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23日讯 日前,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策划组织的“乡”往的生活•乡村好时节采风团来到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八十年前,镇上居民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下八路军战士郭伍士,熬鸡汤为他滋补身体,成为家喻户晓的“红嫂”。如今,红色文化代代传承的院东头镇,在乡村旅游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据了解,从确定发展旅游业,院东头镇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生姜、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绿色生态建设为底线,以合作社融合链接为纽带,以组织建设为保障,突出规划引领、深化开拓创新,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乡村旅游集聚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
院东头镇立足沂蒙山区生态、民居特色,坚定全域推进的路径选择,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一条峙密河、一条旅游路,将全镇作为一盘大棋,先布棋盘,后落棋子,全域一体,通盘打造,久久为功,形成了“一条玉带穿镇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坚持镇村空间布局相统一,综合考虑区域内城乡人口迁移变化、产业发展需求、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网络组织及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村镇体系、生态保护空间,做到镇村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要素整合,探索“资源”配置新路径
院东头镇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入破解土地指标少、建设用地难的瓶颈,用活用好山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示范镇政策、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点状供地等政策,如生姜深加工项目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获得用地指标172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盘活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采取“农户+企业”“农户+村集体+企业”等不同模式,实现“建设在村、增收在户”的发展模式,如西墙峪村流转空闲宅基地21处,为民宿村建设提供空间,桃棵子、四门洞村部分村民将房屋及承包地入股给民宿经营方,实现分成共收、利益共享。
全链条发展,构建“融合”发展模式
院东头镇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注重将农业农村的田园风光、特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依托区域内主导产业,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推动形成龙头带动、规模适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产经营业态,实现资本增值、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多赢,实现乡村与城镇的互动、田园风光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如院东头镇蒙山龙雾茶博园是一处依托特有的山茶园,以观光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主线、茶叶加工为主体、特色餐饮住宿为补充,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的3A级综合旅游风情区。项目集茶叶种植示范推广、茶叶采摘、茶餐服务、茶史展览、茶文化研究于一体,带动发展山茶10000余亩,提供就业岗位126人,年实现产值5600万元。
政策扶持,强化“机制”保障体系
院东头镇设立4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每年统筹3000万元以上政策资金,扶持乡村旅游;创新“助旅贷”,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得到国家文旅部全国推广;将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实施旅游扶贫项目23个,带动1317户贫困户脱贫,1.2万人增收致富。推出镇域旅游“一票通”,鼓励引导各类主体开发旅游,在乡村民宿证照办理方面采取“店小二”式服务,积极协调上级召集公安、消防、住建等单位参加联席会议,落实“一网通办”“只跑一次”,推动民宿依法合规经营;设立临沂市首个镇级旅游管理办公室,成立院东头镇旅游志愿者协会、农家乐协会,建立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安、旅游法庭三支队伍,加强市场监管,强化综合协调服务职能,确保市场安全有序。
党建领航,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院东头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必须强化党建的凝聚、导向、约束和激励等作用,激发乡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支党性坚定、能力突出、作风扎实、务实为民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愿为乡村振兴事业努力拼博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在党建引领下对农文旅融合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建设和促进互利共赢,充分调动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协同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格局。如院东头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被临沂市市委、市政府评为“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先进集体,桃棵子村“两委”班子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班子”。(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