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疫情防控新指引

发布时间:2021-11-24 09:16: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伍策 一丁  |  责任编辑:古剑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11月24日讯 11月23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归口并发布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疫情防控措施指引(第四版)》(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对外发布。《指引》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决扛起首都疫情防控这一重大政治责任,落实“四方责任”,从严从紧做实做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坚决服从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

《指引》要求,各级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在属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承担部门责任,加强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疫情防控指导,要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公共文化场馆一线开展检查和督导,指导督促各有关单位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本单位疫情防控期间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确保有效实施。

《指引》要求,要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管理,坚持“一馆一策”的原则,科学动态调整开放的时间和项目,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指引》强调,防控风险等级调整为中高风险区域的,建议暂时关闭场馆,暂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指引》指出,如发现可疑症状员工或病例的场馆,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配合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疫点消毒等工作,暂时关闭场馆,待情况得到控制后再恢复开放。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疫情防控措施指引(第四版)

(本指引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并解释,由市疾控归口并发布)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疫情防控措施指南(2021年11月修订版)》以及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安排,坚持科学防疫,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制定本指引。

一、总体原则

1.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决扛起首都疫情防控这一重大政治责任,落实“四方责任”,从严从紧做实做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坚决服从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

2.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压紧压实防控责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各个环节,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疫情防控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践行初心使命、做到“两个维护”。

3.坚持常态化防控,各地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切实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防疫优先、措施到位、创新服务,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灵活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二、基本要求

1.各级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在属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承担部门责任,加强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疫情防控指导,要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公共文化场馆一线开展检查和督导,指导督促各有关单位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本单位疫情防控期间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确保有效实施。

2.各地要根据疫情防控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调整情况,按照属地党委、政府要求,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管理,坚持“一馆一策”的原则,科学动态调整开放的时间和项目,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3.防控风险等级调整为中高风险区域的,建议暂时关闭场馆,暂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发现可疑症状员工或病例的场馆,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配合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疫点消毒等工作,暂时关闭场馆,待情况得到控制后再恢复开放。

三、防控措施

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中心(室)要遵守属地防疫要求,结合实际,重点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一)场馆防控

1.开展开放区域的安全排查,对公共活动区域、安技防设备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馆内物资安全。

2.加强消毒清洁。对公共区域(如大厅、书刊借阅区、展厅、排练厅、培训教室、食堂、楼梯间和卫生间等)、办公区域(如办公室、会议室等),及图书报刊、桌椅、电子触摸屏、门把手、电梯按钮、服装器具等高频接触的设施设备进行定时消毒,做到消毒全覆盖,不留死角空白,并做好记录,合理设置“已消毒”公示牌。保持场馆内清洁卫生,产生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清运过程中应采取密闭化运输。

3.确保有效通风换气。首选自然通风,加强通风换气,增加通风频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新风口和排风口是否保持一定距离;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4.加强防控宣传。各场馆通过设置提示牌提示、LED显示屏播放、网站宣传等多种方式,使公众和员工充分了解和掌握疫情防治知识、支持配合防控工作。

5.做好安全保障。要配备消毒剂、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非接触式体温测量工具等防护物资。有条件时可在咨询台、电梯口、图书借阅室等处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加强与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的联系,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场馆内设立应急处置区域,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临时隔离点或医疗救助点。

6.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7.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金和防控用品的保障工作,配备充足的口罩、非接触式测温设备、消毒液、洗手液等防控物资。在读者入口处配置体温检测设备,并配备专人开展相关检测登记工作。

(二)员工防护

1.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工作人员应按“应接尽接”原则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建立员工日常的健康检测和管理制度,及时掌握员工状态、出行轨迹等情况,并按当地规定定期进行核酸检测,确保员工健康上岗。工作人员工作期间,要全程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坚决杜绝带病上岗。

2.注意个人卫生防护。工作人员要及时洗手消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3.加强单位员工的健康排查,员工在体温正常、无确诊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史的情况下方可安排上岗,严禁带病上岗。加强对驻馆服务人员、外包人员、保安、保洁、物业等员工的管理,做好员工健康监测和报告。到岗员工应做到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换衣,不相互串岗、不扎堆聊天、少集中会议。员工就餐采取分时段或分餐制方式。

4.要建立健全全员定期核酸检测机制,及时对全体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对冷链员工和厨师、讲解员、检票员、保安、保洁等频繁接触服务对象或相关物品的重点岗位工作人员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三)公众防护

1.采取人员限流措施。各场馆要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的总体要求,合理设置接待上限,严格落实预约制度,对入场公众数量进行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控。做好开放公告公示工作,明确开放时间、预约方式、服务项目、入场须知等有关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

2.加强人员进出管理。科学设置进出场馆通道,安排专人严格管理,落实预约登记、“一米线”、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实名登记等要求,引导公众规范佩戴口罩。对不配合或干扰防疫工作的,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置。

3.避免形成人群聚集。各场馆要尽量减少在密闭场所举办聚集性活动,按照当地疫情防控部署要求,该限流的限流、该暂停的暂停、该关闭的关闭。

4.对所有服务对象,全部进行“健康宝”扫码登记和体温检测,严禁接待14天内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下同)旅居史,或14天内有陆路边境口岸所在县旅居史,以及入境未满21天且未完成7天健康监测等健康码异常、行程不明的涉疫风险人员。要安排专人专机值守测温,严格执行扫码验码和实名登记制度。

5.严格落实人员入馆实名制和身份验证制度,入馆人员必须出示本人有效证件,并登记个人信息。要求使用“健康宝”等数字化手段掌握入馆读者基本信息,实现高效追踪管控。同时要注重入馆读者个人信息安全,严防外泄。

6.实行人员入馆必检流程,入馆人员一律佩戴口罩,进行体温测量,检测体温超过37.3°C、出现咳嗽等可疑症状者不得入馆参观。对不配合体温检测、不注意环境卫生等行为要予以制止和劝导,对违反防控规范行为的人员要第一时间报告所在地公安部门处置。

四、做好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

各场馆要在加强疫情防控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本地群众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规模适当的阅读推广活动、群众文艺活动、文化培训辅导和展览展示等线下服务,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动态调控机制,确保正常举办的文化活动防疫安全、规范有序。通过公共文化云、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平台,不断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内容更新,积极推送更多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宣传防疫和健康知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应急处置

1.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加强与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的沟通,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做好相关培训及应急演练工作,确保一线员工具备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2.积极配合所在地社区(街乡)的疫情防控工作,切实做好本单位的日常防控。馆内一旦发现疑似感染者或接到防疫部门信息有确诊、疑似病患进入过场馆,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防控应急处置。

(伍策 一丁)

网站无障碍