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实践:一座黄河故城的光荣与梦想

发布时间:2021-08-02 11:11: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小荣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如果站在九峰山远眺黄河,你会发现,巍峨的中条山与从“几”字弯最后一个大拐点调头东去的黄河,构成了一张满月的弓——山为弓弦,河为弓背,充满气势磅礴的张力。山河之间的魏国故都芮城,就像是搭在强劲弓弦之上的一支利箭,在黄河青山绷张的势力圈光耀夺目,借力而发。

正是在这里,180万年的古人类,点燃了第一把火,把光明和温暖传递给人间;又是在这里,4000多年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遵循道法自然的原理,变堵为疏,治水为民,留下勤政为民的治国理念;还是在这里,1200年前,诞生了吕洞宾,并生于斯仙于斯,以天人合一的修行探索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衍生出永乐宫的艺术璀璨与“永乐精神”的艰苦卓绝。

这是一个由山河合围塑造的空间闭环,在曾经漫长的农耕时代,适合小国寡民的繁衍生息,创造出数百万年以来人类历史演变从不断代、自成一体历史文化谱系,又作为华夏文明的肇始之地,辐射大中华文化圈。这不是信口开河地赋予一个地方某种意义,而是星罗棋布于芮城的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一再佐证着,她曾经的辉煌。

当一个“历史的贵族”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迈向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她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酣睡,她必须结束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与发展哲学,转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再创“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梦想,才能携带着历史的积淀与荣耀,迈向新征程。

开放是必然选择,正是开放的逻辑,倒逼芮城反思,必须打破“小国寡民”“小富即安”的观念局限、空间局限、产业局限、资本局限、市场局限,以筚路蓝缕的“永乐精神”开启再创业,才能潇洒地重演像黄河拐点一样的华丽转身,实现弯道超车。而发展力决定于认知力,一切发展的原动力,在于生存竞争的倒逼,以及与时俱进的观念革新,芮城的革新,就从打破观念的局限开启。

2016年,芮城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无疑是一次深层次的观念洗礼,就像黄河谷地的一缕清风,中条山巅的一片祥云,西侯度的那抹火光,让芮城重新发现了地理和历史赋予她的现代价值——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逻辑和框架体系内,芮城的历史荣耀、当下优势与未来可能,得以实现新的解读、重塑和建构。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性、地标性城市,芮城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基础动力,开启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芮城实践”。

【芮城实践】一:

开创全域旅游创新发展“五域实践”

自2016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芮城县委、县政府将全域旅游发展上升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党政统筹、部门协作的体制机制,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全面优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旅游综合治理体制为重点,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经过持续5年的协同化作战和体系化推进,积极探索从景区到全域,从观光到休闲,从规模到质量,从存量到增量的高效转变,树立“山河联动,以文兴旅”的产业新格局,逐步探索出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五域实践”模式——打通空间域、拓展产业域、优化服务域、强化管理域、壮大市场域。

一是打通空间域。“全域旅游”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因为一切旅游体验都发生在特定的空间里。芮城是被夹在中条山和黄河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依山临河、绿水青山的空间格局特色鲜明。通过全域旅游规划实现“一核”——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综合服务核心区,“两带”——一是中条山光伏新能源经济旅游带,二是黄河文化漫游带;通过完善“四横二十一纵”交通网络体系,将交通旅游化、景观化,打造“宜行宜游”的景观大道,打通了过去山河隔离的空间局限,构筑起山河联动,城乡一体,城景一体,村景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二是拓展产业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要摆脱过去景区经营的理念,迈向经营环境,衍生业态的高质量发展。芮城依托生态、文化和农业等优质资源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构筑“两园四区”的产业布局,“四区”即黄河金三角新兴工业聚集区、黄河流域能源革命引领区、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先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两园”即以系统保护为核心的黄河文化遗址公园、以休闲康养为核心的黄河风情体验园;以“文化+”“旅游+”理念,衍生出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公路旅游、工业旅游、体育休闲、农业休闲、文化节庆、民俗非遗、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拓展产业域,锻造价值链。

三是升级服务域。优质服务是全域旅游的保障,服务即产品,服务即体验。芮城通过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相结合,与“五城联创”工程相结合,与交通建设及乡村振兴建设相结合,相辅相成,亮化城乡环境,美化空间景观,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厕所革命”,完善配套设施,构建监管体系,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倡导全社会参与,人人受益,创造“主客共享”的城乡空间,推动服务域的全面优化升级。

四是强化管理域。“全域旅游”能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科学合理、执行力强的现代综合治理体系。芮城县党委、政府始终将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四梁八柱”的重要内容,当做“一把手”工程。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构建起“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体制机制,在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层面,给予全域旅游发展优先倾斜,建立完善的领导及督导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强化管理域,供给新动能。首创“文旅卫士”,构建“1+3+N”的综合治理监管体系,维护文旅市场秩序,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体验消费环境。

五是壮大市场域。广阔的市场、客源是旅游目的地赖以发展的根基,也是检验“全域旅游”发展成果的试金石。芮城树立“大河仙境 风度芮城”的文旅品牌形象,采用“内外兼顾,上下联动,新旧交融,全员营销”的创新营销举措,与“黄河金三角”城市群建立推广联盟,以及与台湾、香港的巡礼文化交流联谊活动,巩固本地市场,扩大周边市场,拓展远途市场,逐渐扩大市场覆盖域。

尤其是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畅通,永乐宫三权分置的改革、研学旅游的兴起、《永乐宫纪事》舞台剧的成功上演等,必将使位居黄河大拐弯处的芮城,成为大黄河旅游带一个重要的驿站和文化地标符号,这使得芮城具备了迈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客源空间的可能。

2020年7月,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发表署名文章《探索“五域路径”发力全域旅游》,首次系统总结和阐述芮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路径预设与探索实践,芮城全域旅游发展的未来图景更加清晰可见。

【芮城实践】二:

探索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十大典范”

如果说芮城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五域实践”是一种概念化、体系化的表述,那么支撑这一模式的一系列创新探索,则在细分领域坐实创新,并为全国全域旅游的创新发展树立了可参照和可借鉴的典范。

一是文物活化,树立全国典范。作为文物大县,芮城县持续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包联文物保护单位的制度,探索出“政企合作”、“政府投资+委托管理”、“政府主导+社会捐款”、企业或个人认领认养等多种创新模式,秉承“保护性开发,创意化利用”理念,推动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其中,万科集团筹资投资 1100 余万元修缮广仁王庙,首开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的先河,成为全国典范。

二是拆迁腾地,盘活文旅用地。芮城先后投入6.5亿元,对“五朝不断代古建群”周边环境进行补偿性拆迁、安置、整治,优化周边环境,盘活文化旅游用地。涉及居民户数745户,拆迁面积21.3万平方米,补偿资金2.96亿元,投资6.5亿元,建成了以永乐广场、城隍庙、寿圣寺、广仁王庙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区,居民的生活空间与游客的体验空间,都得以极大地改观。

三是交通先行,夯实发展基础。投资29.7亿元,建成中条山隧道;投资9.65亿元,建成运宝黄河大桥;投资3.5亿元,率先建设山西省首个县级通用机场,打破数千年山河阻隔的闭塞空间,深度融入黄河金三角城市群,对接全国客源市场。县域内,投资9个多亿,构建“四横二十一纵”公路体系,实现交通旅游化,夯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基础。

四是山河联动,促进业态融合。突破景区建设思维,依托东部红色资源、中部全国唯一的五朝不断代古建资源、西部“天人合一内经图”,创新性开辟三条主题线路——东部红色之旅、中部“五朝古建不断代”研学之旅、西部“徒步内经:身体上的行走”徒步之旅,贯通南北,打破过去山河分离的格局,以主题线路引流,推动“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教育”“旅游+户外装备”等业态深度融合。

五是以路串景,优化全域空间。投资6.4亿元,修建南部全长 93.4 公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结合独特的黄河风情、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全段布设8个观景台、3个驿站、 36 个农产品购销点等基础设施,实现自驾与大河共舞,尽览黄河雄风的体验。投资5290万元,建成全长21公里,贯穿中部城乡的生态景观大道;企业投资1398.86万元,建成北部20公里长的“中条山风情廊道”,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景观廊道,让路不仅成为一条通勤路,还是一条景观路,一条文化路,一条经济路。

六是项目主导,撬动社会资本。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成功吸引恒圣通集团、天王台集团、万科集团、天津惠阳集团等投资 8亿元,建设大禹渡、圣天湖、广仁王庙、芮城大酒店、百梯山、九峰山等一大批精品旅游项目,提升芮城文旅核心吸引力。

七是以节兴旅,搭建文化平台。举全县之力连续举办九届山西(芮城)永乐宫书画艺术节,由“政府主办”转型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是山西省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七个节会之一,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仅有的同县级合作主办的节会之一,已经成为集书画交流、展出、文艺汇演、招商推介等功能的综合性、国际化平台。十余年来,芮城县历届书画艺术征集作品达 3 万余幅,成为芮城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芮城也因此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

八是创意营销,推广城市形象。芮城借助特色节庆、体育赛事开展节事营销。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圣火采集暨网络火炬传递启动仪式、火炬传递启动仪式、铁人三项比赛“两活动一赛事”,在芮城西侯度遗址景区、永乐宫景区、圣天湖景区成功举办,芮城成为举办二青会活动和赛事最多的县,芮城借势宣传,提高城市知名度。

同时,依托“永乐宫书画艺术节”,带动旅游产品体系市场化延伸,形成了《朝元图》、芮城麻片、永乐桃木剑、雅琴布艺、雅婷布扎等特色文化品牌输出,以产品品质树立形象品牌。创新营销举措,构建“内外兼顾,上下联动,新旧交融,全员营销”的推广体系;构建新媒体营销矩阵,创造优质内容,如举行“美丽中国 生态山西”作家采风活动,创作出系列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作品,提高芮城知名度。

九是借“光”生景,衍生工业旅游。芮城县是国家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已建成投运新能源项目总计114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97万千瓦,光伏装机量在全省名列第一。芮城县将代表新型能源、先进科技的光伏基地,创造性地转化为“创意观光+科普研学+生态休闲”的观光场景,通过实现“农光旅融合”“林光旅融合”,实现“光伏领跑先、牡丹花增艳、旅游品位高、道路景观美”的目标,打造中条山光伏经济旅游带。

十是生态立县,助力业态增效。芮城处于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从2006年始,芮城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为抓手,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59%,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分别达到42.18%和37.47%,先后获得“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生态固本 业态增效”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底色。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也吹响集结号。芮城乘势而上,再谋新篇,县委、县政府重点布局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建设“国家黄河文化公园”一盘棋,并组建以党委、政府一把手为总统筹,县人大主任主抓全域旅游发展,进一步夯实“五域实践”;县政协主席主抓康养旅游,重点打造芮城康养的“五朵金花”,以全域旅游助推黄河故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打造“康养芮城”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这是芮城全面动员、齐心协力,面向未来的又一次路径选择与筑梦征程。

奔跑吧,芮城!

(孙小荣: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导师,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