼任胜利新村第一书记。今年,他挂帅负责坪上社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并兼任第一书记。
帮在最难处,扶在“造血”上。当时的胜利新村,尽管已建好饮水工程,但水还没通到各家各户。刘责增一一协调矛盾,通过向上争取和村民自筹资金的方式,将水管接到各家各户,解决2729名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该村集体经济为零,由于外出人员多,存在耕地抛荒现象,刘责增创新思路,引导该村以村两委的名义,流转了所有抛荒土地,种上40亩中稻,当年共产稻谷22000公斤,获得销售收入8万多元,既让村集体有了收入,也解决了耕地抛荒问题。
贫困户谢湘江以前靠小规模饲养竹鼠谋生,后由于政策原因,必须退养。在谢湘江一筹莫展之际,刘责增引导他转养生猪,并从县里请来专家精心指导。2020年下半年,谢湘江养了四头母猪,通过自繁自养,到年底发展到30多头,收入4万多元。
今年5月,上任坪上社区第一书记后,刘责增利用该社区水质优良、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福建客商与本地村民共同投资150万元,流转土地30亩,建设牛蛙养殖基地。
心肠热 帮难解困
刘责增经营头脑活络,更有一副热心肠,驻村两年来,为村民做的好事数不清。
在部队时,刘责增学到了一手不错的理发技术并经常为战友服务,没想到驻村后又派上了用场。
坪上社区的原羊角村片区位于高山上面,这里交通不便,距村部有近10公里,青壮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还有的到了山下建房子,或租房子陪读,留守的主要是十几名老人。看到他们理发不便,刘责增就自己购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只要去山上走访就带着工具,顺便为老人们理发。
不仅是提供理发服务,老人们要代买什么生活用品,或取点钱用,刘责增都热心帮忙。
清水村贫困户谢长波,早年离异,因家庭贫困一直没有再娶,与70多岁的老母亲和独生女儿谢兰(化名)相依为命。前几年,谢长波因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走路要拄着拐杖。去年,谢兰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打算外出务工。刘责增知道后,立即上门鼓励谢兰去复读,为她落实扶助政策,并争取助学资金。今年,谢兰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她第一时间向刘叔叔报喜。
明责任 公而忘私
刘责增所驻坪上镇的几个村,距自己的家都在100里路以上,回去一趟并不容易,上级也有住村的天数要求,但即使没有硬性要求,刘责增也是工作为重,家庭为轻。两年来,他每个月都超过了规定的住村天数,完全成了一个“编外村民”。
胜利新村村民谢某在路口开了一家商店,平时有村民常在这里聚集,地上遍布烟头、槟榔渣及其他垃圾,成了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顽瘴痼疾,村干部多次规劝无效。刘责增就利用一个周末时间,专门蹲守在商店,对乱丢垃圾者开展文明劝导,与谢某深入谈心,并协助他整齐摆放商品,清除店内外垃圾,两天的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效,谢某的商店旧貌换新颜,生意也比以前更加红火了。
刘责增的父亲也曾是一名军人,带病复原回乡,但父亲从未向地方政府提过什么要求。近年来,父亲患高血压脑血栓,母亲也曾动过手术,不能干重活,但刘责增根本没时间照料。他爱人在县城打工,基本上没什么节假日,工作忙,两个小孩都在读书年龄,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经常是大的照料小的,小孩为父母承担很多家庭劳动。
“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在乡村振兴的新岗位上,我一定做到‘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不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决不收兵!”刘责增说。2020年,刘责增所在的扶贫工作队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他个人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刘佑祥 杨能广 黄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